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日韩产业转移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韩产业转移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姓名:贾凯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经济指导教师:庄宗明20060401日韩产业转移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作者:贾凯越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张东辉.ZhangDonghui日韩产业转移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东岳论丛2005,26(3)现在日本和韩国正处于产业结构高度化阶段,两个国家都以信息化为其发展重点,他们的许多传统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由于深受国内劳动力价格和地租高昂的困扰,因此欲向海外转移以谋求更好的利益机会,而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进行工业化进程,需要吸收大量的资本和技术,为日韩产业转移提供了一个最有利的场所.山东省是中国离日韩两国最近的地区之一,与日韩之间已经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日韩产业转移对于山东省提升整个制造业水平,在山东半岛打造一个综合的制造业基地是个难得的机遇.2.学位论文羊绍武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研究2006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用了2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经济的起飞,步入了工业化进程的中期,迈入了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80年代以来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把握,得益于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机制保障。入世之后,中国在获得WTO赋予的相应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在制造业承接、服务业开放、国内产业区域转移以及其他领域中,遵守WTO规则的要求,履行入世承诺的义务。应对入世对中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和入世之后中国产业转移环境的变化,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战略机遇期内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的实现,有必要研究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本文力求在这一方面做一尝试。本文以经济全球化趋势为大背景,以中国入世为切入点,结合中国产业转移的历史与现实,研究WTO背景下的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本文根据入世对中国不同产业影响的差异,研究制造业的承接战略和服务业的承接战略;根据WTO对政府行为规范的要求,研究入世之后国内产业区域转移的新战略;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对产业创新的要求,研究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根据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要求,研究WTO背景下中国产业适度外移的战略。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在理论上发展产业转移理论,在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产业转移的战略,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为指导,特别是以科学发展观来研究产业转移问题。首先是从实际出发,以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的实际为出发点,以WTO背景下的新机遇为切入点,在开放经济的范式下,来研究中国的产业转移问题。本文还针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不同特点,作不同的具体分析。文章在广泛吸收国际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创新。二、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为概论篇。该篇界定产业转移的有关范畴,概述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的主要内容,分析入世背景对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的影响。第一章,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概述。界定产业转移的含义及分类,是探讨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产业转移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生产要素的产业间转移,二是指产业的区域间转移。本文所研究的产业转移是产业转移的第二种含义。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依据产业转移的范围、产业转移的动机、产业链转移的程度和产业转移的产业构成,对产业转移进行了分类。本文将产业转移的路径分为投资型产业转移、贸易型产业转移和契约型产业转移三种。在此基础之上,讨论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WTO的特定背景下,本文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内,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结构优化、基本实现工业化、力争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化,即“三化”为战略目标,以推进产业转移创新向自主创新演进为战略重点,以中国的产业转移要走产业转移的创新之路、国际制造业承接的节约环保高效之路、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有序承接之路、中国产业的适度外移之路和国内产业区域转移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即“五条道路”为战略措施。第二章,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的背景分析。研究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其背景选择,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来分析,也可以从中国加入WTO的背景来分析。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研究中国的产业转移的大背景,WTO则是本文研究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的特定背景。基于WTO背景研究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必须符合四个原则:市场经济原则、接受WTO规则约束的原则、体现国民待遇的原则、有产业差别的市场准入原则。入世之后,中国的产业转移已经呈现出五大变化:一是制度环境更加优化,二是政府行为更加规范,三是跨国公司的动因更趋市场化,四是产业转移的规模、方式和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五是产业转移创新的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七章),为战略篇。该篇分析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的战略措施和战略重点。该篇探讨了三大战略:国际产业承接战略、中国产业外移战略和中国国内产业区域转移战略。第三章和第四章探讨了WTO背景下中国的国际产业承接战略。WTO对成员方的国际产业的承接实行的是有产业差别的市场准入原则,因此,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承接战略也应该是有产业差别的。本文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产业的产业承接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两大产业的国际承接战略。第三章,WTO背景下中国的国际产业承接战略(上)——国际制造业承接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国际制造业转移趋势呈现出两大变化:一是制造业转移对象的变化。制造业国际转移由早期的边际产业转移为主转变为产业边际价值链的转移为主。产业边际价值链转移代替边际产业转移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加入国际制造业产业链,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二是制造业转移的产业类型的变化。制造业国际转移的产业类型由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化工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转化。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制造业的承接已经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和对国际制造业的承接中,也存在着“三高一低”的问题,表现为:产量虽高附加价值低;增速虽快差距大;出口虽多品牌少;资源虽缺消耗高;承接虽多污染重。这些问题是研究我国制造业发展和制造业承接战略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该章最后围绕解决制造业存在的“三高一低”问题,本文提出了WTO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制造业承接战略的四大措施:(1)实施制造业承接的节约型战略;(2)严格控制制造业承接中的污染转移;(3)推动制造业承接由低端向中高端延伸;(4)妥善处理国际贸易中的贸易纠纷。第四章,WTO背景下中国的国际产业承接战略(下)——国际现代服务业有序承接战略。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服务的生产和交换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交换,这一差异决定了服务业转移与制造业转移的不同。服务业承接对东道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正面影响包括可以给东道国注入资金、创造就业、开辟新的技术来源,推动东道国制造业的发展等。负面影响主要是对东道国就业产生的挤出效应、对东道国的国际收支以及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可能的)的消极影响。由于服务业承接可能给东道国带来不同于制造业承接的负面效应,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后发展国家对国际服务业的承接均较为审慎。当今国际服务业转移趋势呈现出规模大、方式多样化和转移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表现在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和服务业的效率低、成本高。产业承接中,中国对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承接明显不足,表现在:承接的国际现代服务业数量偏少、承接的生产者服务业偏少、以离岸外包的方式承接的服务业偏少。面对未来,从解决中国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WTO背景下中国的服务业承接战略,应该是对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有序承接战略。要做到对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有序承接,应该坚持两大原则:一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原则,二是履行入世承诺、继续开放服务市场的原则。为此,本文认为,WTO背景下中国的国际现代服务业承接战略应该哦做到:(1)提高民族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2)加强对国际现代服务业承接的宏观调控;(3)审慎承接敏感部门的国际现代服务业;(4)积极承接其他国际现代服务业;(5)大力拓展国际现代服务业承接的离岸外包方式。第五章,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的适度外移战略。“走出去”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本文所研究的产业外移是指国内某一产业向海外转移。中国是产业承接大国,但却是产业外移小国。目前,中国的产业外移具有四大特点:产业外移规模小;外移产业服务化偏向明显;采掘业对外投资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外移的新领域;海外并购正在成为入世之后中国产业外移方式的新亮点。中国产业需要外移,但产业外移必须适度。决定产业外移“度”的原则是:符合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原则;符合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则;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入世为中国产业的适度外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将因此可以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中国产业也有适度外移的必要。产业适度外移,是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需要,是应对国际间贸易摩擦的需要,是推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国内产业成长的需要。WTO背景下,推动中国产业适度外移,应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要制定和完善中国产业外移的法律和管理制度,二要重视培育中国产业外移的载体,三要加强对产业外移过程中企业的监管,四要推动中国产业以多种方式外移,五要促进中国产业全方位的适度外移。第六章,WTO背景下中国的国内产业区域转移战略。国内产业区域转移与国际产业转移两者之间在产业转移的载体、产业转移的类型、产业转移中政府的作用以及贸易壁垒的使用等方面是有差别的。第七章,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的战略重点。产业创新包括产业转移创新和自主创新两种。由生产能力转移和技术引进所带来的产业创新,就是产业转移创新。产业转移创新具有外源性、复合性和激进性。第三部分(第八章),汇率变化与产业转移。该章为附录。本章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可能对中国的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3.期刊论文刘晶.LIUJing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07,(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与迅速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同时,国际上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建立起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国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融入产业分工的步伐,加大培育产业创新的力度;将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战略结合起来,整体上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4.学位论文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06第一章是导言。论述了产业区域转移的概念。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和预期价值等。第二章主要对产业转移的理论来源进行了梳理。把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归纳为古典区位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雁行模式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国际投资理论关于区位选择的部分等。第三章主要研究了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首先,从移出地和承接地两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一般分析。对产业移出地而言,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产业竞争优势转换升级的有效方式。产业从转出区转移的动因主要是充分利用承接地的资源,包括土地、人力、资金、环境容量、市场、营销渠道等,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市场扩张的需要、产业分工的需要、综合利用资源的需要、企业重组的需要和政策性的产业转移等。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投资环境可从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积极影响包括:吸收先进技术、增加投资需求,促进GDP增长、增加就业、加速承接地工业化进程。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的消极
本文标题:日韩产业转移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