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校管理学知识点第一讲的基本内容一、基本观点(一)管理的实质1、管理的起源和功能: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分工和协作要求,管理的功能表现在对活动的组织协调。2、管理的实质:管理的实质就是“用人以治事”。(二)学校管理的特性1、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系统——“学校”的特性2、学校管理系统中“人”的特性:3、学校管理系统中“事”的特性4、“学校管理”的主要特征教育性多维性创造性二、基本概念1、管理:就是“用人以治事”——通过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去指挥、协调他人或群体的活动,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追求实现组织或工作的目标。2、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第二讲的基本内容一、基本观点1、校长的角色特征体现在其指导性、育人性、复杂性、示范性等方面,校长在管理实践中要追求“行政权力”、“素质能力”和“人格魅力”的“三力互补效应”。2、学校的管理群体要从专业结构、职能结构、个性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进行结构优化。3、学校要实行权责分明的“科层制”管理。4、管理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追求、先有蓝图后有行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目标,既是学校管理的起点,也是学校管理的归宿。5、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管理目标的引导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控制功能和评价功能。6、学校管理机制的内容结构,通常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制约机制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7、在学校管理机制中,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与制约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运行机制需要动力机制、制约机制的支撑,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必然依附并服务于运行机制。二、基本概念1、角色:原指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形象。社会学所说的“社会角色”,是指于人们特定的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种地位的期待或要求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2、校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的管理部门任命的;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3、学校组织机构:是指按照学校办学目标的要求,将学校的职务、岗位、人员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结构合理、责权清楚的协作系统。4、学校管理机制:是指学校管理系统中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在运动中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耦合,从而形成特定功能并高效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运行轨迹和活动方式。第三讲“学校特色及校园文化”基本观点讲解一、学校为什么要创建自身的办学特色(一)是时代的召唤。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变革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挑战。(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学校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战略。(二)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制改革,产生了多种办学体制,多种办学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特色决定着学校的身价和地位,是学校的生命线。(三)是办学规律的体现。所属类型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办学目标不同,管理模式不同,决定着学校不同的办学实践方式。“千校一面”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形成特色,是自我优化的必然选择。二、学校特色的基本特征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的优化丰富着共性。2、独特性和优质性的统一。“特色”必须具有优质性;“优质性”的标志是科学的,先进的,成功的。3、独特性和稳定性的统一。“特色”是独特性经过持续发展而淀积形成的。三、创建学校特色的内部条件1、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校长的个性特征);2、要有一支“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群体特征);3、要有一种有利于特色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文化特征);4、要有一套保障特色建设的设施设备(办学条件的硬件特征)。四、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一)目标优化模式。遵照教育方针基本精神,依据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校的育人目标,达到优化全局、形成学校特色的目的。(二)内容优化模式。抓住教育内容的某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对学校实行整体优化,形成鲜明的特色。(三)方法优化模式。教育思想方面的特色。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上的、高层次的、带有指导性的方法。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涌现了不少促进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知教育”、“美乐教育”等。教研教改方面的特色。教研教改本身包含着对方法的实验研究和改革创新,可以分为“整体启动”和“单项启动”不同类型。如“整体改革试验特色”、“反刍教学法”、“四分(分程度、级,分学习组,分学课与习课,分读、做、改、比四步骤)”等。(四)管理优化模式。从组织管理方面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如“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五、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一)“校园文化”的构成包含“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等三个范畴,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制度形态——校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管理体系精神形态——校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物质形态——校貌:生态环境,师生形象,校舍构筑(二)学校特色就是校园主流文化的现实载体学校特色就是对校园主流文化某些方面(目标,内容,方法,管理)的凸现或强化。将学校的制度、精神、物质等文化形态特征体现在办学的目标追求之中(目标优化模式),通过强化某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或选择优化某些方法,表现学校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特征(内容优化模式,方法优化模式),将校规、校魂、校貌的精神特质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之中(管理优化模式),以达至优化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行为特征,提高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效益和质量的目的。六、校园文化建设1、培养学校精神——建设观念文化2、完善学校规范——建设制度文化3、优化校园环境——显性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与隐性的人文环境建设第四讲“学校公共关系的职能与目标”基本观点讲解一、学校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1、学校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状态。学校公共关系是指学校在公众环境中一种特定的情形和状况。任何一所学校,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公众舆论状态之中。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学校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公共关系建立在学校与相关公众互动的基础上。学校通过运用信息媒介和传播沟通艺术开展对外活动,从而协调学校的社会关系,影响学校的公众舆论,塑造学校的社会形象,改善学校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3、学校公共关系是一种观念、意识。学校公共关系状态反映出一定的观念、意识,直接受着指导思想、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的制约。学校的公共关系观念包括形象意识、公关意识、传播意识、互惠意识等。4、学校公共关系是一门科学。学校公共关系是具有自身理论体系的一门学科。它以学校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或者说,学校公共关系是研究学校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二、学校形象的构成、评价和功能(一)学校形象的构成学生形象,教工形象,校长形象设施形象,环境形象(二)学校形象的评价衡量一所学校的形象状况,有两个主要指标:知名度和美誉度。知名度,表示社会公众对一所学校知道和了解的程度。美誉度,表示社会公众对一所学校信任和赞许的程度。衡量学校形象的两个基本标志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知名度需要以美誉度为客观基础,才能产生积极的正面效果;美誉度需要以一定的知名度为前提条件,才能充分显示其社会价值。(三)学校形象的存在状态第一种: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第二种:高美誉度,低知名度。第三种:低知名度,低美誉度。第四种:低美誉度,高知名度。(四)学校形象的功能1、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为学校创造发展契机。学校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转换为有型的物质财富;学校形象的好坏,可以产生一种“马太效应”。2、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增强学校的教育能量。良好的学校形象,需要有一个建设过程。在学校良好形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生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文化。这种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师生们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股信念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努力。当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校形象被师生认同后,就会以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产生对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量,把成员团结起来,使教育管理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教育能量的体现方式:学校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道德准则的自觉约束作用思维模式、心理状态的潜移默化影响;行为特征的自觉强化3、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推动学校进入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当良好的学校形象被社会认同和接纳之后,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这种外部的社会效应作用到学校内部成员之中,会进一步强化学校内部成员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这种来自外部的刺激与内部产生的反应相互作用,直接推动学校进入一种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三、学校公共关系的目标——塑造学校良好社会形象(一)树立正确的公关准则1、实力为本、质量取胜的准则2、双向沟通、互惠互利的准则3、超前设计、持久有序的准则4、群策群力、全员公关的准则(二)选择适当的公关方式1、从过程、处境的角度来看建设型的公关方式(引导公众,打开局面)维持型的公关方式(稳定发展良好关系)矫正型的公关方式(挽回受损形象,消除负面因素)2、从方法、手段的角度来看:宣传型的公关方式(主动传播,扩大影响)服务型的公关方式(提供服务,参与福利活动,吸引公众)征询型的公关方式(咨询意见,体察民意,广纳信息)(三)把握有利的公关时机各种节、假日各种类型活动第五讲《教师队伍管理》基本观点讲解一、教师职业的性质、特征(一)教师职业的性质特征1、教师是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2、教师的职业特征是充分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3、教师工作难以用精确的“量化”形式进行评价。(二)教师劳动的特征1、劳动对象具有主体性;2、劳动任务具有全面性;3、劳动方法具有多样性;4、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5、劳动成果具有集体性。(三)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心理特点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履行教师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1、自尊心理——对专业身份的尊重,对人格的尊重,对劳动过程的尊重;2、自律心理——专业身份的自我约束,工作性质的自我约束;3、价值投射心理——将自身价值透过学生显示出来,“望生成才”心理;4、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心理——注重精神的需要,注重高层次需要的追求,注重情感,注重“投桃报李”;二、教师队伍的管理策略(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1、把管理的着眼点从“约束人”调整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尊重教师的自尊心,尊重教师工作的创造性;3、建立和谐的管理关系,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二)综合运用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管理模式1、个体需要模式:是指根据教师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心理特征,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努力创造条件,从满足教师物质与精神需要中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管理模式。2、社会需要模式:它是一种通过管理者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宣传教育,启发管理对象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管理对象工作积极性的管理模式。3、心理辅导模式:是指学校领导根据教师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结合社会发奖要求,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教师充分了解自己,愉快接纳自己,有效地自我调节,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管理模式。4、文化整合模式: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和中介,以学校主流文化的要求为核心,通过整合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特征,从而激发教师积极性的管理模式。(三)科学测评教师的工作绩效1、研制科学、合理的测评内容和标准(P.257)2、确定测评的步骤和方法(P.258)(四)引领教师自觉提升自身素质1、强化教师的职能观(P.247)2、引导教师自觉提升素质基本素质(P.247)现代素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研究能力,提升理论素养三、教师管理的一般流程从教师管理的纵向看,它包括了“进口管理”、“使用管理”、“开发管理”和“出口管理”。从教师管理的流程来看,以“进口管理”为始端,以“出口管理”为终端,“开发管理”贯穿整个流程,而“使用管理”则是核心。(一)进口管理1、资
本文标题:学校管理学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12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