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学体育》学年论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人文教育年级2014级姓名王晶晶论文题目大学体育精神述论指导教师周职称讲师成绩2016年6月2日学号:20145163028大学体育精神述论摘要:体育精神是体育锻炼过程中形成对人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的价值观念。大学体育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沉淀、整合、提炼贯穿于高校校园教育文化建设整个过程。大学体育精神具有素质教育特性以及时代性、科学性、相对稳定性、渗透性、娱乐性等特性。体育精神对促进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凝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体育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和技能培养,更应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好大学体育精神,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锻炼和成长,营造健康的高校文化氛围。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精神体育精神校园文化引言: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与核心,是大学之为大的根本所在,关系到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一种理性精神,大学体育精神是大学校园环境中校园人围绕体育或依托于体育而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道德、体育知识、体育目标、体育风尚、体育观念等。长期以来,大学体育精神的培育在我国高校教育文化中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体育锻炼与健康观念并没有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中的重点。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体育的兴趣并不高,尤其是体育精神中内蕴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缺乏,大学生的耐挫能力、抗压能力呈现弱化趋势等。因此,高校采取有效途径,加强培育大学体育精神成为现实之需。一、大学体育精神的内涵所谓体育,“体”是人之本;“育”指人的训练、培育。体质是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综合的结果。体育的目的除了形成强壮的体魄之外,上升至精神层面则是一种体育精神的提炼。柏拉图曾提出,体育精神是一种最为高贵的精神,接受体育锻炼就是接受教育。即“人们从事身体锻炼,可以净化灵魂,获得道德上的提升,在本质上是接受教育”。大学体育精神是指大学在一定历史阶段中,通过体育活动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校园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的精神文化,是校园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大学可以以公平竞争、求真务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教育和感化学生,通过举行体育比赛,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并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现代大学需要深入领会体育精神的实质,精心规划体育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体育活动的品牌,充分实现体育精神在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作用。二、大学体育精神的特性1.素质教育特性大学体育精神作为生存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一种文化现象,肩负着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伟大使命。体育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例如大学生在进行篮球运动的时候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技能,而且还扩大了交际圈,开阔了眼界,敢于和陌生人群进行运动技巧、战术、专业知识、生活经验情感的交流。2.时代性大学体育精神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是大学所处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大学离不开时空环境,时空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大学体育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它的内容与形式同样受到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结构、社会风气、社会潮流、文化风尚等的制约,容易受时代特征的影响。例如,1998我国首届CUBA联赛举办,使得很多大学生投入到篮球热潮运动之中。3.科学性大学体育精神价值取向的科学性是指它的选择和评价不偏颇、不唯上、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不执迷。4.相对稳定性大学体育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使人们的体育思想、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维系、巩固和规范。例如,当一个高校篮球队参加CUBA联赛,并夺得好成绩后,对本校大学生会产生很多积极的影响,使所有在校大学生都会以自己的大学为荣,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并将这种荣誉感转化为传统精神文化。5.渗透性体育精神能提供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并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等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这种渗透有助于社会主导价值观在高校的建立,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文化资源,可优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它还可能渗透到校外的社会生活中。实现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6.娱乐性大学生的体育活动与竞技体育不同的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人员可多可少,场地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规则可松可紧,可以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性别的不同需要来选择适应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可减少竞技成分,增加娱乐成分,从而达到娱乐身心、消除疲劳、扩大交往、促进友谊的目的。体育活动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特征,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可以满足青年大学生的娱乐需要并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三、以体育促进大学精神的重塑与弘扬1.以体育活动为平台,强化奉献精神、角色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产生了多种经济结构,产生不同的思想。与此同时,西方思潮和各种价值观随之涌入校园,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左右他们的言行。从整体上看,多数大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偏差,尤其在对奉献精神的理解与行动上,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体育对大学的奉献精神、明确角色责任和群体意识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作用。在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项目,如球类运动,不同人有不同的位置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通过运动中的角色扮演,大学生能体会和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相关责任,认识到自己作为团队的一份子对整体的意义,增强了集体归属感。团队成员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同心协力、彼此配合,增强了群体意识和为团队奉献的精神。同时,通过运动中的角色互换与互动,大学生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包容他人。2.以培养体育精神为契机,树立高尚的道德风标。在物质社会大潮的冲击中,大学在外在的诱惑下导致自身发展方向的偏离,使得大学精神产生了扭曲。比如,学术研究趋于功利化,成了人们求取名利的手段和可供炫耀的资本。此外,大学生的诚信危机也逐渐凸显,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尤为突出。少了“脚踏实地、求真求实”的精神。这对大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造成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大学呼唤道德觉醒和“求真”精神的回归。体育精神对大学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求真求实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体育精神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是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载体。体育本身有着一种“规则效应”和“诚信意识”,一般而言,体育竞争具有平等竞争、自由竞争、规范竞争的特点,“公平”是前提,“竞争”是核心,这就要求参与者遵守规则,实事求是,反对在竞赛中弄虚作假和营私舞弊,极力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体育活动中培养的这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会迁移和反映到大学人的现实生活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提高道德素养。3.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推进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现实性选择。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高等教育体制等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缺乏积极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要成为创新型人才,还需具备善于挑战的勇气,在实践中需要有吃苦耐劳、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而这些意志品质正是现今大学生所缺少的。体育为培养大学人不屈不饶、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探索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载体。四、如何培育大学精神1.加强体育场馆与设施中的体育精神元素建设体育场馆与设施的规划建设蕴含着张扬体育精神的功能。体育场馆是校园中设施利用率最高,吸引学生最多的建筑之一。它对学生的体育观念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体育场馆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它的外形设计,学生正是在这种时刻的高度关注中获得多种刺激,并得到反复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美感、愉悦和心灵的净化。高校以其富有青春的朝气和活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设施及优美的校园环境,吸引着人,给人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体育氛围,本身就具有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功能。2.利用校园媒体促进体育精神的传播校园媒体不仅是传播、承载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应该加大学校体育的宣传力度0[3],拓展宣传方式,增大社会和校园影响力,同时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观看体育竞赛,形成一定数量的忠实观众,促进高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高校体育竞赛的繁荣发展,必然会对它的传播媒体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校园媒体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3.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制度完善的强有力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健全规范的体育规章制度是体育活动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校园体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是一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准则。高校校园体育制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权威性、概括性和规范性,对体育精神的建立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因为良好的制度无疑会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对他们的情感、智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完善的校园体育制度,可以使学校体育工作更有预见性、计划性,从而避免因过分盲目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无疑,健全完善的体育制度有助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4.通过校训激励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形成校训对激励全校师生弘扬传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继续奋发向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校训能使学校产生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机制和激励环境。这种激励与体育活动特有的公平、竞争、合作特点相互作用,可以形成高校独有的文化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会从被动参与体育运动转化为自觉行为,在活动中体会体育精神的内涵、意义,使个性得以张扬、才能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健全,体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因此,高校要大力宣传校训,使之深入人心,促进大学体育精神的形成。五、体育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实意义1.营造良好的的体育文化氛围,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学校体育需要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感知浓郁的体验气氛,让整个高校都能弥漫着热烈的体育精神,不断强化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高校体育精神的承载者是学生,体育文化的创造和弘扬者也是学生,只有生真正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彰显体育文化。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整个高校有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不断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诱发学生体验锻炼的冲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真正感知体育的精神和力量,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体育文化精神。2.升华体育价值文化,融入高校大学大文化大学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升华价值文化,提升体育文化的地位,融合高校大学大文化体系之中,让学生充分重视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大学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要功能的独特社会组织。传承传统文化,创新时代精神是很多高校的文化的主要内容,重视文化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培养学时代创新精神,更多是在智育方面的强化,培养研究性人才。在理想建设方面更多的多个研究领域的先哲为典范,培养学生的治学态度与科研精神。新时期的高校文化体系建设,需要融入体育精神,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重视生命本础,强化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文化中国的存在和价值。3.创新体育教育方法模式,将体育精神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高校培育体育精神,重在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国感知,在锻炼中强化,真正把体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外现为他们的行为和习惯,让高校处处彰显体育精神,让高校体育成为最为靓丽的风景,以此营造更为直观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三个层次,高校培养体育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教育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行动和实践,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强化认知,增强体验,成为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发展内心地喜欢体育,能够自觉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真正感知体育的魅力和价值。参考文献:[1].邓勇.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探究.才智期刊.2016.(5)[
本文标题:大学体育大二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7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