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
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书籍承载着浓厚的文化,读书是提高国民素质乃至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加强修养是必须要读书的。那么,目前大学生的读书情况到底如何,对他们的发展情况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一、当前大学生的读书情况及特点第四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每天在专业课、外语、计算机这三项学习上面平均花去的时间至少有9-3个小时。大学生“人气儿书”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常逛一次书店的间隔时间为一周的占29.27%,半个月的占32.93%,一个月的占20.73%,半年的占17.O7%。除了专业书之外,比较喜欢的书中文学类占22.73%,艺术类占6.82%,经济类占3.41%,社科类占1】36%,政治类占2.27%,小说类占27.27%,生活类占6.82%.传记类占10.23%,哲学类占7.95%,其他为1.14%。当问到买书时,最先考虑内容的占67.86%,定价占l9.o5%,封面占2-38%,作者占9.52%。出版社占1.19%。(一)实用阅读严重。大学生对于名著的远离正在成为常态实用阅读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在阅读倾向上,多数同学的阅读与就业有关、与进一步深造有关,不少大学生认为“满腹经纶在胸.不如满纸证件在手”.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想在校期间多学习英语、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多考一些有用的证书,增强自己就业的优势。通过对大学生“床头书”种类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看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书籍和如何面试、如何社交等方面的书。现在的大学生没有时间看书,除了应付各种考试之外还要拼命读英语,根本没有时间看什么名著。从某一个角度说,现在学生读的书并不少,但其中很多是功利性强、实用性较强的书,而与自己看似没有直接关系、能陶冶性情、提高修养的人文类名著却极大地减少了,这是目前最大的隐忧。有很多大学生已有好几年没有读过世界名著,而校园作品、网络文学及武侠小说成为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前三位。其实.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读的书还应包括哲学精品著作、文学名著、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品、充满理论色彩的作品、史学专著、领导人的著作等等。读这类书可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思维能力。(二)大学生网上阅读越来越流行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介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更是渴望用最少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来了解信息、获取知识。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仅为49.3%,各类数字化媒介的阅读率占到24.5%,其中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是两大主要阅读方式。有调查发现: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有近3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其中有接近1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上网干什么?40%的男生、20%的女生选择了玩游戏;60%的男生、70%的女生选择了聊天。却只有10%的大学生每天除上课外,读书时问不超过半小时,读书4小时以上的占不到13%。有近30%的同学表示,读书最多的时段是考试前一个月,有18%的同学只有在考试前几天才去读书。然而,此时的读书就是以通过考试为直接目的了。调查问及“网络的普遍应用对大学生读书有没有影响?”时,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大。只有5-3%同学认为没什么影响。进一步调查。显示37%的同学表示上网占用了读书时间,35%的同学认为上网改变了读书习惯。同时有31%的同学认为上网对读书心态有影响,17%的同学认为网络环境破坏了读书环境。现在的人都说很忙,大学生也是这样,即使有空也会去上上网关注外界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到网上下载文章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省钱又省时,何乐而不为!高校学生直被视为一个最主要的阅读群体,但同样他们的纸质媒体阅读目前也在大幅度下降。社会发展的节奏很快,偶尔有些空闲也只愿翻翻“轻松快乐、不用动脑筋”的娱乐休闲类书籍。上世纪一代的大学生,就想进书店或者图书馆,目的只有接触书。他们大多数觉得时间宝贵、读书机会难得,千方百计地找时间来读书。可是现在不同了,成百上千种的书摆在那儿,有时候看都不看一眼。(三)快餐式阅读成为大学生的最爱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与社会的急功近利和浮躁有关。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受社会商业、时尚文化的影响很大,读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大学生学习紧张,需要情感上的快速放松,这就促使他们选择直观的、“快餐类”的、不需动太多脑筋的作品。心里想的是如何快速成功。剩下的时间只够用来看这样一些书:像方便面一样实用、快速、方便。大多数大学生不愿意阅读学术专著。其主要原因是学术专著晦涩难懂且与成绩好坏无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精神文化发展不同步,导致了大学生自身在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面前茫然、焦虑和浮躁。大学生阅读往往是泛泛阅读,呈现出一种整体浮躁的状态,读书将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不再有精读。不读书的直接结果是,思考的人少了,行动的人多了。阅读本身不应该设定边界,阅读不仅仅是读书,网络阅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科技带来的优势更是无可替代的,传统阅读是社会历史沉淀的结晶,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不管从什么渠道获取知识,都是替代不了读书的。读书可以帮助人系统地获取知识,可以在阅读中思考。这就是读书的独有魅力。(四)“先锋文化”等休闲类阅读成为流行热点跟踪社会流行热点,大学生读书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思潮所左右。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价值多元化程度的提高,求新求异心态的泛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断扩大,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直面现实,对这一变化进行冷静、客观地审视,就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大学生在读书思潮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底蕴.确有越来越浅薄的趋势。高雅阅读渐被冷落,休闲阅读成为时尚。在他们看来,阅读不是为了审美、鉴赏和品味,而是为了感官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卡通漫画、游戏、影视、MP3等大众消费文化也对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致使高雅阅读和休闲阅读的分化与互渗现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显著。“休闲”、“时尚”成为大学生广泛阅读的对象。在他们看来阅读不是为了审美、鉴赏和品味,而是为了感官的满足与情绪的宣泄,因此这样的阅读缺失崇高感,缺乏鉴别力,更不要说对终极价值的人文关怀。这一现状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冲击着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由于大学生钟情于“快餐文化”和多媒体媒介等,他们的语言能力受到影响,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阅读能力的弱化。大学生读书思潮具有一定的休闲和功利色彩。实际上,它是社会心理在大学校园特定情境中形成的社会性知觉、情绪、愿望、需要、兴趣、时尚等的反映。同时,大学生读书思潮一般都拥有相当数量的从众。大学作为“书香社会”,从人际传播角度来看,群体的阅读取向具有“劝服性”的功能。因为部分大学生独立性较差,思辨能力较弱,缺乏个体倾向性的阅读观,阅读兴趣容易随波逐流。二、读书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想要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加强修养的话,是必须要读书的。书籍中承载着浓厚的文化,文化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创造力的载体,是衡量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既是群体亲和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之源,是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和推动力,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大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而素质就是来自于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这种文化修养内化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传统的教育内容中人文课程缺乏、文化陶冶欠缺,导致大学生对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精华了解不足,传统文化素养较低。面对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对冲,现在大学里学术气息平淡,爱专业、做学问、求真知的学生越来越少,这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浮躁之风的侧面反映。《Lig·大学》认为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为改善社会陋习,实现民族复兴勇担重任。因此,大学生读书不仅是知识量的积累,更是精神修养的必须,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历史、触摸社会、眺望未来,进而成为兼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有思想、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孑L子的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可以说是对读书治学之道的极佳概括。今中外几乎所有杰出的伟人都是博采众家之长而成大器的。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科学发展迅速,各种新知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当前的大学生要防止专业知识的狭隘性和单一性.应该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以广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博学”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蓄,使治学具有开拓的眼光和开阔的胸襟。“审问之”,若“只以多读书为博学,是第一义己误”(清-颜习斋)。“慎思”对大学生治学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知识的内容、类别、层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我们更需要慎思来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特别是在网络世界中,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作为大学生要慎思而明辨,注意远离不良信息,坚持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书中的各种思想、知识、观点等,是大学生在读书过程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方法。比如在对待继承世界文化的问题上,应该学会明辩、批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文化的多元共生要求异质文化的相互了解。这了解的基础,既有学术的渐进,又有知识的普及。“笃行之”,儒家主张将所学知识付之于行,经世致用,关键在于切身实践,学习后还要在实践中运用。有句名言:知识改变命运。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读书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知识的力量。三、大学生读书思潮的变迁读书求知一直是大学生追求的主旋律,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读书思潮的潮起潮落进行回顾与展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大学生读书思潮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加以引导。对大学生的成才,对形成健康的校园读书环境都是十分重要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整个社会的一股风气。“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成为当时在校大学生读书思潮的主要趋向,读书求知热表现为“名著热”、“哲学、美学热”,反映了当时大学生全方位探索人生的热情。一时间,大学生掀起了一股大规模学知识、学科学的读书热潮。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极大地激发了当时在校大学生的读书思潮。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向何处去、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译本问世,成了当时大学生谈论的焦点,对新技术革命主题的热衷,反映他们超前的价值意识。至此,大学生读书思潮开始呈现出向多向、多维、多元发展的趋势。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加快和深化改革的主题,关注与参与改革成为当时莘莘学子的校园热点。这时候,最有影响的思想往往是抽象层次最高的哲学观念,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直接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比如时间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等,使得当时在校大学生读书的同时变得心浮气躁。此时的大学生更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类的论著、人文思想方面的论著、借鉴西方现代化经验的专著、情感方面的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大学生就读和择业与市场经济接轨。读书更注重自己将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像谈判技巧、生存哲学、成功之道、人际交往等类书渐为流行,这说明大学生开始关注如何提高个人素养、充实精神世界、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读书求知趋于务实。一些涉及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实用心理学、经济体制改革、个人实用技艺等方面内容的书籍成为大学生较为喜欢的课外书籍。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毕业分配制度的深化,使得读书求知不再成为大学生参政议政、坐而论道的群体方式,而是已成为提升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扩大知识面、增进综合素质的个人行为。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学生的读书思潮逐渐趋于务实、功利与理性。具体表现为关注经济类图书、就业指导类图书和专注外语、计算机书籍。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
本文标题: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0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