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学术型培养方案(6)
体育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3)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具有较宽的体育专业知识面和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专项运动技能;具有独立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学科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的外文摘要。4、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和教育技术以及与专业结合的应用能力。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二、学习年限学制3年。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原则上不得少于2.5年。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三、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每方向字数在50字以内)研究生导师二级三级1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理论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等理论探讨体育运动对社会整体及个人的影响和价值。李爱民、钟建伟2体育经营与管理掌握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通过对体育产业部门经营单位主体行为的研究,来揭示经营管理的原则与途径。徐国根、张军献3体育跨文化比较研究运用文化学研究方法,从文化的差异性视角,研究不同区域体育文化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郑国华4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利用教育学原理,结合当前教育教学中的最新科研成果,研究和探讨当前国内外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及在实践中运用;体育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研究。谢彬5体育休闲娱乐研究国内外休闲体育发展趋势及个体参与休闲体育的主客观因素与特点分析,休闲体育的组织与管理及产业化推进。罗林6运动运动生物化学探索体育运动影响下身体机能变化的规律;采用运动生理生化方法,进行运动选材及身体机能评定;制定运动处方,指导大众健身。黄文英7运动生理生化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实验方法,为全民健身中的健康促进、竞技运动中的运动员选材、训练监控等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聂晶8运动医学与保健学习运用中医、心理调节、气功及催眠技术,处理运动性疲劳、运动性失眠、运动性疾病、运王炜人体科学动损伤以及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掌握运动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运动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9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运用心理学的教育、科学和职业功能,为促进、解释、保持和提高运动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殷晓旺10体育测量与评价实验研究中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含实验设计),调查研究中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含问卷设计),以及对结果的评价方法和技术。丁伟祥11运动与适应采用运动生理生化、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手段,探索运动员和各层次锻炼人群对运动的适应、身体机能的评定、训练监控和制定运动处方,为健康促进、科学训练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詹晓梅12体育教育训练学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以《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为主要教材,结合当前田径教学、训练的最新科研成果,深入研究和探讨田径教学、训练内在和本质的规律。2、以《大学体育与健康》为主要教材,结合学校体育、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重点,深入研究和探讨健康教育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学最新动态。程其练、何耀昕、周美芳、卢春根、尹国昌13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以《体操教程》为主要教材,结合当前体操教学、训练的最新科研成果,深入研究和探讨体操教学、训练内在和本质的规律。王次农14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运用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综合诊断与评价篮球专项技术教学训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改进技术动作质量,分析技术动作运动学特征,建立教学训练效果评价体系,指导科学教学、训练。冯洪、罗林刘建平、林蔚15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以《排球教程》为主要教材,青少年排球训练教学大纲为辅,深入探讨我国青少年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万仲平16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运用多学科基础理论,指导学生对足球运动技战术及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教学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朱桂林、虞勇17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运用计算机图像图形技术、数理统计原理方法、综合诊断与评价各专项运动技术的运用效果。郭开强18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以《乒乓球运动教程》为依据。以乒乓球的发展方向及演变为研究指导思想,对乒乓球的教学与训练理念进行较深入探索。杨德敏19羽毛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在学习掌握羽毛球基本技术及理论同时,解决教学训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教学训练效果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使教学训练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邓朝辉20体育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软、硬件设备,对运动技术视频等进行处理,对获得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数据进行二维、三维解析;其它信息技术与体育结合的研究。杜少武21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不同角度研究武术运动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的相互关系,探索武术运动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武术理论及实践水平。刘磊、张均予、李先长22舞龙舞狮训练理从不同角度研究龙狮运动与社会、历史、政刘磊民族传统体育学论与方法治、经济、宗教、民俗等的相互关系,探索龙狮运动人才培养模式,使龙狮运动的体育化功能得到加强,理论研究得到提升。23民俗体育研究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不同学术观点。研究探讨民俗的社会构成,本质及其与体育、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掌握民俗体育的基本概念、民俗体育的方法论。李先长24民族民间体育理论与方法着重介绍我国民族民间体育竞赛和健身娱乐项目的基本技术与战术、教学与训练方法、竞赛基本规则与裁判方法。郑松波25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运用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等有关学科成果,分析体育健身锻炼活动的理论基础、规律和原则,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手段、方法。饶永辉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强化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一)实行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主要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不断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二)硕士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学期末)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互选未成功的硕士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导师应对所带硕士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掌握硕士生的基本情况和对运动技术和技能进行诊断。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三)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前沿动态。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硕士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逐步实现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五)为了弥补按学科开设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导师研究方向的缝隙,学院规定各学科《学科研究进展》课程50%的课时按一级方向开设,50%的课时按二级方向开设,任课教师由全体导师以讲座形式开出。(六)教师在课程教学时,要突出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同时还应注重学科交叉,运用其它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对本专业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硕士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七)导师应积极申报高等级课题,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和对国家发展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和研究性,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每位硕士生都必须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硕士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硕士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八)导师应把教学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安排,其内容可以是担任本科课程若干章节讲授,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设计工作,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习题课讲授,指导试验设计、实验报告,或组织课堂讨论,深入运动队进行实习以及临床医学实习等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实践。(九)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教学、训练实践活动,掌握技能,注重培养实践应用能力。采取敦促研究生参加课余训练活动、参与导师课堂教学、开设实践技能课等方式大力提高研究生技能应用水平。(十)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和学术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劳动,参加校、院和研究生学院组织的其它活动。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一)课程设置与学分(见附件一)(二)补修课程与专业技能选修课程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2门。补修课程由导师根据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安排他们插入本科班级随堂上课,学习要求和考核同本科生。考核应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为提高研究生运动技能,开设包括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散打、跆拳道、体育舞蹈、健美操在内等技能选修课,每名学生选修1-2门。选修课程由导师根据硕士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修,四个二级学科可以打通选修。考核应取得合格以上成绩,技能选修课程计学分。(三)研究生应修满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注重过程考核,重视对研究生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学位课程采用考试形式,非学位课程采用考查形式。学位课程75分(百分制)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为合格。六、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一)学术活动(1学分)“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硕士生在校期间应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凡在校内举办的各级学术活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均应参加。凡校外学术组织和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及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各学位点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学术活动的时间和形式。学术活动占1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考核成绩由导师、学院综合评定。(二)实践活动(1学分)硕士生必须参加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等活动。教学实践是体现我校师范特色,培养提高硕士生的教学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检验研究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教学实践由导师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时间从第3学期开始,可集中也可分散进行。科研实践是锻炼硕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其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科研实践由导师根据具体情况尽早安排,以培养硕士生研究意识和能力。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及公益劳动等,导师应结合不同方向培养特点,以及研究生院和体院的工作安排,适时安排硕士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七、科研能力的培养(一)在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导师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以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加深与拓宽硕士生的理论和知识面。(二)硕士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各二级学科和导师要尽力创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条件。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不少于5次,在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或面向本科生做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三)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
本文标题:学术型培养方案(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0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