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的课后题
1第一讲郡县:秦汉时期的疆域与政区县: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原指国度以外的郊野乡聚之地,最早设立是在南方的大国楚和西方的大国秦,真正标志其出现是在公元前514年晋国。郡:设在诸侯国的边地,也是国家的行政区划,与县不存在统属关系。郡的出现是在公元前493年晋国。郡县制:县与郡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代实行以郡统县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这是中央集权后出产的产物,对古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郡国并行:主要是汉代存在,西汉初年,设立七个异姓诸侯国,与郡同时存在。汉代在秦郡基础上重新分割,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数目陆续增长,最盛时达到110多个郡,以后又有省并,截止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一共达到103个。十三刺史部:汉武帝元封五年分全国共十三部,各设刺史一人,巡视监督史治,各刺史都借用《禹贡》的“九州”及《职方》的两个州名,以及朔方与交趾,合称十三州。刺使位卑权重,每年八月出巡辖区,岁末回京奏事,没有刺史的固定治所,相当于监察区。西汉后期刺史职权扩大至军事和民政,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每年岁末派遣下属官员上京奏事.至此,州完成了从监察区到政区的演变,成为汉代的一级行政区划。七国之乱:西汉时吴王刘濞以清君侧的名义串通六国公开反叛,叛乱在持续了3个月之后被平息。吴楚七国之乱表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西域都护府: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取得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设置了西域都护府。都护是西汉王朝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立,使汉王朝的政令通行西域,汉王朝有权对西域诸国册封国王,任命官吏,调遣军队,征发粮草。这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政府已开始对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葱岭等地在内的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1、谈谈郡县的起源和郡县制度的形成?县最早设立是在南方的大国楚和西方的大国秦,真正标志其出现是在公元前514年晋国。郡的出现是在公元前493年晋国。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上大都采取了县与郡的组织形式。秦代时在郡下辖县,设郡县制2、分析秦汉时期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过程及其实质封建是封邦建国,是实行于夏商周时期。秦代秦始皇接受廷尉李斯的建议设置郡县,而不重视分封,西汉初年,设立七个异姓诸侯国,与郡同时存在。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出现了封建与郡县之争的局面,七国之乱后,景帝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之后诸侯王国虽仍然存在,却与郡一样成为中央直接统辖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了,诸侯王由于失去了政治权力。封建与郡国之争,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3、如何理解州制由虚到实的演化汉武帝元封五年分全国共十三部,各设刺史一人,巡视监督史治,各刺史都借用《禹贡》的“九州”及《职方》的两个州名,以及朔方与交趾,合称十三州。刺使位卑权重,每年八月出巡辖区,岁末回京奏事,没有刺史的固定治所,相当于监察区。西汉后期刺史职权扩大至军事和民政,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每年岁末派遣下属官员上京奏事,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4、简述郡县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县最早设立是在南方的大国楚和西方的大国秦,真正标志其出现是在公元前514年晋国。郡的出现是在公元前493年晋国。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上大都采取了县与郡的组织形式。秦代时在郡下辖县,设郡县制。促进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于国君对国家的直接统治,利于中央集权,削弱了诸侯国的威胁。第二讲行省:元明清时期的疆域与政区行省制度:起源于魏晋,原始演变成最高政治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地方政治制度由此进入划省而治的宣政院辖地:元朝职掌全国佛教事务及藏族地区之军政事务的机构。其职权类似清代的理藩院。元世祖至元(1264~1294)初年在大都设置,初名总制院,统辖喇嘛及西藏诸事宜。至元二十五年(1288),总制院改称宣政院,下辖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乌斯藏那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卫所制度:是明代一种管兵于农的军事制度,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立,驻军屯垦,边疆地区实行卫所级别与府县相当。土司:管辖少数民族,中国任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司,每年向朝廷上缴赋税,听调从征,但可世袭,中央政府通过2其间接管理政区。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为加强王朝统治,在边疆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改行流官制,以清雍正年间西南地区最为激烈。总督:清代设地方一级最高行政官员,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其辖区称“总督辖区”,协调省与省之间的联系与矛盾,与巡抚一起向皇帝负责,称“丰疆大卫”。伊犁将军:清朝设于新疆最高行政长官,管天山南北军政务,将军府设于伊犁,其辖区称“伊犁将军辖区”,是朝廷在新疆设的特殊行政区之一。驻藏大臣:清朝设边疆最高行政长官,辖军政,驻扎拉萨,定期轮换,是政府派往西藏的政权代理。直隶厅:清代地方行政区划之一,主要设于清代中后期,与府同级,直接隶属布政区管理,一般设于军事要地,官事要道和居民居住区。中国历史疆域:是指乾隆末年到鸦片战争前的时期,包括内地18省,及蒙古、西藏和东北。1、简述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过程答:(1)形成:秦汉时期的中国疆域.秦朝的疆域东北达到辽东半岛西北部,北部达到蒙古高原,西部达到今甘肃东部及四川、云南一带,南部达到大陆南端(2)发展:隋唐至元时期的中国疆域.隋朝占有河套及蒙古高原东部,失辽东、西域西部和云贵高原大部;唐朝时东北推进到日本海西岸地区、库页岛和朝鲜半岛西南部,北方推进到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南方拓展到海南岛南部。元的版图东北至日本海,北至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北接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伊儿汗国,西南接尼波罗、印度、缅甸、越南,东南至海。(3)奠定:清代的中国疆域统一东北诸部族和收服漠南蒙古;灭明统一中原及江南广大地区;战胜卫拉特蒙古及西域诸部,收服北、西北、西南广大地区;确定中俄东段、中段边界。2、如何理解行省制度的形成及其意义答:我国从元朝开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行省制度。元代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因统辖地域辽阔,根据全国地理形势,设立10个行中书省分治。10个元代行省分别为:陕西行省、辽阳行省、甘肃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湖广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岭北行省。行省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统领路、府、州、县。它是中国现行的中央政府直接统辖的第一级地方行政区划。3、分析明代边疆实土卫所的性质和职能。答:卫所是明代地方军事机构,用于御兵与民的管理,位于全国各地,布防,有战事出调,和平期屯田自给,卫所不仅实际占据区域,而且管辖少数民族,属军政合一的体制。4、归纳清代边疆特殊政区及其特点。答:(1)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旗,是中央政权领导下的基本行政单位。(2)在维族地区,设总理回务札萨克郡王一人,治理该部政务。(3)清朝在新疆还派驻了伊犁将军,掌天山南北最高军政大权。(4)在西藏,达赖和班禅掌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僧俗领袖,但他们“并受成于驻藏大臣”。第三讲永嘉南渡:汉人第一次南迁高潮八王之乱:太熙元年,西晋诸王为争夺中央证权,不断发生内乱,历时16年,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它是导致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五胡乱华: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五个主要部落即匈奴、羯、鲜卑、氐、羌入主中原。十六国: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南至今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形成十六个分裂割据政权的势力。永嘉南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从西晋南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北方汉族人口向南迁移,进入长江以南地区,南迁的高潮有四次,移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开发。侨人:东晋时期对北方汉族迁到南方的人的统称,北方汉族人离开原著地迁到南方生活,称他们为“侨人”,居住地为“侨著”,不久东晋实行土断,就居住地划籍,和南方人一起。3侨置州郡:东晋南北朝期间,国家在北方移民集中居住的地方设州、郡、县,及地方管理机构称为“侨置州郡”,保留他们原有的免税特权,不久之后东晋政府施行“土断”政策,把他们同管理,并且调整州郡县,进行统一行政设置,侨置州郡不复存在。土断:东晋时期为了便与行政管理,以人口居住地为准判定户籍,侨人就地落籍,取消侨籍或白籍,与南方人口一起纳入黄籍管理,同时调整侨置州郡县,进行省并裁策,统一行政区划,同时取消侨人的免税特权。坞壁: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人口所建一种自备体制聚落型系统,以世家大族为中心,以血缘及地域为纽带,包括诸侯,通常建立在山林险阻又可耕地的地带,实际上是一种地方割据势力或地方割据垄断,起源于北方流民,集中在两晋时期的黄河流域,是以世家大族为中心引导以对抗少数民族政权为目的,乞活:西晋末年至东晋活跃于黄河南北的武装流民集团,他们没有南渡,在黄河流域抗击与司马腾为敌的羯胡石氏,起了保障东晋政权的作用其首领多由同一宗族承袭。1、简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人南迁高潮的原因和过程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地区发生长达十六年的八国之乱,周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从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北方汉族人口大规模向南迁移,进入长江以南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永嘉南迁的高潮共有4次:第一次,永嘉初,第二次,东晋成帝初,第三次,东晋成帝末,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2、如何理解两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和汉人南渡都是迁移,不过迁移方向及迁移对象不同。少数民族内迁指的是少数民族从中间向黄河中下游迁移,汉人南渡是指由于北方战乱,经济衰退引发北方汉族人口向南部迁徙。3、解释侨置州郡和土断a、东晋南北朝期间,国家在北方移民集中居住的地方设州、郡、县,及地方管理机构称为“侨置州郡”,保留他们原有的免税特权,不久之后东晋政府施行“土断”政策,把他们同管理,并且调整州郡县,进行统一行政设置,侨置州郡不复存在。b、土断是指东晋时期为了便与行政管理,以人口居住地为准判定户籍,侨人就地落籍,取消侨籍或白籍,与南方人口一起纳入黄籍管理,同时调整侨置州郡县,进行省并裁策,统一行政区划,同时取消侨人的免税特权。4、归纳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安置和管理措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人口大规模亲迁移南方,东晋政权为维护侨人士族的利益和安置侨人,陆续设置了许多侨洲、郡、县,侨洲、郡、县以侨人士族充任官吏,使他们继续享有特权,著籍的侨人,可获得免除调役的优待。东晋时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户籍,同时取消侨人免除调役的优待。第四讲唐宋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胡越一家:来自于《旧唐书·高祖本纪》,表达了各民族和谐共处,对唐代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影响表现在:(1)唐王朝对兄弟民族之政策比较开放,且比较成功(2)李唐王朝在用人上,对各族人员不分彼此,同样信任。(3)唐朝的政治思想比较宽松。(4)对传统礼教的突破。(5)对世俗民风的转移。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这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第二次汉人南迁高潮:安史之乱引发北方汉人大量南迁,此次迁移历时一个半世纪,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此次南迁路线主要有东、中、西三路:东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江南、江西;中路自关中和华北平原西部进入岭南;西路自关中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和四川盆地。此次迁移中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胡化:指少数民族化,是民族融化或同化的一种,泛指汉族人或者汉族政权由于长期受到异族的影响而在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生产模式、风俗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与异族趋同的现象。契丹: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907年耶律阿保机登上可汗位,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此后继续向外扩张。西打到甘州回鹘,东灭渤海
本文标题: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的课后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0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