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
1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共计10课时)复备教学内容:教材第119页——第137页。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从中受到启示,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目标:▲1.认识2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读写“辩论、宣布、清澈、一丝不苟”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3.学习课文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4.学习文中人物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学情分析:教材中涉及的人物,无论是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残疾人、普通人,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这种执着奋斗的精神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中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几篇课文所涉及的观察和描写人物方法,学生不易把握,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加以体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方法措施:1.知识链接。师生共同查找教材中涉及的人物(如,伽利略、亚里士多得和罗丹等)的图片及生平资料,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主人公乐于追求、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充分读书,体会文章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3.设计与文章写作特点相关的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加深体会文章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及罗丹的图片及生平资料。课时安排:课时10课时25两个地球同时着地教学内容:教材第120页——第123页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2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但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尚需进一步的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更需进一步地培养。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第一课时课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为更好的学习课文做好准备。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边画,扫清课文中的障碍,由浅入深的理解课文内容。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2.小组内初步交流。四.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3【设计意图】多读多悟,自主学习,学习的主人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堂测试题:一、按要求写词。1、写近义词。容许——()违背——()寻常——()惊讶——()竞赛——()宣布——()2、写反义词。怀疑——()固执——()落下——()正确——()公开——()真理——()二、根据意思写出词语。1、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2、从前提推断出来的结果。()3、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4、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5、非常细心,生怕弄坏。()三、缩句。1、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斜塔周围的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雕塑了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课时数:2教学过程:一、感知整体,集中阅读心向,初识人物形象1.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了(板书课题),现在就来检查检查,有信心吗?2.读课题,读对“着(zháo)地”一词。3.检查预习,读好课文。(1)读好带有生字词的语句。①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biàn)论家”。(进行“辩”“辨”“瓣”的辨析,提示“辩”的写法,并引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让老师很难解答”一句。)②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fèng)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可更改的真理。(指导读好“奉”和多音字“更”。通过对“信奉”与“相信”的比较,简介亚里士多,以及联系人们信奉神灵的生活实例和“不容更改的真理”等语句理解“信奉”的意思。)③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wéi)背人类的真理?”(理解“违背”意思,指导读出责备的语气。)④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shuān)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tuō)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bàng)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着重读好三个4生字,读通这个长句子,理解量词“磅”。)⑤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shì)呢?(指导“释”的读音和写法。)⑥他向学生们宣(xuān)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shà)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注意“宣”的读音。出示比萨斜塔图片,并作简要介绍。)⑦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wàng)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联系文中伽利略的行为表现帮助理解“胆大妄为”,指导“妄”的书写,试着用责怪的口气读。)⑧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í)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理解“固”,指导朗读。)(2)这儿话中的“他”指的是谁?出示伽利略照片,读好生字“略”。学生简介伽利略,适时朗读课文的相关语句。(3)课文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读相关段落,再整理课文思路:怀疑———求证———公开试验。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写作思路,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4.过渡:在这些生字词中哪几个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胆大妄为、固执)你认为他们评价得对吗?那我们就抓住“胆大妄为”和“固执”这两个词学习课文。【设计意图】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读顺课文,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头等大事。从学生大声读课题,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长句难句,到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从梳理文路,到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同时,以“胆大妄为”和“固执”两词为课文教学的主要线索,为学生后续学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从而为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作了充分而有力的准备。二、深掘文本,磨砺语言心智,感悟人物形象(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1.思考。伽利略的“胆大”表现在什么地方?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2.研读。自由读这句话,句中的“这句话”是哪句话?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各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慢、快)。用抓关键词、板演图示、数学式子(10+110.10-1<10)等方法明白句子的意思,引出“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一。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从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深思。伽利略如此胆大地怀疑亚里士多德,会遇到什么?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谁要是……就会”“责备”等词语,体会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在此基础上,再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4.练说。用“伽利略如果,就会;但是,如果,5就会。最终,他选择了。”适机渗透说话练习和朗读指导,再感受人物品质。【设计意图】亚里士多德的话与伽利略的“怀疑”涉及科学知识,学生比较难懂。但不宜讲得太多,以免使课堂纠缠于知识之中。要紧紧围绕“语言学习”这个核心,安排了“研读弄清句意、联系感受人物、仿说训练表达”几个小板块,引导学生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伽利略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品读“妄为”,体味“试验”之严谨1.找画描写伽利略“妄为”的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2.交流,朗读感受“反复试验”。(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设计意图】“反复”是伽利略私下试验的重要特点,也是敢公开试验的根本所在,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理当成为教学的关键点,但往往为人所忽略。这里,我们紧扣“反复”做文章,在弄清“反复”与重复”的差异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在不同情境下,伽利略是如何得出同一结论的,从而感受伽利略求证之不易,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备(共计10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90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