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
LOGO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从国外高校通识教育看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不足及其改良LOGO什么是通识教育?LOGO什么是通识教育起源:古希腊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亚里士多德学苑“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目的:突破工业化时代专门教育给人带来的在知识,能力及兴趣方面的限制强调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以获得全面发展发展: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曾经不断受到质疑但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得到肯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选择LOGO什么是通识教育性质上说: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目的上说: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内容上说: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内容,更是教育理念LOGO意义:拓宽基础,创造高深研究和卓越人才的条件发挥人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广泛接触学科,慎重选择专业拓宽专业基础,扩展就业机会通识教育是铺垫基础、提高素养、激发潜力、慎选专业的教育,什么是通识教育LOGO他山之石,可以攻玉LOGOLOGO美国:以哈佛为例目标:使学生们以前认为很熟悉的东西不再熟悉;使学生以前已经接受的东西要重新思考;学生已经确定下来的取向要重新拟定54%46%课程比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22%78%课程比重技能型核心课程LOGO香港: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目标:增进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向学生介绍不同的主要学科所采取解决问题的方式和了解人类经验的方法,借此以加强学生的推理与分析能力;训练学生适切现代社会需要的学习技巧。课程:逻辑思考与定量技巧、中国文明为必修范围,学生须在这两个范围内各选修一门共6学分,其余学分则从必修范围以外(其它文明、电子计算学、艺术与人文、自然科学与医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选修LOGO中国大陆:以北京大学为例原则: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67%33%课程比重专业课通识教育67%33%课程比重全校公共课通选课LOGO中外通识教育特点的比较中国高校强调以政治素养为主的全面素质,较少提及基本的公民素质(马概、毛概、军事理论)更多地从提高工作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展专业面,忽视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培养(英语、计算机)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缺少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国外高校旨在培养“全人”(八大体系的面面俱到)重在构造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更加看重通识课程而非专业课程(78%的核心课程)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LOGO迈向通识教育更高境界LOGO真正重视通识教育转变办学理念现状:国际: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中国: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用于拓宽专业口径而不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甚至认为是大学教育中的装饰物、附带物是造成学校无人管,教授无人教,学生无人听的根本原因(公选课)究其原因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以专业化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观念上的根深蒂固使得高校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LOGO坚持通识教育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曾经不断受到质疑(在国内高校中通识教育尚未受到全面肯定)客观因素(政策、资金等)Eg.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进程低潮期1989学制四改三,香港各校被迫削减课程数量,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受到破坏,课程的意义与目标也模糊化。1995政策转变:资助与招生人数挂钩,科目数量大幅增加,但是目的进一步模糊。尽管如此,香港中文大学仍然坚持通识教育,一直到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在改革后回复课程结构LOGO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明确培养体系与培养目的Eg.哈佛与北大哈佛通识教育八大部分形成体系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自然科学体系追求真理,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追求善和美,二者相互补充审美和诠释类别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批判性、诠释美、表达美学、欣赏艺术品等的能力。北大:只有模糊的培养目标LOGO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合理化Eg.哈佛与北大哈佛:技能22%核心课程78%北大全校公共课67%(政治理论计算机英语体育课军事理论……)通选课33%课程设计不合理、随意性大简单的把通识课程分为几类,依照这几类开设课程由学生选择原因:缺少统一的课程理念指导LOGO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他:课程关联性低课程中的学科交叉不够构成通识课程的学科偏窄课程内容专业化、知识化倾向原因: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尚不被人认可解决方法:配合教育目标,设定科学标准,形成完善课程结构LOGO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Eg.香港中文大学为保证大学通识课程的质量,每门通识课程的开设,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学系凡有意开设新的大学通识教育科目,皆需要递交课程建议书,建议书内容包括:……,有关建议书经相关系务会及学院院务会审核,以确保课程具有专业深度和学术基础。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亦会审阅有关课程建议书,就课程目标是否符合通识理念、课业要求及学术要求等各个方面提出意见,供教务会通识教育委员会参考,由教务会通识教育委员会批核合适的课程申请。LOGO组织形式的完善延长修习年限Eg.哈佛与北大哈佛:贯穿始末四年间均要参与北大:要求在前两年修完、后两年主要进行专业教育优势:有充足的时间系统的学习通识教育课程促进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LOGO提高课程要求中国:低要求,混学分(公选课)国外:严要求:阅读的要求,小班表达讨论能力培养,论文写作训练(诺贝尔奖的启迪)组织形式的完善(哈佛与北大)LOGO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现状:通识课游离于专业课之外,造成学生不重视课程,教授难要求学生Eg.芝加哥大学优势:教授的积极性被调动课程的要求得以提高通识课实质上转化为专业课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真正扩大了学生知识基础真正打破了学科壁垒LOGO健全研究管理机构加强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管理体制专门化——目标设立机构设置实施课程评价效能的体系化Eg.哈佛、北大与香港中文大学哈佛:一个常务委员会、8个下属委员会、课程选择咨询机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北大:普通的选课机制LOGO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问题:一方面高水平教师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渴望名师上课,知识共享通选课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当前的教师队伍一时难于适应非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的不均衡解决方法:调动高水平教师积极性大学综合化培养专于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Eg.通识教育核心讲习班(中国文化论坛、清华、汕大、复旦合办)LOGO通识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改变单一的以教学为主的形式Eg.MIT课后实践活动MIT在正式的课程体系之外,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等。其中,影响比较大、范围比较广的活动有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的,如UROP、学会组织、跨学科研究、“为了2006”等;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为主的,如本科生学术讨论会、学生大使等;以培养学生领导能力为主的,如IAP、领导实习等。学生参加非正式课程的实践活动,有的可以获得学分,如UROP、IAP、本科生学术讨论会等;有的没有学分,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如学会组织;还有很多活动则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如领导实习等。意义:与课堂一起构成了MIT通识教育大环境LOGO通识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多样化Eg.美国各高校经史结合模式(哥伦比亚大学)领域均衡模式(芝加哥大学)文化多元模式(斯坦福大学)课程变革模式(哈佛大学)LOGO通识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其他:课堂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导师制Eg.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生命科学中的物理”课时设置讲授课6/学期讨论课20/学期导师制指导讨论LOGO结合现实——中国国情、本校校情高强度大学通识教育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不具有普适性)高强度大学通识教育的昂贵性(高强度通识教育意味着高成本且短期内收益不明显)大学教育应该立足于国家需要(当下我国对专门性人才的需求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减少)单纯的模仿外国、外校,缺少批判继承Eg.北大与复旦90年代中期北大提出开设300门通识教育课至今哈佛一学期通识教育课不超过100门2001北大试行元培计划2005复旦3700名学生不分专业进入4个学院就读LOGO结合现实——中国国情、本校校情方法:结合本校校情培养学生Eg.:MIT发展理科优势着重提高学生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储备不断反思摸索Eg.:香港中文大学1986:参照哈佛1978年的通识教育改革,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2002:依照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对自己的通识教育进行改革LOGO“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梅贻琦
本文标题: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1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