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山东省淄博一中高2011级高三学年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历史
第1页共9页淄博一中高2011级高三学年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历史试题2013.10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第Ⅰ卷共6页,40小题,每小题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1.《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2.武则天当政时期部分年份的中举者出身表(单位:人)(据王定保:《唐摭言》)基于当时“能进入国子学的几乎都是勋贵和高级公卿子弟”的情况,上面表格意味着A.武则天政府依靠门第选官B.唐朝中央政府高度集权C.科举考试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失去了选拔人才的功能D.扩大统治基础需要制度设计的进一步合理化3.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札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4.“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宋朝统治者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第2页共9页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工作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这种做法A.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B.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C.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D.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5.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出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有①科举制度盛行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理学的兴起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6.有学者指出:现代工业文明在政治上以“民主”作为自己的旗帜,但这时的民主,已不再是古希腊时代的那种幼稚的“古典民主”了。以下选项能够体现古典民主“幼稚”的是A.大国众民型民主B.全体成年人的民主C.男女平等的民主D.一种直接民主7.“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间,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人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段分析认为雅典民主A.是奴隶主贵族的专政B.带有强烈的不宽容性C.受到道德和规则约束D.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8.下图是1845年到1850年发生的反清起义次数示意图(根据罗尔纲教授的《太平天国史稿》绘制),这张图片反映的核心问题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B.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使得民不聊生C.鸦片战争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自然经济解体9.洪秀全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其目的在于()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B.打击西方列强,进行反帝斗争C.进行改朝换代,完成民主革命D.传播西方宗教,取代儒家学说10.美国驻华代办卫理于10月11日凌晨1时就把这一消息电告国务院,称:“顾临(JohnGreen)来电,二天前在汉口俄国租界抓到几位革命党人,昨天5人被处决,昨晚随即发生数百名士兵兵变,他们焚毁汉口对面的营房。”电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金田起义B.义和团运动C.武昌起义D.南昌起义11.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12.揭贴、口号等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显明的时代气息。下列揭贴、口号与事件搭配不符合史实的是第3页共9页A.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甲午战争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D.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13.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14.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其中“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的评价最适用于A.义和团运动B.维新变法C.太平天国运动D.新文化运动15.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16.苏俄革命早期领导人加米涅夫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A.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B.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立场C.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D.进行武装起义的决定17.近代太平天国运动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制度A.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B.突出反映了农民对农业近代化的强烈要求C.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19.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出一副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副春联反映出①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不够广泛深厚②普通农民的思想基本没有发生很大变化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21.“他们相信人人平等,希望在生产过程中用合作代替竞争。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是卡尔·马克思的追随者,这样的想法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是指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B.启蒙思想家C.空想社会主义D.中国的新文化人士22.《全球通史》写道:“没有人料到会发生这第一次俄国革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第4页共9页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为了避免街上的激进分子取而代之,必须立刻建立一种新的机构。”这里所说的“新机构”是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沙皇政府C.工农苏维埃政府D.军事革命委员会23.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掘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24.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A.美苏两极已经完全控制了世界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相互对峙局面的出现25.梁启超说:“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此矣,然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入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也。”他评价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6.右图是民国八年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的一幅时政漫画。漫画形象地反映出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北洋政府镇压学生运动C.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D.北洋军阀政府迅速倒台27.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义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28.“历史总是喜欢在关键时刻玩一点小的噱头,将几千年中国乡村权力格局翻过来的革命,居然在这样一个俄国式的名词下进行的……”材料中所说的“革命”指()A.土地革命B.人民公社C.农业合作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9.有学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90第5页共9页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这主要是因为A.美苏两极格局的存在B.南北半球经济发展悬殊C.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D.工业与农业文明的差异30.1950年法国政府计划“成立一个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其高级联营机构管制之下、其他欧洲国家都能参加的组织”。你认为各国政府对此计划的评论最符合事实的是A.英国:他们企图吞并英国的煤钢工业B.美国:这是对美国的公开挑战C.德国:将促使欧洲大陆两大宿敌的和解D.苏联:这将恢复西德的战争工业31.对某一历史事件,学者有不同评价。肯定者认为它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黏合剂”;否定者认为它是导致欧洲分裂的“加速器”“绝缘体”。依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B.欧洲经济共同体启动C.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3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33.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这表明()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34.19世纪中期在欧洲兴起了一股进步的社会潮流。该潮流的一份重要纲领于1906年被节译成中文。与原文相比,译文更赋诗意,少了些激烈的语气。文中最后有“噫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之句。此句原意最有可能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5.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B.愿她保
本文标题:山东省淄博一中高2011级高三学年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5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