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大学语文五溪文化(修改)
五溪文化风貌五溪简介湖南省怀化市古属荆州,春秋属楚,战国属楚之黔中郡,汉属武陵郡,三国以后称武陵地域为五溪地区。“五溪”,即沅水上游的五大支流,最早见于《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酉溪、无溪、辰溪”。其范围以怀化为中心地带,包括湘黔渝鄂等省市的周边地区,共三十几个县市。五溪地区有31个少数民族,历史上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湖南省怀化市境内重要的支流有酉水、辰水、溆水、舞水和渠水,古称“五溪”,因此怀化自古便称“五溪之地”。五溪文化是中华南方文明之源。五溪八蛮地,楚国旧边城.势雄接云贵,万壑赴洞庭。五溪乃酉溪、辰溪、巫溪、雄溪、朗溪之总称。五溪汇而沅水成。沅与源,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是同音表达,沅水的真正含义是源水,是远古人类文化与文明的起源之水!五溪文化顺沅江而下,对三湘大地以及长江流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孕育催生了辉煌的中华南方文明。这一推测得到了以高庙为核心的五溪区域考古发现的有力证明。一系列的五溪考古发现表明:以高庙为代表的五溪文化不但上有继承下有传播,不但影响了同时期的湖南长沙大塘文化、稍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珠江三角洲文化、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原的仰韶中晚期文化和商周的青铜文化及当今的民族民间文化,还向西传播到了西亚,影响了那里的苏美尔文明。在古印度、埃及等文明中,也可找到高庙文化的影子。五溪流域是我国稻作发源地。中国稻作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稻作之父丁颖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遗踪,论证了中国水稻起源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对于水稻起源地点,尽管受到上世纪前叶考古成果的局限,丁颖仍将其地域圈定在了主要以云贵高地的某一区域为中心,沿着那些大河川的河谷及河谷之间,呈放射状向四周扩展的某一个区域。这一水稻起源的观点,在随后开展的中国稻作史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而五溪大地正好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半部向长江中游丘陵的过度地带。高庙考古的重大发现,为中国水稻的发源地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发源处就在五溪区域。随着越来越多远古遗址的发现,在五溪考古学家们又发掘出距今5000年左右的稻作文化遗址达12处之多。在这批早期的“贝丘遗址”中不仅发现大量的打制石片石器,还发现了不少的磨制的石斧、石锛、石片和石铲。同时,还发现直接用于收割农作物的工具——蚌镰与石镰。在新晃大洞坪贝丘遗址中出土的陶片里,还发现有稻谷壳的碳化物。说明在高庙文化时期,“五溪”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了。历史与现实总是惊人的相似与巧合!惠及全人类的杂交稻的发明者袁隆平院士,乃住在沅水东岸的安江农校,与7400年前的高庙遗址仅一江之隔。五溪巫傩文化是中国道教的源起。儒学、道学和外来的佛学,共同构筑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足鼎立、三教融合的局面。儒教文化产生在黄河流域,佛教文化产生于恒河流域,而中国道教则源起于五溪巫傩文化。五溪巫傩文化大体可以分为:辰州傩、瑶族盘瓠祭祀、苗族跳香祭祀和新晃的“咚咚推”侗族傩戏。作为五溪巫傩文化之首的辰州傩,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五溪地区的民间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五溪人自古以来生产、生活与文化传承的缩影,是原始宗教和古老戏剧的活化石。传承千年的辰州傩文化,保存着古代祭祀仪式多姿多彩的风貌,涵盖了民族民间政治、历史、民族、宗教、考古、语言、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内容,它的仪式、唱本成为了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人类学研究文本。《楚辞.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至今此风犹存。五溪红色文化遗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都经过怀化。中央红军长征历史上第一次转危为安的重大转折---通道转兵会议,在通道恭城书院召开。世界上唯一纪念二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芷江受降坊(现又称和平园),位于芷江七里桥。一代名将粟裕、巾帼英雄向警予、革命家滕代远、外交家刘晓等,都出生在这里并最先开始他们的革命探索。元帅彭德怀蒙冤后,在这里渡过了他最后十多年的三线建设生涯。五溪还有国内唯一的科研文物保护基地---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钟灵毓秀的五溪,正以她多样、古老、奇异、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步特色,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文化遗址篇一、中华文化圣山——二酉藏书洞二酉藏书洞位于湖南沅陵县城西北二十里处二酉山上,因酉水、酉溪交汇于此,故名二酉山,亦称万卷岩;半山有洞,故名二酉洞。二酉洞高2米,宽12米。相传帝尧时,尧拜武陵人善卷为师,尧死后,传位给舜,舜欲将帝王禅让于善卷,善卷避之,逃到盘古的家乡沅陵,隐居于二酉洞中,死后,他的书籍留在洞里。到了周朝,周穆王,将王室的经典秘籍也藏于二酉洞中,开古人将经典秘籍藏之名山,传诸后人的先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咸阳两书生避秦时战乱,负简至此而藏。秦亡汉兴,书简复出。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即出于此。从此,二酉洞也就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而成为历代州官、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高山仰止的圣地。清光绪湖南督学张亨嘉题赠“古藏书处”四个大字,分刻于四块碑石之上,置于洞口。二、中国人开天劈地起源遗址---沅陵盘古洞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在何处开天,中华始祖从哪里发祥?历史上有不少的史籍图书记载,盘古诞生之地就在湖南的沅陵。晋代的《荆洲记》记载说:“沅陵县居酉口,有上就、武阳二乡,唯此是盘瓠子孙。二乡在武陵之北。”宋代的《溪蛮丛笑》记载说:“五溪之蛮,皆盘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沅其故壤。”《宋书》、《太平环宇记》、《舆地记胜》、《桂海虞衡志》、《大明一统志》等古籍文献也多记载说明我国南方的人口都是盘瓠的后代,他们的祖先都是从沅陵迁过去的。盘瓠就是盘古,古代人把“古”念成“瓠”,这两个字是一组通假字。2002年夏,在沅陵丑溪口村发现一万年古洞,经历史、考古、民族、民俗、文学界等数百名专家实地调查研究,一致认为,这个神秘的洞穴,就是传说中的南方人文始祖盘瓠(即盘古)的居所。这个古洞的发现,揭开了人类文明新的一页:盘古并非神话人物,他是一位带领人类走出洞穴、走向文明的历史英雄。所谓“开天辟地”,实际上就是指盘古带领人类结束穴居历史,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开辟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沅陵是盘古文化的发祥地,这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也可以得到佐证。沅陵民间关于盘古的故事很多,如盘古开天地,盘古化生物,盘古子女寻幸福,盘古子女学手艺、盘古降服六畜等。沅陵百姓,每逢大事,都离不开“盘”字,他们娶妻叫盘媳妇,生儿育女叫盘儿盘女,修房建屋叫盘屋,他们的歌叫盘歌,他们劳动叫盘工,小孩调皮叫盘淘,就连说谎也叫盘人。当地一首童谣所唱:“盘你歌来盘你歌,盘你九千九百九十九道坡,一道坡上九棵树,一棵树上九个窝,一个窝里九个蛋,问你盘古子孙有几多?”他们的生产生活中,无不留有盘古的烙印,家家要立盘古大王天地神位,凡有饮食,必先敬盘古大王,以示不忘祖先。沅陵还是龙舟赛的发祥地,《湖南通志》记载龙舟竞渡,最早始于武陵。“人家赛船纪屈原,我划龙舟祭盘古”,五月端阳划龙舟,世人都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沅陵龙舟的历史,却比屈原还要早几千年。它是沅陵对盘古开天辟地的纪念,也是对盘古祖先的祭祀。盘古洞遗址三、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千年学府——大唐龙兴讲寺位于湖南沅陵县城西虎溪山麓,唐贞观二年(628)敕建,是我国以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二者合一木构建筑群,1996年1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寺之所以用龙兴为名,是比喻帝王之业的兴起。《尚书序》载:“汉室龙兴,开设学校,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谓之龙兴也。”寺内现存山门、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十余栋建筑,形式古朴,气势宏伟壮观,江南曲指可数。大雄宝殿为寺中主体建筑,该殿虽经明、清多次修葺,但其主体木构架、柱、梁、枋等,经碳14测定,皆系唐代遗存。大殿正面高照一块大匾,上刻“眼前佛国”四字,为明礼部尚书董其昌的字迹。明王阳明曾于此讲学,留有《辰州府龙兴寺》一首: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洲;好景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龙兴讲寺四、尝百草的炎帝故里---会同连山炎帝又称炎帝神农氏,“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先于黄帝的中华民族又一始祖。炎帝生卒之地的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今有确切证据表明,炎帝诞生于湖南的会同,而葬于湖南的茶陵。会同是炎帝故里的最有力的证明是会同连山八庙。古书多有记载,炎帝神农氏又叫连山氏,如《世谱》说,“炎帝一曰连山氏”;唐代著名学者贾公彦也说,“炎帝之兼号连山”;中国最古老的易书是炎帝首创的《连山易》,书名“连山”二字又与地名“连山”相同。《周易正义》又解释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会同地处雪峰山腹地,连山为一河谷盆地,四面正好被“连连不绝”的群山所包围。炎帝创立了连山八卦,而连山正好有八庙,座落在连山河谷中心点的四面八方,与八卦所代表的自然物象相一致。八庙中保存完好的有重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的盘古庙和二十世纪世纪八十年代后人在原址上修建的风神庙,地母庙、山神庙、雷公庙、火神庙、莲花庙还可以找到在文革中被破坏的残砖断瓦或石刻碑文,镇江庙虽无遗迹,但当地地名却一直叫做镇江庙。另有一座古庙位于连山八庙的中心点,名为“古经庵”,也叫“易经庵”,现遗址犹存。连山八卦图五、我国最大的道教寺院——白衣观白衣观位于县城西北60公里的播阳镇境内,是侗乡最大的一座古代楼阁式的道教寺院。白衣观兴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传说那时当地有人在傍晚时分常看到白衣女子亭亭玉立在这里,但待人走近时又突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众人认为这是观音娘娘下凡现身,因此大家自动捐款捐料修建这座庙宇作为纪念,故名白衣观。白衣观为五层八角塔式楼阁,坐北朝南,高20米,平面呈八方形,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此观融汉族庙宇建筑和侗族鼓楼建筑艺术为一体,纯木结构,由8根骨干杉树支撑,全系卯榫嵌合,每层屋檐均呈扇形瓦口,屋角上翘,末端弯曲成圆筒状。共吊着40个铃铛,风吹铃响,声传数里。观顶立一只铜鸟,观内底层有大钟大鼓,敲击也声传数里。观中雕塑有蛟龙、彩凤、雄狮、麒麟、及各种花鸟图案。板壁和天花板上。绘送妲妃、哪吒闹海、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各种神话传说故事的壁画,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六、稻作文明的发祥地-----高庙文化遗址位于湖南怀化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是沅水一级台地上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最厚处距地表达5米多。1991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高庙文化遗址进行了首次主动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工艺精美的陶器和宗教祭祀艺术品。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7400年前的女性人体骨架,受到考古学界的瞩目。今年3月上旬,主持高庙文化遗址发掘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贺刚率队来到位于洪江市岔头乡铜湾电站基建处,再次对高庙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3月21日,他们在探方3米左右深处成功挖掘到一对夫妻墓,墓中存放贵族或宗教领袖权力象征的祭祀用品玉铖,贵族妇女装饰用品玉璜、玉玦等精美玉器,经考证,该墓为远古时期部落首领夫妻墓,距今在5700年前。4月底,考古队又发现一个由10多座距今5800至5300多年的柱洞组成的房址及几十座古墓穴。考古工作人员介绍,祭祀场所就是在对房址及古墓穴扩大发掘时被发现的,距今约7000多年,目前已发掘的面积约为500平方米,估计实际面积将达1000平方米。除了年代久远、规模庞大外,该祭祀场所的结构也颇为新颖主祭场呈梯形的对称结构,一边有两个巨型柱洞,主祭场前面还有人工挖出的呈方形或圆形的人祭坑和牲祭坑。同时,考古队员还在两个人祭坑里分别发现了一具人体骨架,并在牲祭坑中发现了猪、牛、鹿、龟等动物骨骼及骨渣,祭坑还有被火烧过的痕迹。文化风俗篇一、大小端午在洪江、麻阳等县市,有二千多年过大小端午的习俗。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传说,这里的人们过端午节,起初是农历五月初五。有一年,好吃懒做的癞蛤蟆抢先将祭屈原的祭品吃得精光,人们气愤了,于是在第二年端午时,手拿艾枝和菖蒲剑追打癞蛤蟆,将雄黃酒洒在屋前屋后和各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五溪文化(修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09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