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文档 > 大气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大气科学概论复习提纲(2016)第一章大气概述1-1大气成分:干洁空气、水汽、颗粒物。干洁空气:主要成分(N2、O2、Ar)、微量成分(CO2、CH4、He、Ne、Kr等)、痕量成分(H2、O3、Xe、NOx、NH3、SO2、CO等)。重点:温室效应CO2、臭氧层O3、水汽、颗粒物。1-2空气状态方程干空气状态方程:p=ρdRdT湿空气状态方程:p=ρRdTv虚温:Tv=T(1+0.378𝑒𝑝)重点:同温同压下湿空气密度小于干空气密度,并说明其气象学意义。1-3主要气象要素气温:宏观上冷热程度,微观上分子平均动能(内能)。T(ºK)=273+t(ºC)气压:宏观上单位面积水平面上的大气柱重力,微观上分子热运动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撞击力。单位:Pa、hPa、mb、mmHg、bar等。1Pa=1Nm-21hPa=1mb=100Pa1mb=10-3bar1bar=760mmHg=101325Pa≈105Pa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水汽压(e)和饱和水汽压(E)、绝对湿度(a)、相对湿度(f)、混合比(r)和比湿(q)、露点温度(td)重点:饱和水汽压(E)与气温(T)的关系风:风速ms-1、kmh-1、knot(nmh-1);风向即风的来向,16方位、方向度1-4大气垂直结构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逸层。根据大气组成,分为均匀层、非均匀层;根据大气电离程度,分为电离层、非电离层重点:对流层特征。1-5气压的分布变化高度分布:静力方程、气压阶(单位气压高度差)、压高公式(匀质大气、等温大气、多元大气)、标准大气;水平分布:等高面图——海平面气压场(等压线分布):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气压鞍;等压面图——高空某一等压面的等高线分布图,如850hPa、700hPa、500hPa、200hPa等。重点:大气静力方程、海平面气压场基本形式、位势高度、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垂直气压梯度)。第二章大气辐射学2-1辐射概述概念:辐射波谱、物体对辐射的响应(吸收率a、反射率r、透射率d)、黑体(a=1)和灰体(a1)、比辐射率δ(黑体δ=1、灰体δ1);度量:辐射强度I(Wm-2Sr-1)、辐射通量密度F(Wm-2)、关系F=πI。对于平行辐射,辐射强度I(Wm-2)、辐射通量密度F(Wm-2)、关系F=Icosθ,θ为入射辐射与接收面法线的夹角。2-2辐射基本定律普朗克函数(ThePlanckFunction):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Stefan-Boltzmann定律:4TFWien定律:TCm2-3太阳辐射太阳常数𝑆0=1382Wm-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吸收光谱、指数定律:m0PII,P大气透明度系数、m大气光学质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分子散射、米散射达到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sinhPrrSSm200达到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日变化、年变化、纬度分布;2-4地球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地面能量平衡:气温日、年变化:第三章大气热力学3-1大气温度平均气温及气温极值气温影响因素:全球海平面气温分布:3-2水相变水循环、水相平衡图、饱和水汽压影响因素3-3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dQ=dU+dW大气热流量方程:dQ=CpdT–RTdp/p3-4绝然过程1ehc2ITk/hc52TbTTbTTIIa干绝热方程(Poisson方程):00PPTT,其中286.0C/Rp位温:p1000T干绝热直减率:m100/C1Cgpd湿绝热直减率:dsPdmdzdrcL焚风效应3-5大气静力稳定度稳定度概念:稳定度判别:气块法:TTe不稳定、T=Te中性、TTe稳定,(T和Te分别为气块温度和周围气温);直减率法:干空气γγd不稳定、γ=γd中性、γγd稳定,(γ和γd分别为周围气温直减率和干绝热直减率);饱和湿空气γγm不稳定、γ=γm中性、γγm稳定,(γ和γm分别为周围气温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稳定度三种情形:γγm绝对稳定、γmγγd条件性不稳定、γγd绝对不稳定,绝对不稳定多形成于夏季陆地午后;绝对稳定则多见于秋冬季陆地清晨/;而多数情形下为条件性不稳定。不稳定能量类型:绝对不稳定型、绝对稳定型、潜在不稳定型(真潜不稳定型和假潜不稳定型)。第四章大气动力学基础4-1大气运动方程绝对运动方程:相对运动方程:作用于大气微团的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Coriolisforce)、有效重力、摩擦力。连续方程:运动方程尺度分析:4-2自由大气中的平衡运动地转风:概念、风速标量、矢量表达式、白贝罗(Buys-Bullot)风压定律,等压面(p坐标系)中地转风标量、矢量式;梯度风:概念、自然坐标系中水平运动方程、梯度风方程、气旋梯度风性质、反气旋梯度风性质;热成风:概念、风速标量、矢量表达式、性质、应用;4-3大气摩擦层中的风摩擦层中的地转风:①地面风速小于高空地转风;②地面风速与等压线成一夹角α,取决于地面粗糙度、高度及纬度;③近地面,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方、高压在右后方,南半球反之;④随高度增加,风向右偏、风速加大,直至趋于高空地转风。各风矢量终点的连线构成“埃克曼螺线(Ekmanspiral)”,摩擦层中的梯度风:气旋型梯度风逆时针旋转并向中心辐合,产生上升气流,成云致雨、伴风暴,如台风;反气旋型梯度风顺时针旋转并向四周辐散,产生下沉气流,中心天气晴好、风力微弱,如冷高压;4-4大气环流理想三圈大气环流模型: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形成;实际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对流层底层(海平面)平均大气环流(气压场)特征——大气活动中心及其季节变化;对流层中上层平均大气环流特征——平均槽脊、大气长波、西风急流。第五章云、雾、降水物理学基础5-1云概念:悬浮于空中的由大量微小水滴或/和冰晶组成的气溶胶体。分类:高度分类、形成分类、热力分类、微结构分类形成:条件(水汽和上升运动)、过程(冷却——绝热和非绝热、冷却和增湿——水平和垂直混合)宏观特征:积状云(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层状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碎层云)、波状云(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全球平均云分布:5-2雾概念:近地面空中的由大量微小水滴或/和冰晶组成的气溶胶体,使水平能见度降至1km以下,水平能见度在1km或以上时为轻雾。分类:辐射雾、平流雾、锋面雾、地形雾、蒸汽/发雾特征:掌握辐射雾、平流雾、锋面雾特征。5-3降水概述:标准云滴尺度10μm、标准雨滴尺度1000μm形成过程:碰并过程/Collision-Coalescence(多见于暖云降水);贝吉隆过程/Bergeron(多见于冷云降水)暖云降水:冷云降水:第六章天气和天气预报6-1天气图概念:底图投影:天气图类型:地面、高空、辅助天气图6-2温带天气系统气团:概念、形成(条件、物理过程)、变性(冷气团变性快、气温直减率增大、出现不稳定天气;暖气团变性慢、气温直减率减小、出现稳定天气)、分类(地理分类、热力分类)、影响我国气团(变性北极气团、极地大陆气团、变性热带海洋气团)锋:概念、分类(移动分类、高度分类、地理分类)、天气(指云系、降水、风、雾、能见度等分布,暖锋天气、冷锋天气、准静止锋天气、锢囚锋天气)6-3温带气旋和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特征和分类:概念、范围、强度、天气特点、分类;温带气旋:形成(锋面波动型、锢囚型、倒槽型)、阶段(初生、发展、锢囚和消亡)、天气模式(初生阶段、发展成熟阶段、锢囚阶段、消亡阶段)温带反气旋:形成(区域、形成、活动)、天气模式(中/内部、前/西部、后/东部)6-4热带和副热带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概念(副热带高压带、海洋副热带高压、陆地副热带高压)、活动(季节性、热力特性)、天气特点(中部、西北/北部、南部、东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表示法、季节变化、对我国天气影响、中短期变化);热带气旋(台风):概况(概念、分类、分布、季节、范围和强度);结构(水平流场、垂直流场)、天气(台风眼内、台风眼壁、台风外区)、移动(西、西北、转向)。6-5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了解)雷暴:龙卷:附录综合题例题1、设海平面(z=0)处空气密度、气压和气温分别为ρ0、p0和T0,试证明等温大气(温度为T0)和多元大气(气温直减率γ)中空气密度随高度分布的表达式分别为:和2、假设赤道地区垂直平均气温为15ºC,北极地区垂直平均气温为-15ºC,试分别计算赤道和北极1000hPa与500hPa两等压面间的厚度(取整数,不考虑水汽影响,干空气气体常数Rd=287Jkg-1K-1,重力加速度g=9.8ms-2,ln2=0.6931)。并据此计算结果解释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形成西风急流的原因。3、假设:(1)不考虑大气,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rS=0.3;(2)大气为一薄层,其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吸收率分别as=0.1和ae=0.9,地面对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反射率分别为rs=0.3和ra=0.1。地表具有黑体性质,试分别计算两种情形下地面辐射平衡温度(以ºC表示,取整数),并解释造成其差异的原因。太阳常数S0=1382Wm-2,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σ=5.67×10-8Jm-2K-4s-1。4、如图所示,气流在迎风坡海平面A点的温度为25ºC,露点温度为15ºC,干绝热直减率γd=1ºC/100m,湿绝热直减率γm=0.5ºC/100m,试回答以下问题:(1)云底高度(即凝结高度)?(2)气流至山顶时气温?(3)气流至山顶时露点温度?(4)气流从云底高度上升至山顶时,水汽凝结量多少?(以g/kg表示)(5)气流下沉至G点时温度?(假设水汽凝结物形成降水)(6)至G处气流可能的水汽容量?(以g/kg表示)(7)若气流下沉时,水汽没有增加或减少,则G点处相对湿度?(8)A处相对湿度?(9)说出两个理由,A和G处相对湿度为何不同?zRTgexp001Rg000TzT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比湿(g/kg)5、如图所示,为某地某时气温垂直分布层结曲线及干、湿绝热过程线,试回答如下问题:(1)判断0~z1、z1~z2和z2~z3各层大气的稳定度;(2)判断0~z3整层大气的不稳定能量类型;(3)说明z1、z2和z3所对应高度的名称及含义。6、若不考虑地面摩擦力,气压梯度力相同,试判断处于同一纬度的气旋和(正常)反气旋梯度风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举例解释实际中为何这种大小关系通常很少出现。7、某地纬度为30°N,风向为西风,风速为10m/s,风与等压线成30º夹角,试计算地转偏向力(科氏力)、气压梯度力及地面摩擦力,并作示意图。(地转角速度Ω=7.3×10-5s-1)8、作示意图,简述大气“三圈环流”模式中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以及实际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9、简述冷、暖气团天气特征。10、简述暖锋、冷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天气特征。11、简述气旋和反气旋的特征、强度和分类。12、简述温带气旋的形成和天气特征。13、简述温带反气旋的天气和活动。14、简述副热带高压、活动和天气特征。15、简述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16、简述热带气旋(台风)的类型、源地、季节、结构和天气特征。17、作示意图,简述北半球发展成熟的温带(锋面)气旋水平结构,及自东向西分别从气旋中心南部和北部通过时所观察到的天气模式。18、如图所示为2012年12月5日1800时我国东部沿海及以东洋面天气分析图,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有哪些类型天气系统?(2)简述我国沿海长江口至台湾海峡天气形势。
本文标题:大气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3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