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奥鹏教育-东北师范大学《西方思想史》离线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西方思想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苏格拉底方法”答: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格拉底的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人。2.犬儒学派答:犬儒学派是古希腊一个哲学学派,由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西尼创立,其信奉者被称为犬儒。该学派否定社会与文明,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要求人克己无求,独善其身,近于中国的道家。最著名的犬儒学派人士是安提西尼的弟子狄奥根尼。3.三位一体答:基督教认为,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上帝。他是独一无二、无所不能、创造有形和无形万物的神。由于他具有三个位格一圣父、圣子、圣灵,所以称他为“三位一体”的上帝。因圣父在天,称他为天父,被认为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力量。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一位。圣子为耶稣基督,受圣父的派遣降临人间,以自已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牺牲拯救世人的苦难。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圣灵是上帝与人的中介,启迪人的智慧和信仰,使人弃恶从善。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这三个位格不是各自独立的三个神,而是同一本体,三者组成上帝的统一整体。4.人文主义之父答:彼特拉克是意大利诗人。1304年7月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卒于阿尔夸。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最早提出以“人学”对抗“神学”,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5.理性主义答:理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高于并独立于感官感知。一般认为随着笛卡儿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不列颠经验主义,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以及证实我们所知的一种手段。6.本原答:本原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后来希腊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如水、火、气,以及原子,另一部分哲学家认为本原是抽象的原则,如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是数,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等。本原一词为以后西方哲学家所沿用,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主张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即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本原的称为二元论。恩培多克勒他首次把二分法引入了本原理论,既运动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彼此相对的两个。留基波和德谟克里认为,充实和空虚,既存在和非存在才是事物的本原。差别也是事物的本原,既形状,次序和位置。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答: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马基雅维利主义也因之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它通常分为高马基雅维利主义和低马基雅维利主义。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低马基雅维利主义易受他人意见影响,阐述事实时缺乏说服力。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比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愿意操纵别人,赢得利益更多,更难被别人说服,他们更多地是说服别人。他抛弃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条式的推理方法,不再从《圣经》和上帝出发,而是从人性出发,以历史事实和个人经验为依据来研究社会政治问题。他把政治学当作一门实践学科,将政治和伦理区分开,把国家看作纯粹的权力组织。他的国家学说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人是自私的,追求权力、名誉、财富是人的本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激烈斗争,为防止人类无休止的争斗,国家应运而生,颁布刑律,约束邪恶,建立秩序。国家是人性邪恶的产物。他赞美共和政体,认为共和政体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个人才能,培养公民美德。但他认为,当时处于人性堕落、国家分裂、社会动乱状况的意大利,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宁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建立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2.伏尔泰的史学思想。答:(1)法社会学。伏尔泰是自然法学说的拥护者。他从自然法论的立场出发来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的统治。他认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适用于所有人,并天下人都认为公正的自然法律。他把法律分为两类,即自然法和制定法。制定法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教会法。自然法,适用于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人有好处,不偷盗,不杀人,不淫乱,不撒谎,敬父母,重互助等,这些都是自然所颁布的法律。另一类法律是政治的法律,是任意制订的、纯粹民政的法律,时而设置五监察官;时而设置执政官;时而召开百人团会议或平民会议;时而成立雅典刑事法庭或元老院;实行贵族制、民主制或君主制。若以为一个世俗的立法者有可能不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是代表神明制订出哪怕一条这样的政治性法律,那就是不了解人类的心意。人都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才欺骗别人的。他认为,自然法是制定法的基础,就是公正观念上奠定了法律基础的。(2)理性主义史学。伏尔泰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把对封建专制和维护其存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作为其理性主义史学的题中之意。伏尔泰认为理性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即“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碍进步”。他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只有四个时代是理性彰显和值得赞美的时代:希腊时代艺术和科学的第一次繁荣;凯撒和奥古斯都的罗马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学问、科学和美术重新发展;路易十四时代,“人类理性已臻成熟”至于其他时代,世界呻吟在愚昧、野蛮和迷信的统治之下。伏尔泰在对人的理性倍加推崇的同时,必然批判和否定压抑人的理性的封建专制和基督教神意史观。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深刻剖析了君主专断的种种弊端,认识到“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断,断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繁荣。伏尔泰还否定了上帝在人类历史领域中的主宰地位。在他的两部史著《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中,伏尔泰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的虚伪、教士的凶残贪婪以及信徒的宗教狂热和不宽容造成的荒诞悲剧。“宗教狂热使科学本身也变成了它的同谋者,并扼杀理性”。伏尔泰还扬起理性主义的大旗,猛烈抨击了包括作为神学时代最后一部重要著作《世界史》的作者博絮埃在内的神意史观,肯定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把理性主义史学摆在了应有的位置。三、综合论述题(共20分)1.论述亚里士多德本体论的发展过程。答:亚里士多德之前的思想家基本分为两大派,一派是自然哲学家,其代表人物有泰勒斯、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赫拉克里特。在他们的思想中世界都是由实存的事物构成。泰勒斯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他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即“水本原说”。其他的思想家分别提出“四根说”、“种子说”和“原子论”。这些思想家用具体的物体来解释世界的构成,这是科学的领域,他们的后人就是现代的科学家另一派哲学家,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对于世界本质的探讨并不是在实在存在物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是通过抽象的思想原则统摄世界,这些人就是哲学家。第一、亚里士多德面对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巴门尼德和柏拉图之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对“是”本身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巴门尼德通过思辨规定了“是”的性质,包括:不生不灭、静止的、唯一的、完满性。而这些性质只是从外在的方面规定了是,而“是”本身的意义即“是”是什么意思还没有实质性地说明。柏拉图为了揭示“是”的真实内容而提出“相”的说法,即在事物名称之后加“自身”而成为相,“相”即是“是”的内容。但是“相”是否就是“是”意思的完满回答,亚里士多德对此持疑问态度。其次,柏拉图的相论有着内在的逻辑矛盾。相究竟如何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如何证明?柏拉图只给出了模仿说和分有说,却并没有让人信服的论证。“第三者”问题: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做过分析。有许多大的事物在一起,它们又一个共同的同名的“大之理念”;可是当这个“大之理念”和另一些更大的事物在一起时又可以有第二个共同的同名的“大之理念”,这样的过程可以无穷倒退,得到无数个“大之理念”。这第二个、第三个等等的“大之理念”就是第三者。再者,前人对于运动变化的分析都不够深入。恩培多克勒在综合了早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四根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有四种——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每一种都是永恒不变的有定形的“一”,不能互相转化;但是它们的结合和分离则产生变化和“多”,它们总量不变,只是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世间万物。同时,他在作为元素的本原(四根)之外,又提出了两个独立的作为动力的本原——爱与恨,认为正是这两个东西造成了四根的聚散和万物的生灭——爱的力量使四根结合而成万物,恨的力量则使四根分解而毁灭万物,两种力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交替占上风。他虽然把爱和恨置于四根之外作为独立的动力因,但尚未从性质上与物质元素完全区别开来。此外还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偏斜的说法。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没有具体的论证事物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具有独断性质。第二、亚里士多德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1.《范畴篇》中对“是”重新分类,分为实体和属性两部分。实体是起决定性的部分,属性是被决定的部分。这样划分的标准是“是否述说一个主体”、“是否在一个主体之中”。由此得出:实体是一切存在(“是”)的中心,其余之“是”都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实体之是是独立存在的。实体的原因在自身。这样“是”就获得了较充实的内容,即实体之是和属性之是。2.提出“本体是什么?”的问题,对“是”的研究转换成对“本体”的本质及基本原则的考察。这便是《形而上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三个问题:(1)本体是什么?以“形式”来做解答;(2)事物的原因是什么?用“四因说”做了解答。(3)实体是如何形成的?是用“潜能与现实”做出解答。第三、亚里士多德所遗留的问题。1.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是”的时候,却以“是者”遮蔽了“是”,因为无论是物质还是形式或两者的综合体都是“是者”而并非是本身。对是者的研究虽然有助于“是”的研究,但对“是者”的研究不能代替对“是”的研究。2.只在超时空内讨论实体,未引入时间范畴。古希腊的本体论就是要研究变中的不变,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探讨,都是以超越时空为基本预设的。那么,时间观念是否可以引入本体论的探讨,为什么?如果可以,引入了时间范畴的本体论会呈现什么形态?它会具备什么样的特征?他的优点和不足各是什么?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提供了一个线索。3.实体与属性的区分是否合理。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的存在决定属性的存在
本文标题:奥鹏教育-东北师范大学《西方思想史》离线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8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