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
课时教案主备教师:赵丽琴执教教师:教学内容:《9.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教学重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材分析:寓言指的是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可以得到一个深刻的道理。但是这个故事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是古代人们为了给人们一个提醒而编造的。那么,《亡羊补牢》这则寓言只用了几断简短的文字讲叙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并且很与现实生活接近的这么一个小故事。从养人的羊圈破了个洞丢了羊,邻居劝告修补羊圈,他认为没用,到第二天又丢了羊才番然醒悟,应该听取别人的忠告,找到补救的方法之后再也没丢过的小故事。理解了故事内容之后,重点是让孩子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就是无论做错什么事,只要善于听取别人善意的劝告后,及时改正还不算晚。这则寓言故事中所点到的错误是几乎任何人都有可能犯下的,但是通过它的告诫会时时提醒孩子们这是一个可贵的品质。所以在教学时让孩子们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挖掘故事背后的寓意才是最关键的。《南辕北辙》这个故事见《赵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给魏王讲的一个故事,原文见后附资料。可以从多角度概括寓意:①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②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③自己错了,不听朋友的忠告,只能错上加错。④由于措施不力而导致达不到本来目的。⑤反映事与愿违的情况。季梁的朋友自恃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好,以为很快就能到楚国,但是认错了方向,并且固执己见不听劝,所以越走离楚国越远。课文依《战国策》体例,用对话形式叙述。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如季梁说话“问”一“不解地问”一“告诉”一“再次诚恳地说”,诚恳的态度跃然纸上。朋友的回答分别是“不怕一“没关系”一“你不用担心”,成语“固执己见”概括了他的态度。寓言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深刻的道理。这则寓言短小精悍,叙述生动,对话性、形象性强,寓意深刻。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可以理解这两个故事的意思,但对于其中的道理还是懵懂的,需要利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和总结,让孩子们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能够自己看出其中的寓意。教学具准备: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学生:收集寓言。总课时:两课时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预设:一、导入新课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二、感知全文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理解课文(一)第一自然段。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二)第二、三、四自然段。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三)第五自然段。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一)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二)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五、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六、作业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七、板书设计亡羊补牢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后悔)有错就改不算晚教学反思:日期: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二、感知大意(一)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三、熟读自悟(一)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二)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三)(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四)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五)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六)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四、总结寓意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五、学习生字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六、拓展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七、板书朋友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在南边马跑得快越远车夫是个好把式哪一天才能到盘缠多…………教学反思:日期:课时教案主备教师:牛津津执教教师:教学内容:《10.惊弓之鸟》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教学难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更羸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学情分析:学生平时对古代寓言故事,成语故事都较为感兴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部分学生课外已经有所接触,教学前我也布置了预习。所以,学生对这个故事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从而学习对事物分析和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教学具准备:PPT课件总课时:两课时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预设: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一)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二)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二、指导自学(一)自由默读课文。要求: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二)自由朗读。要求: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三、检查自学情况(一)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二)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三)出示幻灯或小黑板: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2.熟读并理解词意。(四)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愈合:伤口长好。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四、思考、讨论(一)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二)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六、作业。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教学反思:日期:第二课时一、揭示课题:(一)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二)“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三)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四)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一)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2.“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二)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直往上飞”:↗;“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8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