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经济学第五章之二风险态度与资产选择
《金融经济学》第五章风险态度与资产选择学习目的掌握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及其分类理解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与风险态度的数量化掌握投资者的风险对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资产需求的影响本章内容概览一、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二、投资者的一般风险对策三、投资组合理论四、资产选择行为与资产需求二、投资者的一般风险对策风险规避风险预防与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自留(一)风险规避方法放弃风险行为前提:1.投资的期望收益不足以补偿风险2.有其他无风险或低风险的投资获利机会可供选择3.自身无能力将风险消除或转移4.自身缺乏承担风险的能力(二)风险预防与控制经济单位在风险不能避免或在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势必面临某些风险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控制风险发生、减少风险发生,或如何减少风险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即为控制风险预防和抑制风险。控制风险主要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控制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二是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降低风险损害程度。要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就要进行准确的预测,如对汇率预测、利率预测、债务人信用评估等。要降低风险损害程度就要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如在股票投资中采用心理界线法(也称心理目标法),当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心理界线)时就要毫不犹豫地抛出,以防股价进一步下滑而造成更大的损失。控制风险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类的知识及技术虽然已高度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诸多困难无法突破,因而无法达到完全控制风险和充分减少损失的目的。风险管理流程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是经营机构在风险发生前,通过感知和分析等方法,对面临的或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经营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无论是已经发现的还是潜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机构内部的还是外部关联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发生风险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损失的可能性?都有是应该在风险识别阶段予以回答的问题。风险识别主要惧和分析的信息包括风险源、风险因素、风险敞口和损失可能等2.风险测算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科学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估计和测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风险测算不仅使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能为风险管理者和经营决策者进行风险决策、选择最佳防范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3.风险评估指在风险识别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测算和分析,得出系统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进行比较,以确定系统的危害等级,决定是否需要采取风险措施、采取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用的程度。4.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阶段,经营机构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为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选择最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办法来防范和控制风险。(三)风险转移是指原风险责任人将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人承担。现代保险制度是转移风险的最理想方式。如单位进行财产、医疗等方面保险,把风险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单位还可以通过合同条款规定,把部分风险转移给对方。(四)分散与中和风险分散风险,主要指经济单位采取多角经营、多方投资、多方筹资、外汇资产多源化、吸引多方供应商、争取多方客户以分散风险的方式。中和风险,主要是指在外汇风险管理中所采用的决策,如减少外汇头寸、期货套期保值、远期外汇业务等以中和风险。贷款对象分散贷款期限分散贷款利率分散(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贷款参与者分数(银团贷款)(五)风险自留由行为人自己承担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当为了获得潜在的盈利机会而对应的风险又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时,特别是在机会大于风险时,行为人通常会采取风险自留的策略。经济单位承担风险的方式可以分为无计划的单纯自留或有计划的自己保险。无计划的单纯自留,主要是指对未预测到的风险所造成损失的承担方式。有计划的自己保险是指已预测到的风险所造成损失的承担方式,如提取坏账准备金等形式。风险自留的前提条件可能的风险损失必须发生在行为人(投资者)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风险行为(投资)必须能够获得足够的风险补偿,即期望收益要远高于无风险收益。投资者已经做好承担风险损失的准备。高风险行业中风险行业低风险行业医药和化学制品制造商银行、金融机构航空、铁路、公交和地铁系统宾馆、饭店旅游公司核电厂食品制造和分销企业夜总会、娱乐休闲场所软饮料和果汁生产商建筑、房地产公司煤气站公共设施及私人设施、机场水泥供应商和结构工程公司大学、医院、非赢利性机构、教堂、博物馆零售连锁店生物技术公司石油生产商和分销商电信公司家庭用品制造商包装公司网络中心组织计算机制造商饿分销商发动机和重金属制造商电梯制造商医药、卫生所超市和购物中心烟酒公司健康俱乐部、日常护理中心保险代理软件公司慈善机构广播电视财务会计公司服饰生产商地方性商务企业旅行社法律公司咨询公司汽车出租公司邮购和目录服务公司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等)中国工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工行的年报显示,2004年工行集团(包括中国工商银行、8个海外分行、3个子银行和2个控股机构)实现经营利润746亿元,比上年增加111亿元,增长17.4%。境内一级分行全部实现盈利,境外机构实现经营利润1.7亿美元。资产经营利润率和资本经营利润率达到1.36%和44.74%,分别比上年提高0.1和8.2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工行盈利能力提升较快。虽然经营业绩良好,然而,2004年,工行集团的利润总额仅为29.27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2.69亿元,却仍远远低于建行与中行的502.16亿元、346亿元的利润总额。2004年,工行的收益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营业净收入1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利息净收入1131亿元,其他营业收入135.41亿元。其他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8.34%提高到10.69%。与此同时,工行的收入渠道也正从传统的客户贷款向非信贷渠道逐步拓展。其中中间业务收入12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7.92%提高到9.71%。年报显示,截至2004年底,工行集团总资产达56705.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14.01亿元,增长7.41%。各项贷款余额37052.74亿元,增加3123.37亿元,增长9.21%,比上年少增783.17亿元,保持适度增长。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国有银行财务报表中的净利润数字没有特别大的意义,更能说明当前经营业绩的是拨备及消化历史包袱前的经营利润。因为,国有银行历史上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需要核销,而在传统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下,其不良资产损失准备严重不足,根本不足以冲销不良资产,所以,在过去几年中,国有银行几乎把全部的利润都用于消化历史包袱。事实上,在2004年,工行加大了呆账准备的提取力度,较上年增加158.70亿元。年报还披露,2004年,工商银行实现不良资产余额和比率的双下降,不良资产余额下降424亿元,不良资产率降至14.32%,比上年下降1.87个百分点。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下降171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8.99%,下降2.25个百分点。1999年以来,该行新增贷款不良率仅为1.57%。事实上,不良贷款率的数字有可能直线下降。2005年4月22日,国家向工行注资150亿美元,并保留财政部原在工商银行的1240亿元人民币(约150亿美元)的资本金,用于改善资本结构。注资后,工行各项所有者权益项目都将进行调整,不良资产结构要进行重组,并将按市场化方式处置现有的不良资产。可以预见,6月底,财务重组完成后,工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等指标必然会有大的改善。关于未公布2004年底的资本充足率状况,工商银行表示,该行正按新的资本充足率测算办法重新测算资本充足率,现经银监会批准,暂缓披露2004年资本充足率,并将在2005年公布中期报表时一并公布资本充足率状况。1999年以来新增贷款年末余额27,315.84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73.72%,不良贷款余额429.92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6.11%。1999年以来新增贷款不良率1.57%,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控制水平。2004年进一步健全非信贷风险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严把审批准入关;建立责任认定及追究制度,加强非信贷风险资产损失核销后相关档案的管理,明确责任,落实追索,保障债权权益;重点加快待清理长期投资、待清理信托资产的处置;对逾期拆借资金实行分类管理,采取现金清收、签订分期还款协议等方式进行清理。2004年境内分行非信贷风险资产累计清收处置522.71亿元,其中现金及实物清收267.76亿元,通过呆账准备、营业外支出和冲销表内应收利息等方式累计核销处置254.95亿元。非信贷风险资产余额比上年减少253.16亿元。1.风险管理机制重组“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推行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在内的,贯穿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处置、补偿的全过程管理的全面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问责制。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全行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方针、政策、总体战略与目标,研究制定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体系,研究向业务单元分配经济资本方法等。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四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会议实行委员投票表决制度,辅之以委员会议辩论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审议了全行2004年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报告,要求各部门针对各类风险,切实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风险管理委员会开始在工商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发挥主导性作用。2.信用风险管理法人客户信贷风险管理完善以总行为中心的行业分析、授信管理、信贷审批和监测检查体制。分离信贷前后台业务,强化监督制约,并利用信贷电子化综合管理系统对贷款实行实时逐笔监控。推行信贷审批资格认证制度,健全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认定、追究机制,建立责任档案。总分行组建贷后监督检查中心,加大对贷后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继续严格执行信贷业务停牌制度,对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发现问题的分支机构分别给予业务警告、整顿和停牌等处罚,强化对分支结构及风险客户的业务监管。在加强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真实性、规范性管理的基础上,试行了12级分类管理。法人客户信贷风险管理公司客户贷款风险控制房地产贷款风险控制票据业务风险控制个人客户信贷风险管理为适应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规模化发展的管理需要,通过流程再造,彻底分离前后台业务;经营模式由从支行办理贷款业务逐步过渡到以二级分行的消费信贷审批中心负责集中审批;对消费信贷人员进行上岗资格认证,提高其专业素质;加强对个人大额贷款、一人多笔贷款和关键风险环节的监控和检查,对管理不严、风险加大的分支机构坚决实施预警、整改和停牌。2004年末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率为1.4%,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为1.2%,汽车消费贷款的不良率5.28%3.流动性风险管理人民币流动性风险管理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和存款稳定增长,保证了全行流动性需求,资产负债整体流动性充足。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基金与债券等产品的竞争、利率水平的变动、居民收入预期和理财观念的变化等因素将对存款的稳定性和成长率产生一定程度影响;贷款期限结构的趋长和存款期限趋短对流动性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004年进一步健全流动性衡量与监测的指标体系,建立分层流动性储备;建立定期的流动性状况报告、分析和预测制度;合理配置全行非信贷资产的总量结构和期限结构;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和应急机制等。外币流动性风险管理外币资金业务管理实行“集中经营、统一管理”,由总行统一管理全行外币流动性风险。2004年上半年,由于美元等主要外币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外币存款余额小幅下降,外币贷款需求旺盛,外币流动性一度趋于紧张。总行上收分行外币贷款审批及定价权限,有效控制了信贷需求;同时扩大分行外币存款定价权限、加大个人外汇理财产品推广力度,稳定并且增加了外币存款余额。此外,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
本文标题:金融经济学第五章之二风险态度与资产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