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7-72.0×10-2kg氢气装在4.0×10-3m3的容器内,当容器内的压强为3.90×105Pa时,氢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多大?分析理想气体的温度是由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决定的,即23k/kT.因此,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通过物态方程pV=MmRT,求出容器内氢气的温度即可得k.解由分析知氢气的温度mRMpVT,则氢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J1089.3232322kRmpVMkkT7-14有N个质量均为m的同种气体分子,它们的速率分布如图所示.(1)说明曲线与横坐标所包围的面积的含义;(2)由N和0v求a值;(3)求在速率0v/2到30v/2间隔内的分子数;(4)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题7-14图分析处理与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有关的问题时,关键要理解分布函数vf的物理意义.ddNNfv,题中纵坐标vvd/dNNf,即处于速率v附近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同时要掌握vf的归一化条件,即1d0vvf.在此基础上,根据分布函数并运用数学方法(如函数求平均值或极值等),即可求解本题.解(1)由于分子所允许的速率在0到20v的范围内,由归一化条件可知图中曲线下的面积NNfSvvvd020即曲线下面积表示系统分子总数N.(2)从图中可知,在0到0v区间内,0/vvvaNf;而在0到20v区间,αNfv.则利用归一化条件有vvvvv000200ddvvaaNa=2N/3v0(3)速率在0v/2到30v/2间隔内的分子数为12/7ddΔ2/32/0v0000NaaNvvvvvvv(4)分子速率平方的平均值按定义为vvfvvvd/d02022NN故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20220302k3631dd2121000vvvvvvvvvvmNaNamm8-7如图所示,1mol氦气,由状态),(11VpA沿直线变到状态),(22VpB,求这过程中内能的变化、对外作的功、吸收的热量.分析由题8-4分析可知功的数值就等于p-V图中BA过程曲线下所对应的面积,又对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其内能RTiE2,而氦气为单原子分子,自由度i=3,则1mol氦气内能的变化TRE23,其中温度的增量T可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RTpV求出.求出了BA过程内能变化和做功值,则吸收的热量可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EWQ求出.解由分析可知,过程中对外作的功为))((211212ppVVW内能的变化为)(23231122VpVpTRE吸收的热量)(21)(212211122VpVpVpVpEWQ题8-7图8-8一定量的空气,吸收了1.71×103J的热量,并保持在1.0×105Pa下膨胀,体积从1.0×10-2m3增加到1.5×10-2m3,问空气对外作了多少功?它的内能改变了多少?分析由于气体作等压膨胀,气体作功可直接由W=p(V2-V1)求得.取该空气为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ΔE+W可确定它的内能变化.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热量、功、内能的正负取值.解该空气等压膨胀,对外作功为W=p(V2-V1)=5.0×102J其内能的改变为ΔE=Q-W=1.21×103J8-10一压强为1.0×105Pa,体积为1.0×10-3m3的氧气自0℃加热到100℃.问:(1)当压强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当体积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2)在等压或等体过程中各作了多少功?分析(1)由量热学知热量的计算公式为TCQm.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等体过程中,TCEQVVm,;在等压过程中,.dm,TCEVpQpP(2)求过程的作功通常有两个途径.①利用公式VVpWd;②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去求解.在本题中,热量Q已求出,而内能变化可由12mV,VΔTTCEQv得到.从而可求得功W.解根据题给初态条件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mol1041.42111RTVpv氧气的摩尔定压热容RC27mp,,摩尔定容热容RC25mV,.(1)求Qp、QV等压过程氧气(系统)吸热J1.128Δd12mp,pTTCEVpQv等体过程氧气(系统)吸热J5.91Δ12mV,VTTCEQv(2)按分析中的两种方法求作功值①利用公式VVpWd求解.在等压过程中,TRMmVpWddd,则得J6.36dd21pTTTRMmWW而在等体过程中,因气体的体积不变,故作功为0dVVVpW②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Q=ΔE+W求解.氧气的内能变化为J5.91Δ12mV,VTTCMmEQ由于在(1)中已求出Qp与QV,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在等压过程、等体过程中所作的功分别为J6.36ΔppEQW0ΔVVEQW8-11如图所示,系统从状态A沿ABC变化到状态C的过程中,外界有326J的热量传递给系统,同时系统对外作功126J.当系统从状态C沿另一曲线CA返回到状态A时,外界对系统作功为52J,则此过程中系统是吸热还是放热?传递热量是多少?题8-11图分析已知系统从状态C到状态A,外界对系统作功为WCA,如果再能知道此过程中内能的变化ΔECA,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求得该过程中系统传递的热量QCA.由于理想气体的内能是状态(温度)的函数,利用题中给出的ABC过程吸热、作功的情况,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求得由A至C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ΔEAC,而ΔEAC=-ΔECA,故可求得QCA.解系统经ABC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及对外所作的功分别为QABC=326J,WABC=126J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由A到C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增量ΔEAC=QABC-WABC=200J由此可得从C到A,系统内能的增量为ΔECA=-200J从C到A,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为QCA=ΔECA+WCA=-252J式中负号表示系统向外界放热252J.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CA是一未知过程,上述求出的放热是过程的总效果,而对其中每一微小过程来讲并不一定都是放热.8-12如图所示,使1mol氧气(1)由A等温地变到B;(2)由A等体地变到C,再由C等压地变到B.试分别计算氧气所作的功和吸收的热量.题8-12图分析从p-V图(也称示功图)上可以看出,氧气在AB与ACB两个过程中所作的功是不同的,其大小可通过VVpWd求出.考虑到内能是状态的函数,其变化值与过程无关,所以这两个不同过程的内能变化是相同的,而且因初、末状态温度相同TA=TB,故ΔE=0,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Q=W+ΔE,可求出每一过程所吸收的热量.解(1)沿AB作等温膨胀的过程中,系统作功J1077.2/ln/ln31ABBAABABVVVpVVRTMmW由分析可知在等温过程中,氧气吸收的热量为QAB=WAB=2.77×103J(2)沿A到C再到B的过程中系统作功和吸热分别为WACB=WAC+WCB=WCB=Cp(VB-VC)=2.0×103JQACB=WACB=2.0×103J8-140.32kg的氧气作如图所示的ABCDA循环,V2=2V1,T1=300K,T2=200K,求循环效率.题8-14图分析该循环是正循环.循环效率可根据定义式η=W/Q来求出,其中W表示一个循环过程系统作的净功,Q为循环过程系统吸收的总热量.解根据分析,因AB、CD为等温过程,循环过程中系统作的净功为J1076.5/ln/ln/ln32121212121VVTTRMmVVRTMmVVRTMm)(由于吸热过程仅在等温膨胀(对应于AB段)和等体升压(对应于DA段)中发生,而等温过程中ΔE=0,则ABABWQ.等体升压过程中W=0,则DADAEQΔ,所以,循环过程中系统吸热的总量为J1081.325/ln/lnΔ42112121,121TTRMmVVRTMmTTCMmVVRTMmEWQQQmVDAABDAAB由此得到该循环的效率为%15/QWη14-8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两缝间距为0.30mm,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在离缝1.20m的屏上测得中央明纹一侧第5条暗纹与另一侧第5条暗纹间的距离为22.78mm.问所用光的波长为多少,是什么颜色的光?分析与解在双缝干涉中,屏上暗纹位置由212kddx决定,式中d′为双缝到屏的距离,d为双缝间距.所谓第5条暗纹是指对应k=4的那一级暗纹.由于条纹对称,该暗纹到中央明纹中心的距离mm27822.x,那么由暗纹公式即可求得波长λ.此外,因双缝干涉是等间距的,故也可用条纹间距公式ddx求入射光波长.应注意两个第5条暗纹之间所包含的相邻条纹间隔数为9(不是10,为什么?),故mm97822.x.解1屏上暗纹的位置212kddx,把m102782243.,xk以及d、d′值代入,可得λ=632.8nm,为红光.解2屏上相邻暗纹(或明纹)间距'dxd,把322.7810m9x,以及d、d′值代入,可得λ=632.8nm.14-11如图所示,将一折射率为1.58的云母片覆盖于杨氏双缝上的一条缝上,使得屏上原中央极大的所在点O改变为第五级明纹.假定=550nm,求:(1)条纹如何移动?(2)云母片的厚度t.题14-11图分析(1)本题是干涉现象在工程测量中的一个具体应用,它可以用来测量透明介质薄片的微小厚度或折射率.在不加介质片之前,两相干光均在空气中传播,它们到达屏上任一点P的光程差由其几何路程差决定,对于点O,光程差Δ=0,故点O处为中央明纹,其余条纹相对点O对称分布.而在插入介质片后,虽然两相干光在两介质薄片中的几何路程相同,但光程却不同,对于点O,Δ≠0,故点O不再是中央明纹,整个条纹发生平移.原来中央明纹将出现在两束光到达屏上光程差Δ=0的位置.(2)干涉条纹空间分布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光程差的变化.因此,对于屏上某点P(明纹或暗纹位置),只要计算出插入介质片前后光程差的变化,即可知道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插入介质前的光程差Δ1=r1-r2=k1λ(对应k1级明纹),插入介质后的光程差Δ2=(n-1)d+r1-r2=k1λ(对应k1级明纹).光程差的变化量为Δ2-Δ1=(n-1)d=(k2-k1)λ式中(k2-k1)可以理解为移过点P的条纹数(本题为5).因此,对于这类问题,求解光程差的变化量是解题的关键.解由上述分析可知,两介质片插入前后,对于原中央明纹所在点O,有51212dn将有关数据代入可得m1074.4156nd14-12白光垂直照射到空气中一厚度为380nm的肥皂膜上.设肥皂的折射率为1.32.试问该膜的正面呈现什么颜色?分析这是薄膜干涉问题,求正面呈现的颜色就是在反射光中求因干涉增强光的波长(在可见光范围).解根据分析对反射光加强,有,...2,122kkne124kne在可见光范围,k=2时,nm8668.(红光)k=3时,nm3401.(紫光)故正面呈红紫色.14-14集成光学中的楔形薄膜耦合器原理如图所示.沉积在玻璃衬底上的是氧化钽(52OTa)薄膜,其楔形端从A到B厚度逐渐减小为零.为测定薄膜的厚度,用波长λ=632.8nm的HeNe激光垂直照射,观察到薄膜楔形端共出现11条暗纹,且A处对应一条暗纹,试求氧化钽薄膜的厚度.(52OTa对632.8nm激光的折射率为2.21)题14-14图分析置于玻璃上的薄膜AB段形成劈尖,求薄膜厚度就是求该劈尖在A点处的厚度.由于25TaO对激光的折射率大于玻璃,故从该劈尖上表面反射的光有半波损失,而下表面没有,因而两反射光光程差为Δ=2ne+λ/2.由反射光暗纹公式2nek+λ/2=(2k+1)λ/2,k=0,1,2,3,…,可以求厚度ek.又因为AB中共有11条暗纹(因半波损失B端也为暗纹),则k取10即得薄膜厚度.解根
本文标题:大学物理大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87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