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奖励评价促低年级学生学习行为发展的研究
奖励评价促低年级学生学习行为发展的研究课题类别:校级科研课题。承担人:李丽娟利丹丹一、问题的提出。1、本课题的研究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学生评价又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要求评价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校教育实践,特别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急迫地需要研究学生评价,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面临着新的挑战。2、本课题的研究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从目前大量的课堂教学现状看,教师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很多教师不太重视课堂中对学生学习行为所做的评价,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成绩的高低来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也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贯穿始终的,它伴随着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但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会千方百计的去考虑教学的内容如何落实,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去达到教学目的,却很少有人在备课时思考过选择怎样的评价方法,运用什么样的评价策略,使其能产生积极的效应。3、本课题的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涯的开始阶段,是学生学习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形成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学习的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行为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行为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绘画情有独钟,尤其是线条柔美、色彩鲜艳的儿童画尤为喜爱,一张小小的图片、一个小小的图戳,在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决心上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被肯定、被认可、被表扬、被鼓励,它是孩子行为动力的心里需要,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提出了适合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奖励评价方案,最终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激励自己、促进自我、反思自己和实现调整再提高,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二、概念的界定。学习行为:广义的学习行为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行为方式总和。狭义的学习行为是指课堂行为和学习习惯,本课题研究的是狭义的学习行为。课堂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包括听课时的注意力状况,面对学习任务时的自觉投入,教学问题出现时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等。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了的学习行为倾向和方式,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经常化的行为表现。学习习惯是学习行为的表现,它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不自觉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第二层次是较自觉行为,它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但还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最高层次是自动性行为,它既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形成了习惯。本课题力求达到最高层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做出的语言上或者物质上的评判,这里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物质上的评价指的是红花、奖励卡等评价的反馈形式。教师评价学生,是教师经常用以调控教学过程的手段,这种教学中的评价,是一种事实评价。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变化着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凭借着教学经验,及时地捕捉各种反馈信息,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并引导和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学中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三、遵循的原则和理论依据。1、可行性原则。奖励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方案中评价内容的选取、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结果的反馈形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尽可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2、激励性原则。评价制度的建立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正面评定,肯定他们的成绩或进步,使学生的自尊和情感体验得到满足,从而唤起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理论依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理论”:人的物质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特别关注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学生劳动如果得到恰如其分的认可,学生的人格得到爱的尊重,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应该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采取激励性评价,而奖励评价正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是学生学习行为发展的需要。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1、更新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2、探索一种适合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评价方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3、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的发展,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的能力。研究内容:1、构建以奖励为主的评价方案,研究一种适合于低年级学生的评价方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建构一种以奖励为主的评价方案,以课堂教学为基地,将以奖励为主的评价方法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收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行为形成和发展的相关材料,通过每月的“家校联系卡”,有效的进行自评、师评、家长评价,使评价与学生学习发展同步,注重评价的导向、改进、形成、激励功能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体验成功,建立自信,促进自主学习。2、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发展。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80%的学生是在被动的状态下完成自己的学业,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学习行为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学法不当、做事拖拉懒惰、厌学、对抗老师、抑郁等,致使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习压力增大,使学习成了一种苦差事。为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在低年级阶段,力求通过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学生自我行为的发展,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长处与不足,使学生形成对学习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快速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3、依据关键期理论,把握教育契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习得进行教育。基于“关键期理论”和相关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所以把握好这一教育契机,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教育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学习习惯的内容比较广泛,几乎涵盖了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不同的研究者对于习惯的分类也不同,基于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分为基本学习习惯和拓展性学习习惯。基本学习习惯包括准备的习惯、听课的习惯和作业的习惯;拓展性学习习惯包括质疑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以下是本课题研究的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结构图:合作学习习惯提问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分工合作习惯学习材料的准备学习心理的准备基课前准备习惯倾听的习惯小本学学课中听课习惯回答问题的习惯低习年习书写习惯级惯课后作业习惯学检查习惯生学拓习展质疑习惯习性惯学结习构习惯五、研究方法。1、观察法:本课题研究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多数是一种外显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到的,教师通过观察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行为的状态,或通过研究介质“学生作业本”了解学生行为情况、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归纳总结,及时分析、判断、调整自己的研究方案,使研究过程顺利进行并有实效。观察学生在实验期间行为上的变化,填写观察记录,及时分析、调整研究行为,研究最适合学生的研究方案,记录研究效果。观察学生进步状况、改进程度,与之前进行对比,总结经验。2、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采取边实践边反思的方法,撰写个案案例、反思日记,重点是从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行为存在的问题中找讨论交流习惯出普遍的规律,并依据自己多年来学生教学经验,提出普遍性的策略,调整和完善课题的研究计划,完善课题研究成果,使研究过程科学有效。3、文献学习法:根据课题内容,查找、学习相关文献,掌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真正有效。六、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课题申报成功后,根据课题内容、研究需要,搜集相关理论知识、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为课题的研究做理论上的准备。构建“描绘风景画”评价方案,着手评价研究前期的材料准备工作,搜集相关资料,初步确定评价方案的操作方法,做好相关记录。1、材料准备:风景简笔画半成品。如图:剪纸:“小树叶”分为“杨树叶”“柳树叶”“银杏叶”剪纸:“花瓣”按颜色分为红色和黄色2、学生自我评价纸(如下表)第()周自评表班级:姓名:课前准课堂听回答问作业书检查作备讲题写业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3、初步确定操作方法:(二)课题实施阶段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启动“描绘风景画”评价方案,严格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实施,并定期反馈、交流,及时更正、改进评价措施、研究措施,做好阶段经验总结。1.向学生发放评价的使用材料,即那张风景简笔画半成品,使其清楚材料的使用方法,明确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的方向。2.评价内容的制定与实施。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结构图,确定基本学习习惯部分的课前准备、课中听课、课后作业中的五个元素,主要训练学生自评,即填写学生自评表,每节课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根据自己在课上的表现认真填写,填写前教师要向学生宣布评价量规,学生的自评在老师的监督下进行,如下表:课前准备学习材料准备齐全并在指定位置摆放整齐学习材料能准备但摆放不整齐学习材料没准备课堂听讲习惯身体坐正、眼看老师、积极思考、注意集中身体坐正、能思考、有走神现象听得不多或完全没听回答问题老师每次提问会就积极举手并被老师叫到能举手但不是每次都这样,有时懒得举作业书写课堂练习认真书写且字形漂亮书写较认真,字迹有进步作业检查练习后能检查一遍或几遍,基本没错。作业后没有检查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结构图涉及到的内容以及其他一些学习行为,老师都要进行整体把握,进行细致的判断和诊断,老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主要采用观察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探究的机会、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思维状态、情感状态;课后作业——完成作业的质量;课后思考——主动与教师、同学、家长交流和讨论学习的情况等及时的给与评判。3.评价内容反馈形式的确定。基本学习习惯下属的三个项目,选取外形简洁、美观、易于裁剪、好区分的“杨树叶”“柳树叶”“银杏叶”图片作为反馈形式。拓展性学习习惯分别用“红色花瓣”“黄色花瓣”图片的形式进行反馈,教师根据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对学生的自觉行为予以充分的肯定,并以“小树叶”、“小花瓣”的形式奖励给学生,学生把获得的奖品贴在自己的那幅简笔画上,分别构成大树、花朵的自然景物,根据景物的充实程度来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定期带领学生汇总,并帮助学生诊断、分析,对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的继承和发扬,学习行为不足之处予以纠正。4、教师定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及时改进。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及时改进评价策略。分析学生个体,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分析、诊断,找出自己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特殊个体进行数据跟踪调查,帮助其进步。5.撰写研究案例和研究小结,,记录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积累经验。在方案的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补救反思改进,再次实践,再次反思。坚持每月一次经验总结,对具体的操作方法再次进行反思和改进,使研究工作更加深入。(三)总结阶段。研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做好数据的统计工作,准备撰写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前的准备工作。七、预期的研究成果。1、2007年5月:由李丽娟老师完成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行为的现状调查,撰写调查报告。2、2007年6月:由李丽娟老师完成“低年级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评价”的现状调查和数据统计。3、2007年7月:由张艳老师完成“评价方案、评价反馈”的研究初步方案。4、2007年8月—2008年8月,由其他课题组成员完成“评价方案、评价反馈”的研究成果,论文或案例、电子文件等。5、2008年9月—2008年12月,完成“家、校通”系统评价的成果,文字材料或论文
本文标题:奖励评价促低年级学生学习行为发展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8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