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地理二轮第十三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第二轮复习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3.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5.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6.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展示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风力强劲(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而多年持续干旱,则会加剧荒漠化进程。1.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1)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典型地区危害过度樵采缺乏能源地区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草场退化、沙化进程过度农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及危害(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人与自然的协调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降水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自然原因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低(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2.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植被的破坏当地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历史上营造宫殿和战争的影响,大量的原始森林被破坏,这使雨水、径流、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当地盛行轮流的耕作制度,使泥土裸露在外,易被水流带走人为原因开矿黄土高原的是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尤其是煤炭资源,当地的采矿破坏了地表土,使土地抗侵蚀能力减弱从表现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如下所示:(2)水土流失的危害(3)水土流失的治理①主要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开展土地复垦等;生物措施主要包括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土壤培育、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②成功的治理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例1】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1~3题。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BD3.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①B.②C.③D.④A3.湿地资源问题的成因及保护措施(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如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湿地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①自然原因②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后果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围湖(海)造陆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湿地的消亡。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后果环境污染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大量引水灌溉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河流的截流改向(2)湿地的保护措施保护湿地的措施有: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特别提醒]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的思路与方法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特别提醒]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的思路与方法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例2】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有静止或有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和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同一地区湿地变化对比图(阴影部分为湿地)。据此回答7~8题。7.图示地区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湿地沿岸的企业大规模排放废水②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③大规模的围湖造田④长江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B8.图中湿地面积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B.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C.气温年较差变大,旱涝灾害频发D.灌溉水源增多,农业增产C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煤炭资源都很丰富,在发展过程中都曾遇到过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二者对比如下:项目考虑因素德国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开发条件区域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位置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一)德国鲁尔区与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综合比较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早期主要生产结构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煤炭是其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化发展项目考虑因素德国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存在问题市场竞争、经济效益、运输压力、环境问题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项目考虑因素德国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综合整治措施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做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评价(二)流域的开发治理流域自然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在对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进行评价时,要先确定流域的自然特征,然后结合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确定河流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具体分析如下:2.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3.分析河流特征及利用的方法(1)影响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因素。①自然条件:主要考虑流量大小、流速快慢、有无结冰期、地形状况。②社会经济条件:主要考虑经济腹地的面积、经济腹地内人口、城市的多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分析思路如下:(2)内河航运价值分析逆向思考:•注意:写答案时,不能只写“流量大,落差大”,这是两个得分的关键词,还需要对其深挖,形成有因果关系的句子。如: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流量大;②位于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所以水能丰富。(3)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特别提醒]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总体分析思路如下所示:了解流域概况,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结合有利因素,分析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针对不利因素或存在问题研究制定综合整治措施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例3】读下图,回答8~9题。8.图示河流建有众多的大坝,用于发电。但乙图大坝的发电使用年限大大低于设计年限,其原因主要是()A.工程质量低B.设计不准确C.人为破坏严重D.泥沙淤积严重9.目前甲图河流不仅不再建大坝,而且开始拆除某些水坝。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A.已找到了比水电更好的能源B.水电运营成本不断增加C.水坝防洪功能丧失D.恢复原始生态环境DD【例4】流域治理是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二R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材料一R河流域范围示意图。材料三R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示意图。(1)简述图中林地的分布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分布特点:分布在河流上游。地理意义:有利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局部地区的气候等。(2)对比分析R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与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的关系。(3)对于图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果园侵蚀强度最大;林地侵蚀强度最小。上游:做好植被保护工作等;中游:合理发展水果生产;下游:控制产业发展的规模;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低碳生产和生活的方式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地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遇到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区域农业发展三、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路分析方法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部门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劣势条件表现在: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③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劣势条件表现在:①水资源短缺;②盐碱地、涝洼地占有较大比例;③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早晚、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则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④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
本文标题:地理二轮第十三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29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