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山东省青岛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青岛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是青岛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共青岛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五年来,我们积极抢抓历史性机遇,努力克服各种严峻挑战,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就。——与2005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迈上3000亿、4000亿和5000亿元的台阶,2010年达到5666亿元,年均增长1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相继突破200亿、300亿和400亿元,2010年达到452亿元,年均增长2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920元提高到24998元,年均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806元提高到10550元,年均增长12.7%,分别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4.1个和2.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4%,提高4.8个百分点。“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21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万亿元台阶,2010年达到11450亿元,年均增长2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324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4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13.5%。——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66%,比2005年提高7.5个百分点;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2%,提高32个百分点;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提高23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2963亿元,实现翻番。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95%、100%和94%;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5%;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回顾五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着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重点产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服务业呈现跨越发展新态势,增加值达到2630亿元,年均增长15.6%。引进金融机构64家,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5%。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3.6亿吨、1200万标箱,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11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和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超过580亿元、4500万人次,崂山景区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大型商业设施面积达到380万平方米,是2005年的1.5倍。成为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制造业呈现“7+5”发展新格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6000家,制定了高端产业发展意见,培育了家电电子、石化化工等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船舶海洋工程等七大重点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超过85%。成为国家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现代农业呈现规模化发展新特色,“四个百万亩示范区”全面实施,粮食总产由315万吨提高到351万吨。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根据国家和省的部署,迅速实施了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措施,安排总投资5000亿元的重点项目500个。城市地铁、董家口港区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建立了市级机关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帮助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在融资担保、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员工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帮助企业融资1730亿元、完成出口退税314亿元、减免各种税费100亿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二)强化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施“四个十”科技创新工程。与中科院全面加强战略合作,引进所属4家科研机构,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新增19个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创新型企业总数居计划单列市之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6件,取得高速动车、液晶模组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主导或参与制订、修订国际标准9项。成为全国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五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8项,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实施“222引才工程”和“300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6万人。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和“碧海蓝天工程”。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26.9%、18%。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出台《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定》,启动环湾流域治理工程,市区河道截污主干管网基本贯通,李村河、海泊河等整治效果明显,胶州湾生态湿地保护得到加强,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7.5%,提高14.5个百分点。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30天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5.2个、4.8个百分点,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成功申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展开。(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不断提高科学规划、集约建设、精细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投资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34%。海底隧道、海湾大桥主体贯通,青兰、青新高速等竣工通车,铁路青岛客运北站和青荣、海青铁路等项目进展顺利,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制订出台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成功举办首届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高新区实现扩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获得批准,胶州湾北部园区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45个过亿元项目开工建设。董家口港区建设全面启动,华能通用码头等项目实现简易投产。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市区铁路沿线区域整治和城市亮化初见成效。新农村建设和县域工业化步伐加快。市级财政“三农”投入102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4倍。发放农业“四项补贴”17亿元,年均增长3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0%。投资43.6亿元,完成农村供水、防洪排涝等五大水利工程。村庄“五化”完成90%。新建、改造农村住房14.5万套,修建农村残疾人住房5600套。规划建设了6个县域工业功能区,54户城区企业实施搬迁改造,17户竣工投产。县域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提高6.1个百分点。(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行业分布由76个减少到48个。整合组建国信、华通、城建、交通、港口五个投资公司,规范了政府投融资管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完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改革、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迈出实质步伐,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实施。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建成运营。个体私营企业达到42万户,注册资本超过2300亿元,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4%。全方位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强化定向招商,引进过亿美元项目20个、世界500强企业12家。各类经济园区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由42%提高到48%。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比“十五”时期增加1.9倍、2.4倍,新兴市场出口比重提高5.4个百分点。引进内资和企业境外投资分别增加1.7倍、4.1倍。青岛保税港区一期封关运营,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投入使用。口岸开放步伐加快,“大通关”成效显著。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到56个。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迅速扩大,取得积极成果。对台工作全面开展,侨务工作取得新成效。对口帮扶合作进一步加强。与西藏日喀则,贵州铜仁、安顺,湖北宜昌三峡库区和我省菏泽曹县等地开展了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帮扶合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力投入援川救灾各项工作,组织捐赠款物超过6亿元,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生活;先后派出3000多人的援建队伍,投资5.8亿元,建成23个援建项目,提前一年圆满完成对口支援北川灾后重建任务,充分展现了我们这座城市的爱心情怀!(五)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五年来,市级财政用于社会民生投入达到366亿元,占同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0%。投入138亿元,在城乡建设和改善群众生活方面安排实事50件。安排促进就业资金16.4亿元,新增就业创业181万人。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资金,大学生就业创业率达到92.6%。五年来,两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三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五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建立了物价上涨与城乡低保居民补贴联动机制。出台养老服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机构养老床位增加1.7倍,社区老年活动场所覆盖率达到96.8%。市政公用事业惠民力度不断加大。投资80亿元,建成500座换热站、3000公里供热管网,新增供热面积4160万平方米,占市区集中供热总量的60%。自来水一户一表、管道燃气气化率分别达到86%和75%。市级财力投入7.8亿元,新增更新公交车2774辆。“两改”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空前。2008—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全面完成,财政直接投入、土地收益让渡和配套费减免超过100亿元,基本建立起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成6.2万套保障性住房,改造旧城区和城中村77个、实现回迁44个,整治旧住宅区16片,3.5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配售率达到88%,市区10万户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加快。五年来,财政性教育支出年均增长18.6%。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统一了县域教师工资水平,理顺了市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了中小学取暖、饮水设施更新和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解决了12.3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建成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和22个市级校内实训基地。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超过30万人。各类学校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投资42.7亿元,建成国医堂、妇女儿童医院、北部中心医院、西海岸医院等大型医疗设施,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分别达到100%、79.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惠及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合为1200万人次报销医药费超过15亿元。疾病防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文化强市战略加快实施。深入推进“人文奥运”工程,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效果明显,涌现出一批全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道德楷模。荣获5项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志愿者队伍达到44.5万人。奥帆中心、青岛大剧院、体育中心等大型设施建成,图书馆、博物馆等44处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设立1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7%。我市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全国运动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人口、双拥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步伐加快,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双拥”工作扎实开展,军地之间互办实事互解难题,优抚标准不断提高,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成效显著,第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妇女儿童、档案、仲裁和红十字事业稳步推进,民族宗教工作健康发展。平安青岛建设不断加强。注重源头治理,健全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快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形成“大调解”工作格局,一批多年积累的信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全面推行,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6.5%、46.7%。全国食品药品最安全城市创建工作稳步开展。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七)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加快坚持办事讲程序、工作讲规则、决策讲民主,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加强和规范政府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程序,注重政务公开和阳光操作,恢复建立了
本文标题:山东省青岛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5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