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案
1《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解图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建国初期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的原因。【学习过程】一、快乐预习(一)整体感知:根据所给的知识线索,详细阅读教材内容,作出相应的标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2)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____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__________,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2、提出:__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_____地区关系问题进行谈判,___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3、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项原则。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____________。万隆会议的召开:1、时间:_______年2、地点:在____________的3、人物:众多_____________首脑;(中国代表团团长________。)4、会议的性质: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内容: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果: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意义: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____________,保卫____________,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这种精被称为“____________”)(二)局部揣摩:1、概述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什么?2、总结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思考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都有哪些?(三)我的疑惑:请将学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有疑惑的问题、发现的新问题写下来,准备与小组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二、合作探究1、回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吗?2、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起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根据这段话,你能说出“求同存异”的“同”和“异”各指什么吗?三、拓展提高:2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外交成就和外交地位有何不同?为什么?四、感恩达标:3、新中国建国第一年里,与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A.15个B.16个C.18个D.17个4、最早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包括()①苏联②印度③缅甸④中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今年是万隆会议多少周年?当时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A.53周年刘少奇B.54周年邓小平C.52周年周恩来D.53周年周恩来6、以下原则中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的是()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大国协商一致原则D.区域自治原则7、下列关于万隆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B.周恩来出席了会议C.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D.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8、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的B.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只适用于亚非发展中国家D.是解决民族争端的原则9、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会各国的矛盾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0、万隆会议后,一位路透社记者曾报道:“大家都承认周恩来的才智至高无上地主宰着会议……代表们惊叹地说:“他是以怎样的洞悉力察觉并道破大家心窝里想说的话啊!'”请回答下列问题。⑴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⑵这一方针的提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周恩来在此之前提出的的一个原则及意义?
本文标题: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3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