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东省聊城四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聊城四中2009—201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出现了许多“六一汉”。这种现象是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C.城邦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2.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B.奴隶主民主政治C.贵族专制政治D.平民民主政治3.梭伦改革带有历史局限性,主要是因为A.改革措施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梭伦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足C.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D.改革措施带着“折中”色彩4.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A.社会转型期不同B.富国强兵的目的不同C.战国侧重于政治改革D.产生的直接影响不同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6.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均田制的实行②俸禄制的实行③迁都洛阳④孝文帝亲政⑤北魏统一黄河流域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①②C.⑤①③④②D.⑤②①④③7.北魏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里的调是指()A.田租B.户税C.丁税D.徭役8.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9.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A.生产方式B.生活习惯C.言行举止D.饮食穿着1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均田制的性质是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11.(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12.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3.下列哪些是由于北宋过分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结果()①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③兵将配合不力,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A.社会背景的需要B.本人经历的体会C.历史经验与教训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15.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A.保甲法B.均输法C.农田水利法D.免役法16.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17.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C.世俗封建主要剥夺天主教的经济特权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18.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C.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财富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19.中世纪欧洲的基本政治状况是()①封建割据严重②封建王权衰弱③天主教会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④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处于绝对对立状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0.“因信称义”中“义”的含义是()A.指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拯救的人B.指被教皇免罪C.指简化宗教仪式信仰上帝D.通过赎罪券信仰教皇21.导致下表中俄国经济状况的根源是()国别项目俄国英国德国生铁(19世纪中叶)26万吨385万吨铁路总长(1861年)1500俄里15000俄里10000俄里A.农奴制盛行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C.俄国科技落后D.垄断组织尚未产生22.下列不属于“二一九法令”局限性表现的是()A.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B.农民支付的份地赎金总额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C.改革后的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D.农奴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23.俄国1861年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废除了农奴制度B.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C.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D.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24.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的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B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C.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D.彻底摆脱封建束缚25.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26.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27.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28.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④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9.明治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的措施包括①实行义务兵役制②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③改进军事装备④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0.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表现在①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②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③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A.①②B.②③C.②D.①③第Ⅱ卷注意:请将答案写在答案卷上二、非选择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第33题15分,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穆罕默德·阿里材料二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穆罕默德·阿里材料三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他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穆罕默德·阿里的最终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材料四在我第二次(1833~1835)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英国旅行家兰恩请回答:(1)材料一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4分)(2)根据材料二、三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3)依据四则材料,概括阿里改革的历史作用。(4分)(4)穆罕默德·阿里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有何相同之处?(6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材料二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材料三亚历山大二世在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坦言:“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材料四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时间企业数工人数(人)产值(千卢布)1860年991160079541879年1874200051937(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材料五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5分)(2)结合材料三,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5分)(3)结合材料四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何进步性?(5分)(4)材料五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什么特点?(5分)3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一一《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6分)(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败。(4分)(3)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有人说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5分)1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全面认识中世纪欧洲社会基本政治状况,④明显错误,两者存在矛盾,但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20.A解析:该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区分辨析能力。关键理解“因信称义”的概念。21.A解析:本题属于材料
本文标题:山东省聊城四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5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