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1《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内容摘要】课堂的生成性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学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生成资源,怎样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成了教师亟需必须面对的现实,同时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当前,国内外对预设与生成有着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于生成资源有效利用具体策略的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课题组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验,开展了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资源;促使学生有效生成和课堂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从预设性生成资源利用策略与非预设性生成资源利用策略两方面展开具体的行动研究,并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策略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就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2、当前,随着对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虽然有了一定的民主和开放,但有很多时候还是局限在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课堂中,学生的活跃思维,创造性的想法,我们的老师出现了很多的“失察”,有时更是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失控”;课后的总结还是局限在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如何,而没有提炼学生对语文与生活的有机感悟,没有提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等等。3、综合各类文献和资料,我们发现对于预设与生成关系、有效促进生成等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研究,但对课堂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策略的具体化研究比较欠缺。因此,研究课堂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势在必行,《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研究》就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二、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生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2、行动研究法: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课堂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三、课题界定1、课堂生成资源: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发生成的问题而形成的课堂教学资源。具体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在教师以教材为工具的教学中,不断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各种因素。2、有效利用: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并不是都有价值,教师应有所选择,用“慧眼”识“资源”,取精华、去糟粕,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对那些意义不大、没有利用价值的生成性问题一笔代过,对那些有探究价值的生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寻找拓展延伸的新“契机”,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提升课堂教学价值。2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一)研究内容1、进行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资源的研究。2、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促进学生有效生成所采取的策略研究。3、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整理、归纳小学语文生成性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二)预期目标1、得出促进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资源的策略和促进学生课堂有效生成的策略。2、通过案例撰写、反思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3、通过课题研究,应用课堂生成有效利用的策略,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能让学生不断产生生成性问题,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五、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1、调查现状我们结合调查问卷和平时观察,了解到在处理课堂的即时生成资源时,有的教师缺少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的技巧,以致在追求生成的精彩或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成中迷失了方向,出现了教与学失衡的现象:比如教师处理生成的手段比较单一,脱离教学目标、过度游离于无关的生成等;学生对语文课堂缺乏热情,学习兴趣低下,学习信心不足等等。2、提出设想面对纷至沓来的生成资源,如何冷静处理,有效利用,并转化成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资源?课题组期望通过我们的课题实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切实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益。围绕这样的设想,我们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生成资源是有效的?如何促使学生有效的生成?怎样有效地利用生成资源?于是我们首先展开了理论学习,认识什么是“有效”的“生成”这一问题。余文森教授认为:生成从性质角度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效果角度说,有有效的一面,也有无效的一面。积极的、有效的生成,一方面取决于生成的问题和事件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取决于解决生成问题和事件过程的价值。有了这样的认识,还要解决怎么样促使学生有效的生成和有效的利用生成资源的问题。我们分别对我校的学生展开实践指导,并通过集体研讨达成共识。3、集体讨论围绕怎样促使学生有效生成的问题,我们先后组织了多次集体讨论。每位实验教师做了不同的分工和教学尝试,将自己的做法进行总结、归纳和对比。分析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了与课题有关的花絮,脱离了教师的预设的跑题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偏离语文活动的轨道,思维在漫溢的伪生成现象;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意外现象。分析成因主要是课堂预设不充分、捕捉信息不及时、缺乏应对课堂“突变”的经验等造成的。4、初次实践3在讨论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精心备课,互相听课,反思交流”的方式,展开初步实践。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教师考虑的范围有限,不能充分预设课堂可能的生成情况;再比如教师多按预设的流程按部就班,而少促成学生的有效生成等等。面对这些情况,课题组开展了每月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成员间合作交流,多角度地对课堂生成展开有效的预设;利用集体备课的成果,成员逐个上阵,寻求策略,巧促生成,开出了许多带着研究性的主题式研讨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题组有了初步收获,小结了一定的策略和方法。5、中期小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向前看”,还要“回头看”,即加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过关,找到成功的地方,也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改善自己的研究过程。通过心得交流,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首先有效利用生成资源的大前提是精心预设,只有课前多方预想可能,课中弹性控制时间,才能将预设资源转化为有利用价值的生成资源;其次生成并非空穴来风,只有开放空间、合作交流、调整预设,才能促成有效生成。通过整理,我们重新产生了疑惑:生成资源一旦出现,改如何应对、加以利用?于是,我们将研究的重点确立为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上。6、再次实践在前期的讨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上。生成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预设之中的生成;另一类则是意料之外的生成。预设内生成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而不少有价值的生成往往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这一类生成就是非预设性的生成。针对这两类不同的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1)在整理中思考——日常渗透的自觉研究生成资源是产生于日常教学活动,并伴随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在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这一研究主题上,日常的积累与整理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组再次实践时注意了整理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整理每天教育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议的事情,记录和整理有关的资料。譬如课题组的郑老师坚持不定期写教育日志,她在水头学区的教育博客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这些教育日志,有的记录了一些成功或失败的课堂生成事件;有的记录了她与学生交流的问题;有的只是以备忘录的形式记载了她对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正是在对这些朴素的教育事件记录和整理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让课题组的教师寻找到了研究问题的起点。(2)在案例中反思——基于教育事件的主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主题的引导下,我们以校本主题教研为平台积极开展了教研活动,展开研究工作。主题教研课中,我们采用了主题磨课的形式,先由主备人独立备课,再由大家共同讨论、分析,每一次磨课,都进行听课、评课、反思、修正,经过多次尝试,将教学预设付诸实施,并通过多次有针对性的对课堂中教师处理预设问题和学生生成资源的方法、策略进行分析整理,以教育叙事、课堂实录、案例分析等方式记录和研究。①自我观察课堂观察是研究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策略的起点。观察记录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剖析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事件,是进行教学研究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以观察者的眼光审视4存在的实际问题,就会主动地思考现有的教育理念,遇到问题也会更敏锐,提出见解也会更独到。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课堂组老师尝试记录自己的教学过程,寻找课前预设的“疑点”、学生讨论的“焦点”、课堂生成的“亮点”,并对这些“点”进行分析,不断反思,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从而促使自己形成对生成资源利用策略的新认识。②课例分析在每一次磨课活动中,课题组进行分工合作,课前,执教的老师介绍自己的课堂预设。并请听课的老师就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有效性、学生活动的必要性、预设目标的达成进行观察。听课的老师分别记录教学内容、师生相互之间的沟通等现场情景和教师对典型的生成事件的处理方式。对课堂教学过程及其伴随情景作整体的、详细的、动态的、深厚的描述,并在课后,听课老师从多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从生成资源有效利用这一主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建议。③教学反思实践的过程中,教学反思尤为关键。教研课后,上课老师针对自身提问、学生生成点、语言训练点等方面,或撰写案例、或备注书本、或修改教案,进行深入地探究。教师于反思中产生疑问,又于反思中获得思考,在这良性循环的过程中,积累了对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策略的点滴感悟。7、总结梳理以上各步骤完成后,课题组对各组员的研究材料进行梳理、归类,从预设性和非预设性两方面,对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进行分工整理。这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最普遍的生成点,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整理出预设性、非预设性有效利用策略共10条。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本课题力求全面细致研究“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的实施策略,帮助和指导小学语文教师时刻关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成资源,适时捕捉、利用好生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资源的研究,二是如何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三是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1、进行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资源的研究。①整合教学资源——课堂生成的基础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课题组要求教师备课时做到教学内容要重组结构,拓宽视野。在课前预设时,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或整合,激活教材的知识,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形成有“个性”的教材。这样,使学生学习的视野拓宽到课前的积累、课中的碰撞、课后的拓展,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沟通起来,那么课堂教学内容就会远远超出原有的教学内容。②精心设计预案——课堂生成的前提课前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组内成员意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要注重5课堂教学的生成,就必须提高对课前预设的要求,课前预设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为课堂的生成提供条件。教学设计要预想可能,厚积薄发。在教学设计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备课时必须预想更多的可能,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师采用框架式备课,预设多种可能性的预案,使教学设计可供教师临时选择。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适时捕捉学生瞬间信息,体验学生的情趣,运用自己的教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0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