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如何在语文课中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何在语文课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张甲斌内容摘要:思维的灵活性是创造力的基础,它是不可缺少的智力品质。语文教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因素。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合适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构建平等、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人;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敢于质疑问难,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重视学生求异、发散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关键词:语文课堂,活跃思维,创新教学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激活思维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激活”学生是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要善于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流畅性、深刻性、创造性,使他们的思维发达起来。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呢?一、创造和谐氛围,还学生主体地位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要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一)、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二)、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二、引导自主探究,鼓励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便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促使他们把在学习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和不同的见解提出来。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学习语文就应该重在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关键就在于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敢于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给学生教方法、搭梯子、使学生懂得,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那儿质疑。教师要先给学生搭梯子,帮助学生设问题,从细微处入手,从字词句入手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然后再从段落、文章整体入手设疑,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这三次“亲切与舒服”,各有什么不同?是不是课文的重复?《凡卡》一文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钉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三、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创新求异激活思维的火花,必须重视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求异与发散思维是挣脱思维定向、封闭桎梏的利器,也是创新的开端。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究该问题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一学生在课外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愚公太笨了,他不会搬家吗?搬家不是比搬山容易得多吗?”于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又如《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中有一句话:“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课文没有明确告诉谁在前、谁在后,但这一前一后却贯穿全文,对表达课文寓意极其重要。为了让学生主动发现,教师可以这样启发提问“究竟谁在前、谁在后,你的根据是什么?”于是学生纷纷作答。有的说,因为我看见书上插图是这样画的;有的说:“前一节课里说狐狸带着老虎,不是老虎带着狐狸,所以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还有的说:“后面课文讲到先看见狐狸,后看见老虎,所以狐狸在前,老虎在后。”最后一个学生发表意见说:“狐狸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如果说成我‘跟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把‘带’说成‘跟’,说错了一个字,它的诡计就可能被老虎戳穿!”显然,这位学生以独特的发散性思维深入解答了教师的提问。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原有的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冲出狭隘的经验与固定模式的局限,转换角度,包括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从而选取正确的答案。四、提供拓展空间,培养思维的敏锐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中选择并确定课题,到实践中调查取证走访相关人员,收集信息等,注重的是研究过程和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身边科学,感受自我成功。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总之,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所以,语文教学,不但要领着学生“进入”课文,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文,使他们在“进”与“出”的过程中,获取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并且能由已知领域向未知世界进军!
本文标题:如何在语文课中活跃学生的思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9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