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虚拟化与金融共谋共犯结构——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反思 (1)
金融虚拟化与金融共谋共犯结构——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反思作者:白钦先,谭庆华,BaiQinxian,TanQinghua作者单位:白钦先,BaiQinxian(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6),谭庆华,TanQinghua(中国建设银行,北京,100032)刊名:东岳论丛英文刊名:DONGYUETRIBUNE年,卷(期):2010,31(4)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23条)1.白钦先实施自主、公平、对等、均衡与可持续的对外金融开放战略20082.白钦先树立全新的大金融意识破解美国次贷危机之谜20083.白钦先.常海中金融虚拟性演进及其正负功能研究20084.陈宪.王晓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20085.丁振寰.褚昀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风险分散还是风险创造?--从金融功能观视角看次级债危机2008(1)6.黄润中美国次贷危机的市场影响、启示及对策2007(19)7.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2007(5)8.李俊江.范硕当前美国经济综合风险分析20089.李石凯低储蓄率石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2007(21)10.李云林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2007(12)11.刘明志.金艳平.王晟美国次优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背景、原因及影响2007(12)12.孟辉.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2007(18)13.项卫星.李宏瑾.白大范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美国、日本及东亚各国和地区的教训200714.徐凡美国次优抵押贷款危机的回顾与展望200715.徐爱田.白钦先金融虚拟性研究200816.张宇.刘洪玉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及其经验借鉴--兼谈美国次贷危机200817.张明透视CDO:类型、构造、评级与市场2008(6)18.张明美国政府高调接管两房中国里外吃亏200819.张纯威美元本位、美元环流与美元陷阱2008(6)20.周世俭次贷危机让美国清醒看中国200821.彼得.哈契.范立夫泡沫先生:艾伦.格林斯潘与消失的七万亿美元200822.理查德.比特纳.覃扬眉.丁颖颖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200823.本雅明.阿佩尔鲍姆美国两房由盛及衰的警示2008相似文献(2条)1.期刊论文朱广印金融海啸的文化原因探析-北方经贸2009,(5)金融海啸对整个世界的金融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的角度看,金融海啸的产生和发展与以下因素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美国不重视储蓄而进行大量超前消费的消费文化、不顾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而盲目进行所谓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虚拟化、过分强调自由的无效率的政府监管等.2.学位论文田树喜中国金融倾斜的实证分析2009就世界各国金融业务方式的发展历史而言,一般是先有间接融资,后有直接融资,二者不仅在产生发展的时间上明显一个在前,另一个在后,而且在业务总量或市场占有率方面也远不是平衡的,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直接融资,形成“金融倾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世界范围内融资方式证券化的趋势加强,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间接融资,以至于在许多国家,直接融资的比重逐渐地接近甚至超过了间接融资,金融倾斜格局发生了“逆转”。随着金融倾斜的逆转,关于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式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比较优势引起了学者们强烈关注。多数研究认为,证券市场主导的直接融资在风险分散和金融创新方面更具优势,而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在信息获取和监督管理方面更具效率。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认识到,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下,政府、银行和企业间形成的紧密联系,极易导致“裙带资本主义”。在政府的隐性担保下,银行和企业存在着极大的机会主义空间,企业自生能力极弱,由此出口下降和外资依赖成为必然。而市场主导型美英等国凭借其市场的“活力”,吸引了大量的避险资金流入,证券化的衍生业务飞速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球金融衍生产品总的市值超过了68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规模的10倍以上,为全球提供了75%的流动性。值得人们关注的是,随着证券化程度的提高,全球金融虚拟化程度不断加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例,次贷的主要风险原本在信贷机构,证券化把风险转移到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市场的深化产生了CDO(担保债务权证)和CDS(信用违约掉期),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下,已被放大数十倍的衍生风险又反馈到结算银行。由此,一次“信贷紧缩”通过金融衍生链条积聚成了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又在金融加速机制作用下,引发实体经济的剧烈震荡。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银行主导型国家,资产证券化程度很低。与市场主导型的国家相比,中国金融的“分业经营”和“银行主导”是否缓冲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退一步讲,即使不发生外部冲击,中国的金融倾斜是否可以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其自身风险衍生和集聚逻辑又是什么?中国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些问题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在内生经济增长的框架下,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检验了中国金融倾斜的增长效应。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倾斜增长效应的实现有其特定的约束条件:一是中国处于经济转轨的历史阶段,高投资能带来高增长;二是国家对国有银行体系的隐性担保将显性的信贷风险隐性化;三是金融资源由国有经济部门“漏损”到非国有经济部门支持了体制外产出的增长;四是国家对金融资源的价格管制可以降低人民币的实际利率和汇率,这样既可以降低借款人的经营成本,又可以通过出口消化过剩的产能。总之,中国的金融倾斜适应并支撑了一个劳动和资金密集型的产出模式,但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要素禀赋的提升,中国金融倾斜的边际产出将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在金融经济周期的理论框架下,本文采用H-P滤波、ARCH模型和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中国金融倾斜的波动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的信贷周期与产出周期高度相关,而且紧缩时期信贷冲击的波动效应大于扩张时期的波动效应,由此产生了金融加速器效应。中国金融倾斜的波动效应根源于地方政府的考核激励和企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在“考核激励”和“有限责任”下,只要投资的会计周期足够长,企业经理人就可以通过膨胀前期会计净资产和地方政府瓜分“红利”,同时还可以将国有银行捆绑为“人质”,由此使宏观调控陷入“清理-援助-清理-援助……”的困境中,而每一次的清理和紧缩,都会急剧恶化非国有经济的融资环境。中央政府与地方企业(政府)的博弈解通常就成为通过物价上涨和利率管制,降低真实利率,最大限度的减轻还款人的压力。总体而言,金融倾斜及其逆转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的演进过程,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之间的比例与结构应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匹配,对金融资源的过渡开发(与金融抑制一样)会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在中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降低金融倾斜的波动效应,实现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逐步缩减国有金融产权的边界,以缩小“掠夺型所有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空间;通过完善证券市场体系,为中国企业的股权和债权融资提供“制度供给”,以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提高自生能力;通过创造有效的地方金融安排,弱化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国有银行资金的刚性依赖,实现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加强金融机构监管、功能监管和国际和作,形成对金融风险有效的监控机制和化解机制。本文链接:授权使用:华中科技大学(wfhzkjd),授权号:1272efa1-6e90-411e-a532-9e5e00c94bd7下载时间:2011年1月1日
本文标题:金融虚拟化与金融共谋共犯结构——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反思 (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