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大学生如何理性爱国论文
调研题目:从社会责任谈理性爱国院系班级:法政学院10法学2班、法学1班姓名学号:杨昌挺H10720238徐程江H10720237王思齐H10720235夏炎燊K10230130朱俊杰K10260131指导教师:吴苗实践时间:第8~10周学年学期:2011~2012学年第1学期从社会责任谈理性爱国摘要: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爱国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信念。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面对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的大事大非的问题,用一定形式来作出理性的表达是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近日,日方扣留我在钓鱼岛捕鱼的船只和船员,至今不释放船长并试图用日本国内法处置该事件,这是非法和无理的,极大地伤害了船员和他们的家属,也激起了国内外中华儿女强烈的愤慨。日方无理的态度,以及依仗欧美国家发表的出格言论深深刺痛了全球华人的自尊,因此,各地出现了众多的抵制日货,毁坏日本产品的行为,那么,这是理性的么,作为一位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该这样冷静的看待这个问题,怎么肩负社会责任,做一个理性的爱国者?关键词:社会责任感缺失理性爱国时代力量与时俱进爱国不是一个空洞的词语,它需要许多方面的努力,在我看来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从社会责任出发来谈理性爱国。本文针对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探讨一下社会责任与理性爱国的关系,从解决社会责任感缺失中找到正确的理性爱国之路。当代大学生存在严重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这不得不说是教育制度的悲哀,甚至是中国人的悲哀。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西周尚存在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越来越多的只考虑自己而对社会不再关心。爱国是什么?不仅是在钓鱼岛被占,南海渔船被扣,泰国枪杀中国船员时的抗议,而更应该是对现在中国的关心,是对中国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基于附件的问卷,我们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进行了分析。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与原因分析1.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此次问卷调查显示,“你为什么要勤工助学?”76.3%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个人的需求”,15.6%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缓解家庭负担”,而只有8.1%大学生回答是“为了培养能力以便将来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利益吗?”64%的大学生回答是“不会”,23%的大学生回答是“可能”,13%的大学生回答是“会”。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2.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此次有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对“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有3%的大学生回答没有考虑过学习目的。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显示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有13.8%的大学生以获得一张文凭为主要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实际,回答为今后能自食其力,谋求理想职业而学习的为33.3%,回答为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学习的为23.6%。这证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纸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例如,回答为报效祖国和为报恩父母或教师的仅有9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抑制。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有45.2%人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3.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无论是对自己的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估计过高,超出了实际水平。例如对“假如某单位看中你,把一项目交给你负责,你认为自己能胜任吗”的问题,有64.3%的大学生回答“能”,有24%的人回答“也许”,仅11.7%的人回答“不能”。另一方面,又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又转化成抱怨环境、无所作为的自卑意识。这些大学生同样是对自己所负的历史责任感缺乏正确认识。4.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是,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例如此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有62%的大学生考虑“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0%考虑的是“经济收入高”,有41%回答“工作轻松而稳定”,这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的较少,有些大学生对那些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二、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不足之处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侧重于通过感性的熏陶来培养爱国情感,其形式有参观爱国教育基地、观看爱国教育影片、举办爱国教育的典礼仪式,等等。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常在受教育者年龄较小的时候就开展,形式简单而又能够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容易广泛开展并深人人心。目前,已经有许多高校利用各种方式开展了对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教育,但有一些误区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1.将理性和爱国情感完全对立一些教育者根据人的感情和理智常常发生矛盾的情况,认为理性和爱国感情是对立的,要坚持理性就应该放弃感情,要讲感情就不能谈理性,他们不认同“理性爱国”这一观点。理性和感情确实有对立的情况,但是理性爱国是让理性成为强烈的爱国热情驱动下的行为导向,而不是让理性代替爱国情感。如果将爱国情感比喻为汽车的发动机,那么理性就是方向盘。汽车要良好行驶,必须既有强大的动力,又有正确的导向。因此,理性和爱国情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2.有些教育者不能客观看待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他们只看到大学生爱国情感被激发时出现的难以控制、给学校、社会带来各种负面影响的一面,从而惧怕甚至全盘否定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其实,大学生所具有的爱国情感是他们最大的闪光点之一,是他们成为国家栋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希望之所在:没有这种爱国情感,他们也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找不到人生奋斗的正确方向。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理解和尊重。3.对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处理方式不当有些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在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高涨时所进行的教育,实质上是用各种方式压制大学生的强烈情感。例如通过辅导员、学生干部等的“责任制”,来对各学生群体进行劝说,甚至制定各种惩处措施来控制大学生的言行。这种方法对在短时期内防止大学生们的过激行为确实有一定效果,但却会使开展工作的教师和学生干部感受到左右为难,他们不愿看到大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自尊心受到伤害;更不愿意看到大学生因为一时的冲动做出不顺应时代发展的荒谬之事。因此,这样的做法绝不是理性爱国教育的长久之计。理性爱国教育应该是为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长期进行,在学校教学活动、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来实现,从而使得在社会出现动荡、人们的思想出现混乱的时候,大学生能够根据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自行作理性的、正确的判断,让自己的言行有利于国家、社会和学校。三、大学生爱国情怀需与时俱进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当代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为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正在加大高等教育创新的工作力度,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以及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同学们在大学里学习,可以接触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知识和创新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导师和楷模;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仪器和实验设备,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逐渐积累起广博的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形成一个个相互砥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科研团队,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锻炼才干。但是,当今世界面临就业问题压力巨大。大学毕业生、城镇新增失业人口、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加上原先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后未能实现再就业的职工,这样每年需要解决的就业岗位就达2000多万个。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目前也已经达到1000多万个,但依然有1000多万的巨大缺口。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以六七十万的速度递增,已从2003年的212万达到2009年的611万。今后中国每年都将有600多万大学生毕业,他们都需要工作。此外,还有很多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们也同样需要工作。现在高中毕业标准年龄是18岁,大学毕业标准年龄为22岁,18岁和22岁的年轻人加在一起就有1200万人需要就业。中国年轻人一年的就业需求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的需求。中国的就业问题称得上是世界第一难。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与时俱进。人口老龄化成为潜在的巨大挑战也是影响国家的一大主要问题,因此我们的担子也增加了许多。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就算是老龄化社会。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总数达到了1.49亿,这意味着全世界每五个老人、全亚洲每两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劳动力的抚养比是20∶1,据测算,到2025年,抚养比将可能达到2∶1,也就是说两个劳动力就要抚养一个老人。即便在发达国家,老龄化也是最头疼的社会难题:法国近几年老年人口爆炸性增长,已经使该国的退休金入不敷出;英国养老金亏空目前高达300亿—600亿英镑;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因为养老保险问题而暴露出财政危机;就算是在最富裕的美国,也面临着养老基金不够用的威胁。到21世纪中叶,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是美国老年人口的4.4倍,且几乎接近美国的总人口数。尽管预计2050年我国总人口数将位居世界第二,比印度约少5100万人,但是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仍将比印度多1.03亿人,仍然是世界最大的老龄化国家。我国是在人均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10000美元左右),是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先于富裕的大国,所谓“国未富、民先老”,这使得我们面临挑战的艰巨性远高于发达国家。毫无疑问,在秉承了爱国主义的某些基本要义的同时,在出发点相同的前提下,爱国的方向,是因时而异的。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敏感度较高,多元文化融合,和平相对成为主旋律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就应当以这些为参照
本文标题:大学生如何理性爱国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9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