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1.稻草人(单一课)教材简介:《稻草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由于看到稻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由于发现稻叶上有小蛾及很多子而无比惊恐。又因自己无效的警告而愁闷。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叶而为白白付出辛苦的主人深感痛心。课文表达了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一个忠诚、尽职、心地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浮于眼前。教学要求: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5、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教具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2、稻草人的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间:第一周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a.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b.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a.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b.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c.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a.给课文分段: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2.齐读本段;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讲授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思考:a.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b.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c.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d.“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七.总结全文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九.语段仿写: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板书设计:1、稻草人稻草人飞蛾下子老妇人(善良)焦急、担心、愤恨、悲伤(可怜)2、寓言两则(单一课)教材简析:《自相矛盾》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3、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时间:第一周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3、教师范读课文。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我的矛我的盾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二、读悟探究:(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①理解这句话。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②带着理解读一读。三、学以致用: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四、总结全文: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寓意:3、卖火柴的小女孩(单一课)教材简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课文记叙了在大年夜,一个小姑娘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街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2.理解重点句。(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四)美育渗透点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二)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二)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疑点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四)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二)学生活动设计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2.检查自读情况。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8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