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章地球的面貌(说课稿)马陵初中地理备课组宋卫东概述: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及其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认识地球”一节,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入手,在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在这部分教材中,还让学生体验到了除了地球仪以外,地图也是一种用来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工具。根据不同的目的,人们可以用多种方法制作地图。而各种地图在使用时各有利弊,因此,要从实践中学会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和阅读合适的地图。“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通过饼状图、南北半球图等,向学生展示了世界海陆分布特点及其面积比较等,同时解释了把地球称为“水的行星”的依据。然后简要介绍七大洲及四大洋,并以地理统计图表示出各大洲、大洋的面积,使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名称以及面积大小的排序有了感性认识。“世界的地形”一节,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什么叫地形、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然后从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入手,对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进行比较,最后结合世界地形图,重点介绍陆地上高大山脉的两大主要分布地带。至于高原、平原和盆地等,只提及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等,让学生形成初步印象,并倡导联系实际,认识主要的地形类型和阅读常用地形图。“海陆变迁”一节,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通过实例,简要介绍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中,并说明这种运动变化是由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本节学习中的难点,教材首先对该学说的要点作了介绍,并运用各种示意图,联系海底地形形成和演化的不同阶段,以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来解释说明,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的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处于不停运动和变化之中”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从而达到对地理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二)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三)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四)知道地球仪和地图都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五)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纬网等四部分内容。2“地球的形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为代表的“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学生在小学阶段都已经知道,本节的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即使是时至今日也尚未达到尽头。教学时对古代的几种对地球的认识结论可以让学生讲述,教师起引导作用即可。地球有多大?教材中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这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学生应该了解。介绍数据时教师同时向学生说明通常意义上的“大小”和地球大小的表示方法。地球仪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和图像两个方面,围绕以下教学思路展开:首先引出地球仪。由于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球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很难观察到地球的全貌,于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后,制成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在说明地球仪的作用及使用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地球仪上具有特定含义的点、线、面,并且指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西经20°和东经60°组成的经线圈,原因是避免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最后,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三、教学建议(一)地球的形状(二)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形状”这部分内容空间概念很强,教学时应特别注意直观教学,老师最好为每组准备一个小地球仪,便于学生讨论、操作和观察。新课导入:我们遥望天空,看到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怎样的?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是圆的。老师纠正:“圆”和“球体”有本质的区别。“圆”是一个平面概念,而太阳、月亮均是一个立体实体,所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太阳和月亮都是球体。那么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请大家看封面的卫星照片,老师描述: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地球犹如悬浮在黑色大幕里的翡翠大圆盘,在太阳光照射下,蓝色的海洋与蜿蜒相接的陆地美景交辉,飘忽变幻的白云环绕其上,堪称宇宙间最美丽的天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之家”——地球。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握地球的真实形状吧。教学活动:讨论:1.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请一学生在地球投影片上将船队的航行路线串连一次。2.老师在投影片中南美洲和非洲部分分别注上字母A、B。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P.15图2—4中填出A、B分别代表的大洲名称。3.老师补充说明,人们为了纪念麦哲伦,已将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请同学们在教材P.15图2—4中填出麦哲伦海峡的准确位置。老师要讲解仔细,以免学生将之与德雷克海峡混淆。4.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个球体?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过渡:至此,人们已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提问: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15“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老师展示投影片,请一同学填出赤道半径的长度。讲述:老师利用教材P.16图2—5介绍地球的基本数据,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提问:1.约5.1亿平方千米是多大,同学们感觉不深刻。那么,中国的面积有多大?(960万平方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相当于几个中国?2.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珠穆朗玛峰的多少倍?3.同学们计算一下,若一个同学每天上学和放学所走的路程为2千米(4华里),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绕赤道一周?(学生分别计算得出答案后可以较深刻地体会地球之大小)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需要了解地球。但如果要掌握地球的全貌将会很难,太抽象,怎么办?解决的方法就是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后,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通过模型再去了解地球的全貌,就方便了许多。老师准备一个大地球仪,说明地球模型的用途,然后分发小地球仪到各组。(三)地球仪学法指导:利用地球仪1.找到北极、南极、赤道。2.找到地球旋转的假想轴——地轴、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3.用手指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并分别从北极上空、南极上空观察,看看哪里是逆时针方向转动?请一位学生画出方向教学指导:老师利用地球仪简单介绍地轴、两极、赤道,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强调在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等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教后反思
本文标题:地球的面貌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2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