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学戏曲鉴赏整理:重点:《琵琶记》、《西厢记》、《牡丹亭》、南洪北孔1、相关称谓(1)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2)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以歌舞演故事”(3)话剧: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4)歌剧: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5)演剧:如《日本演剧史概论》《中国演剧史》(6)戏文:南曲戏文。宋元南戏,以南曲演唱。(7)杂剧:杂剧最早见于唐代,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2、元杂剧的体制用北曲演唱;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一楔子;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一人主唱,一唱到底。“旦本”与“末本”;剧后有题目正名。元杂剧的脚色:杂剧脚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旦: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为男主角)、副末、外末、小末四类。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3、明清传奇的体制(名解副末开场)传奇:①唐代短篇小说的称谓,是文体的一种。②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③元末明初时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④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范化、典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就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剧本的总称。体制:齣数:5-100齣不等,一般20-50齣。每齣戏可长可短主要脚色:生旦净末丑外每个角色都可以唱一齣戏中不限于一个宫调副末开场“副末开场”指的是南戏、传奇在一本戏开演之前的一种报幕式的演出。它在戏曲剧本中有多种称谓,一般有二字、三字和四字三种。四字的除“副末开场”外,还有多种提法,如“家门始末”、“家门大意”、“开场首引”、“开场词引”等等;二字的如“宣略”、“开宗”、“传概”、“谱概”、“提纲”、“家门”、“开场”、“揭领”、“楔子”、“提宗”等等。它一般由一个人朗诵两阕词,常见的词牌有【水调歌头】、【西江月】、【满江红】、【临江仙】、【蝶恋花】、【满庭芳】、【沁园春】、【鹧鸪天】等。第一阕词交代作者的创作主旨,有些则是劝人及时行乐的套语,第二阕词概述剧情。4、院本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释云:“院本者,行院之本也。”“行院者,大抵金元人谓倡伎所居。其所演唱之本,即谓之院本云尔。金代戏剧的代表样式。元陶宗仪《辍耕录》卷25《院本名目》及夏庭芝《青楼集志》约略记述了它的形态。5、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6、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7、戏剧起源先秦至唐代,发生孕育期——先秦:原始歌舞、祭祀礼仪、巫觋扮演、俳优活动(“优孟衣冠”是一段扮演人物,且有情节的表演)。汉魏六朝:歌舞(歌舞小戏《踏摇娘》)、角觝戏唐代:歌舞小戏、参军戏8、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瓦舍勾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戏、戏文)元杂剧,戏曲的成熟形态。第一个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戏曲形成的标志:杂剧正式形成演员有所增加已有多种杂剧剧本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五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明中叶至清初:传奇的丰收期,昆曲盛行清中叶以后:花、雅分化。京剧产生。9、现存最早的整本南戏剧本《张协状元》载于明《永乐大典》《张协状元》内容(名解):成都书生张协,忽得奇梦,辞别家乡,进京考状元。赴考遇盗,得贫女相救,后经邻居李大公夫妻做媒,结为夫妇。张协中状元后,虽拒绝枢密使王德用的招赘,但贫女寻夫至京,嫌她“貌陋身卑,家贫世薄”,不肯相认,竟于赴任路上剑劈贫女。后贫女为王德用收为义女,终于重圆。《张协状元》的现代演绎:1,1983中国戏曲学院的编演2,永嘉昆曲传习所的演绎3,京剧演绎4,莆仙戏演绎特点:一,古老的故事,现代的意识修改了原本不合理的地方如:一心想高攀的张协摘桂后,却以“求名不求妻”为名拒绝赫王王德用的招婿;张协果真要拒婚,当以已有配偶为由,却偏偏掩盖事实不予承认,招致赫王的恼恨,给自己平添麻烦;张协既嫌贫女“貌陋身卑,家贫世薄’!,而面对‘·貌美身高,家富世贵’、的相门千金胜花,却偏要拒婚;到梓州任所之后,赫王传语“胜花已死,另有一女招张为婿”,张却满口答应。二,删繁就简,凸出主线。张烈:抓住张协与贫女婚情、婚变又重圆为主线,以此确立关目,设置人物。10、南戏何谓南戏:在南宋至明初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样式。又称“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南词”、“传奇”、“鹘伶声嗽”等。南戏形成早于北杂剧,滥觞于北宋宣和年间。南戏最早形成于浙江温州,因此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戏活动年代主要是南宋、元、明初(1)徐渭《南词叙录》:“鹘伶声嗽”(2)南戏产生于温州的原因:宋室南迁——温州陪都——经济繁荣温州自古好歌舞(3)南戏四大声腔: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4)南戏的特点脚色体制:主要有七个脚色生、旦、净、丑、末、外、贴部分脚色在表演上已经形成一定的规范,因此,南戏的脚色体制较元杂剧成熟、稳定。生:戏中的男主角。旦:戏中的女主角。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脚色,故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贴:即贴旦。在戏中扮演次要女子表演:每一脚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多种,独唱、对唱、合唱、轮唱,有的还有帮腔等,用来叙述故事、抒发感情、渲染气氛,与元杂剧比,表现手段更为自由、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虚拟表演:如《张协状元》第十六出小二以背为桌。副末开场:演出时,先由副末上场,念词两阕或一阕,介绍创作意图或剧情大意,称为副末开场。剧本:篇幅较长,可以展现更加复杂、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有利于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不分“出”,或“折”,而实际有段落,后人根据其自然的段落为之分“出”,一般都有三、四十出。作品开头,有韵语四句作为“题目”。《张协状元》《琵琶记》音乐:曲调多取自里巷歌谣,在宫调、韵律方面无严格规定,一出中可用不同宫调的数套曲,也可换韵。自从北杂剧流传到南方之后,南戏开始运用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伴奏乐器:以鼓笛拍板拍板为主南戏作者:书会才人《张协状元》:九山书会才人编撰《小孙屠》:古杭才人编《宦门子弟错立身》:古杭才人新编《白兔记》:永嘉书会才人编内容:叙事模式一,负心人都是出身寒门或落难的士子,寒微时或接受某女救助,结为夫妇;或明媒正娶某寒门之女为妻;二,富贵后,入赘豪门,不仅抛弃前妻,还狠心加害,甚至将前妻杀死;三,负心人遭到惩罚,或被雷震死(天谴),或被抑索去性命(魂报);或当面羞辱,迫使负心人认错。人物关系:被损害的女性大多对男女有恩义,或慷慨解囊,或为男子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对男子发迹变泰或仕途顺利起到了非常重要,乃至关键的作用,这样,被损害的女子与施害的男子构成了一种恩报关系。男子成为负心人,破坏了恩报关系,违背道义。风格:悲怆激烈悲剧1,故事悲惨、凄恻、怨愤2,被损害、被抛弃的妇女们抗争激烈,惊心动魄。3,情感基调(被损害的女性和观众的感情、态度)一反传统的温柔敦厚,也不仅仅是幽怨,而是愤怒、激烈、甚至是疯狂。(5)南曲之祖——《琵琶记》;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6)南戏的主要内容(7)负心婚变戏大量出现的原因:1,富贵易妻的现象在当时大量出现,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宋代科举与寒士发迹宋代书生的婚姻与仕途的关系2,负心人富贵易妻严重损害了女性的权益,有违道义,激起下层民众的不满和义愤,他们希望在剧作中反映富贵易妻的社会现象,并让负心人受到惩罚,表达他们的爱憎和愿望,反映他们共同的感受和道德倾向,从这个说,这些作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面貌和心态。11、《琵琶记》(四十二齣)主要内容: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强迫其滞留京城。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皇帝下诏,旌表蔡氏一门。源流: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故事演变:历史上的蔡邕:文人,博学多才,被王允所杀。《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义,被暴雷震死。《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主旨:【水调歌头】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伦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正是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清金圣叹以《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并加评订。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琵琶记》为第七才子书。蔡伯喈的形象:“三不从”“忠孝不能两全”蔡伯喈的两难境地,赵五娘的苦难、不幸与无奈“只为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大”“三不从”与不忠不孝——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一)、为孝辞试父不从,舍孝从父强应试(二)、为孝辞官君不从,舍孝从君强为官(三)、为孝辞婚相不从,舍孝从相强成婚既表现了忠与孝的矛盾,也表现了政治权力的绝对要求对家庭伦理的破坏,同时还表现了知识阶层在维护家庭和服务政权之间的两难选择。反映了
本文标题:大学戏曲鉴赏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8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