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引言“2007年,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前不久举行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张小建表示,妥善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明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去年年底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我们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张小建副部长的判断我们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接下来,我们将对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总结、对07年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目录2006年就业状态总结2007年就业形势分析就业难原因所在就业扶持政策介绍我们就业状态总结整体就业状态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态艺术专业就业状态整体就业状态据权威统计,“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有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速形成叠加,新成长起来的毕业生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的情况下,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将长期存在。整体就业状态因此,对于政府而言,解决当前就业供需失衡的问题,不仅仅要为他们找到岗位,还应该包括实现就业的稳定性问题、就业质量问题。具体而言,关于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关于劳动者缺乏职业技能的问题,关于新型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短缺的问题,等等,这一切都需要解决。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态2006年7月16日,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对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调查报告全面的表现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态。我们将通过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状态进行总结:签约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而北京高校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比例达到了60.37%。薪酬调查结果显示,在薪酬预期上,有六成以上(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2000元,甚至还有1.58%的学生愿意“零工资”就业。而在调查中,77.3%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方式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用人环境的影响,但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企业报告中显示,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问题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就业。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4.09%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要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个人心态,而27.14%的大学生则以降低择业标准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即使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后,也有高达76%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的过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历练,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艺术专业就业状态在整体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近年高考中,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了“考艺热”这样一个新词汇。面对这一形势,艺术院校纷纷扩招,不少综合性大学甚至理、工、农科大学也争相开办艺术教育,招生院校及招生人数的幅度仍在递增。值得注意的是,“考艺”也有隐忧,因高学费、高就业率和低标准、低分数,艺术专业一哄而上搞扩招,已经造成艺术人才总体过剩,并形成供给高峰和就业压力。加上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复兴,从实操能力来讲,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更适合企业短期内的需求,这就需要艺术专业在扩大规模中提高教育质量,并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专业就业率及前景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就业行业或部门百分率科研设计单位5.16%其他事业单位2.82%中小学及其他教学单位4.58%录取研究生3.87%高等学校8.08%国有企业15.26%部队0.35%出国5.87%民营及私营企业19.84%机关1.44%三资企业9.98%毕业生就业率:81.10%。就业前景:主要到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而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三个22%”,一个“19.9%”不但充分显示出2006年高校毕业生十分严峻的就业寒流,而这股寒流,还将持续影响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并可能再度“降温”。2007年应届大学生整体就业率预测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11月16日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对于2007年全国就业率的预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专家康小明的回答也并不乐观:“排除统计误差,到2007年7月能达到60%已经很不错了。”这一数字与2005年的72.6%相比,也出现了较大的落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2005年毕业生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11”工程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而一般专科院校只有59%。康小明表示,目前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可能在3-5年后得到缓解。5年内中国大学将再扩招438万人5月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称,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普通本专科将达到2000万人,将再扩招438万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左右。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大学扩招了本专科生1000万人;而到2010年,将增加本专科生438万人。这意味着到2010年前,备受社会争议的大学扩招步伐将放缓。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称,与前5年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相比,在今后5年中,高等教育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而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同时也要适度控制高校数量的增长,优化结构与布局。就业难原因所在今天大学生就业己经进入了“买方”市场时代,企业咄咄逼人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足形成了巨大反差。面对就业,企业或许是最具有发言权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重视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力”,也就是适应工作的能力和潜力。因此大学生求职,经验不足已成为就业成功的一道门槛。没有职业准备(职业经验、职业心理)是当今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求职信心的主要原因,而用人单位普遍地把工作经验、职业能力视为最重要的招聘标准,大学生遭遇求职尴尬在所难免。对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工作经验的硬性要求是否合理,我们认为,如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必须在该领域工作多长时间,这是不合理的;但要求毕业生具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训经历,这是合理的。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原因分析知识沉旧,转化率低现在企业的用人观念在变化,人才不是学历越高越好,更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是关键。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原因分析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原因分析准备不足,生涯模糊依赖性强,创造力弱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像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原因分析理念滞后,能力危机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原因分析市场配置,手段粗放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运营分析证明,大学生进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定位初级、管理粗放、产品粗糙。当前需要从三方面研究与实践:一是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公司,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的服务。二是规范就业市场,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要在逐步规范中设定人才中介机构的服务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多样化,以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三是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原因分析就业扶持政策鉴于以上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人事部等5部委共同宣布了5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措施一是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生活费补贴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措施二是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措施三是要求所有高校都必须成立专门的就业指
本文标题: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1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