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舒习龙一、填空题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6、周朝有五种史官,即五史:大史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室和诸候间往来的事。7.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8、《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9、《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10.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22年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11.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12、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至东汉时,兰台、东观为藏书处,朝廷设有兰台令史,执掌图书秘籍,兰台、东观又是著述之所。东汉时已经有《起居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论和行动。13、汉朝著名史著有:陆贾《新语》、贾谊《过秦论》、晁错《举贤良对策》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汉书》,荀悦的《汉纪》和官修的《东观汉记》等。14.后世注释《史记》的,主要由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被后人称作是“《史记》三家注”15.《汉纪》是荀悦的著作,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16.《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其作者众多,吴树平在《秦汉文献研究》中指出对《东观汉记》贡献最大的是班固、刘珍、蔡邕三人。17.三国时期,东汉史著作主要有三部,即谢承《后汉书》、谯周《后汉记》和薛莹《后汉记》。两晋时期司马彪《续汉书》、华峤《后汉书》和袁宏所著《后汉纪》三书。18、南北朝时期,范晔《后汉书》;三国史:曹魏有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吴国韦昭的《吴书》。蜀国王崇的《蜀书》和谯周的《蜀本纪》等。将三国历史合为一书的是陈寿的《三国志》65卷。晋代史:编年体晋史中,以干宝《晋纪》为佳。纪传体晋史中,王隐、何法盛和臧荣绪三家《晋书》较好。19、南北朝史:南朝写成了多部刘宋史书,史学成就较为突出的是沈约《宋书》;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北魏魏收的《魏书》。通史:梁武帝萧衍组织史官撰修的《通史》。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注中负有盛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类同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20.《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班昭和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汉书》八表中新创的有:《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外戚恩泽侯表》。21地方史志代表作是东晋常璩的12卷《华阳国志》。民族史代表作是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家史的表现形式有家传、家训等,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22、裴松之《三国志注》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23、487年,沈约奉齐武帝诏修《宋书》,历时一年完成纪、传两部份,其后续成志文。计本纪10卷,志8篇30卷,列传60卷,合为100卷。24.范晔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7种新的类传25.《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26.东晋时梅赜献出了《古文尚书》共五十五篇,清朝阎若璩用三十年时间考证出梅氏所献的《尚书》的古文部分是伪的,唯伏生的二十八篇是真的。27.《洛阳伽蓝记》,杨炫之著,北魏北平人。伽蓝,梵文意为僧侣居住的园林,亦即寺院。该书共5卷。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28.《水经注》,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29.刘勰《文心雕龙》50篇。它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其中《史传》篇则专论史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对刘知几《史通》有较大影响。30.晋初荀勖以《中经》为底本,写成《中经新簿》,此书将图书分为四部。31.隋在秘书省下设著作曹和太史曹。著作曹是主要的修史机构。设有著作郎二人、著作佐郎八人,炀帝时,佐郎增为十二人。32.官方修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北魏曾经设立修史局,由宰相监修国史。北齐改修史局为史馆,“史馆之名自此有也”。隋文帝时禁止私家撰史,国史的修订就有政府来包办。虽然没有设馆修史,却为唐代设馆修史制度定下方向。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根据令狐德棻的建议,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对修史机构作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史馆的任务是修前代史,也负责储备材料以修本朝史。33.《隋书》总监是魏征,是唐设馆修史以来第一部成于史馆众家之手的史书。34.《史通》由刘知几编写,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在史书编纂体例方面,刘知几有“六家二体”之说:“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即编年体和纪传体。刘知几提出了史才的“三长”说:才、学、识。二、名词解释2.历史编纂学研究历史编纂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历史编纂学以历史典籍为对象,主要任务是揭示典籍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说明一定史体产生并得到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学术因素,描述不同史体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和评价不同历史编纂学说或史体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学术价值。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其编撰体例,以“国”分类,以“语”为主。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诸侯国的历史,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据说《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它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4.范晔南朝宋史学家。官至尚书吏部郎。在任宣城太守期间,他博采各家有关东汉史实的著作,编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后经北宋人把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之合并,编成今本《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孔熙先谋立彭城王义康一案牵连被杀。5.《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唐朝魏征等撰。此《志》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书。它充分体现了目录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清代以来,对此《志》考补疏证者有十家之多。6.《东观汉记》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纪传体本朝史书。全书编写历时一百多年,因最后的编撰者蔡邕被王允杀害,而没有最后完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共有143卷,记事起于光武帝刘秀,迄灵帝刘宏。该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很流行,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因按朝廷授意,书中充满对东汉皇帝的溢美之辞和大量的祥瑞灾异、图谶的记载。7.裴松之《三国志注》《三国志》过简,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裴松之,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官至宋中书侍郎,奉旨作注。他引书200多种,补充《三国志》中的不足,纠正其中的谬误,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史评加入其中,注文四十余万字,是原著的两倍。裴松之注《三国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8.国史之狱指北魏大臣崔浩被族诛的事件。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后世的文字狱就是受此的影响。9.《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所著的地志类史书。全书共五卷,以洛阳佛寺所在区域分卷记之,卷一为城内,卷二到五是城的东南西北各区域,共记大小佛寺80多个。作者追忆了北魏盛时洛阳城内外佛寺的兴隆景象,也记叙了宫廷的变乱,诸王的废立等一些史实。其中书中所述宋云西行求法等记载,是了解6世纪初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10.《文心雕龙•••史传篇》《史传》是《文心雕龙》的第十六篇,是一篇史学评论的文章。由南朝刘勰所著。史传篇概括地叙述了晋宋以前史籍的起源和发展,涉及到史学源流、史书优劣、编纂方法、史家旨趣等重要的理论问题。这对古代历史散文,特别是在古代史学理论上是有一定贡献的。11.《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魏征等著。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三十八年历史。全书由帝纪、列传、十志组成。成于贞观十年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这五代史书均未有史志,而今本《隋书》的“十志”原称《五代史志》,记述了梁、陈、北齐、北周和隋朝的典章制度,弥补了这五代史书中的史志阙文,附在五代史书最末的《隋书》之中,其文字比《隋书》纪、传部分还多。12.《魏书》二十四史之一,北齐魏收著。《魏书》记载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共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志二十卷。该书以北魏和东魏为正统,为其十四帝立纪,而不为西魏三帝立纪。13.“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14.《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15.《通典》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唐杜佑撰。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编成。本书记录上起黄帝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9门。《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三、简答题1.简述《春秋》一书的撰写特点,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春秋》的局限性。【1】写作特点:(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
本文标题:大家豪的中国史学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1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