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模式改革
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模式改革陈向阳(广州大学商学院广州510006)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金融业的发展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认为我国金融学本科教育应以通才教育为培养目标,并对金融学本科专业通才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作了界定。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需要进行相应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词: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TheOrientationabouttheCultivationGoalandtheReformoftheTrainingPatternofUndergraduateStudentsMajoringinFinanceChenXiang-yang(EconomicalandManagementCollege,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Abstract:Afteranalysis,thecompound-typeandapplication-orientedfinancialtalentsaremuchindemandinfinancialcommunity.Thearticlethinksthatgeneral-talenteducationshouldbethecultivationtarget.Tofulfillthisgoal,thetrainingpatternandmethodsshouldbereform.KeyWord:Finance;Undergraduatemajor;Cultivationgoal;Trainingpattern作者简介:陈向阳(1972-),男,湖南邵阳人,经济学硕士,广州大学商学院讲师。联系方式: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A201信箱广州大学商学院经济系,邮码:510006,电话:020-86230740(宅),e-mail:chenxy930@sohu.com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模式改革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金融业的发展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认为我国金融学本科教育应以通才教育为培养目标,并对金融学本科专业通才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作了界定。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需要进行相应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词: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不断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我们不断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对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进行改革。一、金融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入世经过5年的过渡时期后,金融业将完全放开,融入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国有银行上市,用人机制改革,新业务激增,业务种类与辐射范围不断扩大,融资能力大大增强,开拓国外市场等,均让银行感到“人才饥渴”。与商业银行的人才需求相对应,证券、保险业的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证券业普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本科学历,持有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熟悉证券行业,有扎实的证券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高的经济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能进行宏观经济分析、行业研究和技术分析。保险业的人才需求也在提高,提高了一线保险代理人的素质要求,保险经纪人、保险理财分析师等专业人才缺口很大,此类岗位需要从业人员精通非寿险、寿险、再保险、风险管理知识,具备丰富的风险管理、保险实践经验,金融理财管理经验,以及优秀的组织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对金融专业人才整体需求的增加和素质要求的提高,要求我国高校能以最有效的方式不断培养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能力、熟悉与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以及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全球视角既懂国内业务又懂国际业务,既了解国内法律惯例又熟悉国际法律规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培养目标,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回归。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重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通才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它不仅涵盖了整个学科领域,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通才教育的目标,如设置通博类型的课程、开设综合学科的讲座、举办专题讨论会等[1]。金融学本科专业通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具有以下内涵:1、应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金融学本科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为目的。本科教育应该是厚基础、宽口径,是宽厚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主要应包括基本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功底和金融学基本理论。2、应具有一定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金融本科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具备金融及相关职业的从业能力,掌握金融业务技能,可在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机构一线从事金融及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在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业务课程要求实,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力求学生在四年时间里完成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使学生达到一毕业上岗就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的工作。3、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还应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具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由于经济工作中各个专业具有较大的相互关联性,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还应熟悉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金融市场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同时,还应特别强调外语的教学。因为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都迫切需要既懂得经济理论与实务、又懂得国际经济惯例,并有较强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外语是国际交往的工具,也是搜集和传送国际经济信息的工具,金融人才应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网络银行的出现,提高本科生计算机运用和操作水平是必不可少的。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优良的品德与法制意识,较强的开放、创新以及竞争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主要来源于包括通识教育在内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二、金融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需要进行相应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的改革。1、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金融学科应定位在经济与管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2],金融专业课程具有明显的交叉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往往以社会科学为基础,自然科学为工具,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由于金融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都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特别是在培养国际化的金融人才方面更加需要强化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必须从根本上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着力塑造培养对象的先进意识和综合能力。因此,在金融专业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做到教书和育人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品德与法制意识,较强的开放、创新以及竞争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2、改革培养模式。由于金融业务技术性强、风险性大,加之新的业务层出不穷,所以金融人才在业务上必须有相当强的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这就要求金融学本科阶段培养模式应重点考虑加大社会实践部分的学分量和学时数,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性,同时要求在核心课程方面提出明确的实践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动手动脑的能力。开设有关金融教学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以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例如,我校购买了相关的应用软件如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与外汇交易业务、财会业务的软件建成模拟银行业务、模拟金融期货交易、模拟财会业务等功能的社科仿真实验室。通过实验室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程度,提高了学生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世华公司提供的金融教学系统,为金融课程的教学提供全球主要交易所的证券、期货、外汇等多种金融工具交易的实时行情、历史数据、财务分析等,还具有使用即时行情数据进行全球各主要交易所的模拟交易功能,可以为学生分别设立模拟账户进行模拟证券、期货、外汇的交易。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证券、期货、外汇交易的基本技能。同时,研究如何通过与金融机构加强联系,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实际工作体验来激发学生主动要求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和提升个人能力的需求。3、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实践课程。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应保持一个合理的动态比例,同时应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现有课程简化为宏观金融、微观金融和金融工具三大模块,强化其中微观金融和金融工具模块的课程[3],设置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能力培养的目标。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从单纯知识的传授向强化能力培养方面转化。同时还要合理设置双语教学课程,探索双语教学的最佳方式和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核心课程中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比重。根据不同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银行业务处理能力可设置商业银行经营学、金融会计、资产评估、国际金融(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双语教学)等理论课程,同时开设银行会计实务、银行信贷实务、网络银行、银行业务模拟等实践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证券投资分析能力可设置金融市场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双语教学)、投资学、金融工程学、投资银行学等理论课程,同时开设证券投资分析、基金管理实务、股票交易模拟、外汇和期货交易模拟等实践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理论课程可开设会计学、公司理财(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实践课程可设置会计实务模拟、财务报表分析;为培养学生的保险营销能力,可开设保险学、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课,同时开设金融服务营销、财产和人身保险实践等实践课程。在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中,除了将第4学年的第二学期作为毕业实习外,每学期安排2~3周的集中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的全程化。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单一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满堂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理论更注重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采用灵活的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充满探究、乐趣和挑战的课堂氛围下学习。在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中,运用国外通行案例教育及模拟教育,采用课堂讨论、实践作业、模拟实际情景等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育针对所指定的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写出报告,然后教师点评和讲解,比较形象生动,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实际情景式,在金融实验室中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每一个学生动手,熟悉实际的操作环节和工作方法;课堂讨论,由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然后开展集体讨论,打破传统师生教与学的框架,共同对问题进行讨论式的互动研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进行作用的情景,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新、更及时,教学形式更便捷、迅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运用各种形式相结合起来,如可聘请富有经验的实际业务部门人士授课,以实现1+12的效果。5、改革考试制度。针对复合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单一的知识考核决定一切的评价误
本文标题: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模式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