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地方本科高校试点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厘清其转型发展的逻辑思路,优化设计出一条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切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能够上下贯通、步步落实、环环相扣的基本路径。这就需要对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转型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与探讨。一、办学模式的转型与创新问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创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与创新办学模式。所谓办学模式,通常是指各类学校的兴办体制及经营管理的机制。一所高校选择什么样的办学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往往是其办学资源的特殊属性和其组织结构的特殊形式所决定的。关于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将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反映的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层面,简单地说,办学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办一所什么样的高校”和“如何办好一所高校”的宏观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好这样的人”的具体问题。“普通本科院校”是指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毕业后授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不包括艺术、军事、公安等院校、二级院校及民办院校)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府,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大学还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叫应用技术型大学。它的对称是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是一类新型的大学,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的三项功能中均是应用性的,也就是说,在教育方向和培养人才方面始终坚持的是应用性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的研究上着力于应用性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重点放在先进技术的引进、传播、改造与应用上;在社会服上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的合作,为对方提供教育、培训、咨询、技术等实用性的服务。应用性教育包括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应用性人文教育。应用性教育的概念包括教育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材采用、实践条件、师资结构、学生来源等系列内容,这些内容都围绕着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核心来进行建设。是否可以这样说,应用性教育培养的绝大部分是应用性人才,而应用性人才并不完全靠定位于“应用性教育”的学校来培养。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一)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要求转型发展当前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并存”和一个“转变”。两个“并存”是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以及“高入学率”和“技工荒”同时并存;一个“转变”是指“季节性缺工”转变为“常年性缺工”。对许多刚获得大学文凭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而言,毕业往往意味着失业。据相关报道,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大概为70%,去除名校、职校的就业率以及许多心知肚明的水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真实就业率远低于此水平。从课题组掌握的个案资料来看,其真实就业率在40%左右。而另一方面,许多企业所需的“招之即用”的人才往往无法从毕业生市场找到,这就是“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并存的现象。近些年我国的高考录取率均为75%左右,进入了所谓高入学率时代,而我国企业近年来的用工荒问题,特别是技工类人才的短缺已经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常态,这就是高入学率和技工荒同时并存的现象。自2010年初,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求人倍率二)生存危机倒逼转型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换过程中,催生了大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它们都分享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红利,经历了外延式发展的黄金期,但绝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完成升格后,并没有在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其生存环境已经日趋艰难。从招生情况看,因海外留学市场繁荣、农村学生开始“理性”地选择大城市高校就读等原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源危机已经初现端倪。例如,广西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2009年的经管类专业实际报到新生为464人,到2013年已经降到195人。从外部竞争看,除相互间竞争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受到了办学历史悠久、学科专业发展成熟的传统名校和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且社会日益认可的职业院校的双重夹击。从社会角度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教育孤岛”现象,地方政府迫切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地方企业大量渴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似乎都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能胜任的,其错位发展模式使得地方社会对其人才培养能力缺乏足够信任,也就难以获得地方社会的鼎力支持。从教育投入角度来看,我国中央和地方投入比例目前大致为37:63(发达国家通常为60:40),可绝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在经济基础不太好的相对偏远地区,地方政府往往由于财力有限,财政投入难以与地方院校的发展同步跟进。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经面临着较为艰难的生存环境,转型发展已经形成了倒逼之势。(三)政策导向与国际示范支持转型发展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轨迹看,调整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以保证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是有效激活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与支撑功能的主要手段。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3年9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校分类管理”,“引导普通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战略部署已进入实施阶段。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说“:当前背景下,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不是校长与老师愿不愿意做的问题,而是大势所趋。”在欧洲有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经济发展较好、社会相对稳定、青年失业率低于15%的德国、瑞士、荷兰、奥地利、丹麦、芬兰等国家,其应用技术大学的比例都在30%以上;相反,经济发展低迷、青年失业率高于25%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家,这无疑说明了教育结构配比对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借鉴国际经验,顺应政策导向,适时转型发展,这既是有效实现其服务国民经济升级发展职能的关键,也是谋求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一)学校中高层对应用型大学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意志有待加强在高等教育办得较好的欧洲国家,大学的传统是校长权力较小,政府和教授们的权力较大;中国的情况通常是政府权力和校长权力较大,教授等专业人员的权力较小。[4]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如此,行政领导普遍权力过大,普通老师基本没有话语权,机构臃肿、行政绑架教学和学术的现象异常严重(二)一线教师和管理队伍转型难度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来源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升本前土生土长的原专科甚至中专学校的教师,二是为了升本或本科评估而在近些年招聘的外地教师。前者大多年龄较大,思维、教法并没是有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出现大的突破;后者主要为了美化升本或评估所需的教师队伍指标,招聘时主要以学位和职称为参考条件。这两类教师都有一大多没有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三)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指在特定的管理体制下教学管理系统中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等组织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的运行方式。等学院的教学管理主体主要有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管理客体以学生、教师、教室、教材、实验室及其仪管理,客体以学生、教师、教室、教材、实验室及其仪因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主体并没有随办学规格提升而发生质的跃升,管理客体中的硬件部分有一定的改善,但与应用型大学的要求并不完全在同一个方向上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管理以及实践教学的评价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目标不突出、内容不具体、管理不到位和评价流于形式等方面。绝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制定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这无疑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展开。虽然所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所有专业都设置有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实训内容,但因为重视度不够,一些院校在执行实践教学时,内容往往大打折扣。据课题组的抽样调查,新建地方本科院实践实训课的真正开课率只有60%左右,且大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大多仅仅是挂块牌,学生连基地在哪里都不知道。除理工类的专业实习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实训课基本是由班主任指导,而班主任大多是辅导员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加强中高层领导管理,全面树立发展应用型大学观念(二)优化一线师资和管理队伍结构,为转型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本文标题: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1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