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地理科学导论相关文献卡
书名:地理学报姓名:尹永义作者:廖继武学号:1443206000113出版社:地理边缘是典型的过渡(转换)区域,是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地带,其区域形成演变具有特殊规律。在全球变化和中国高速发展背景下,探讨地理边缘区域资源环境的形成、演变规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影响,对于深入解读地理边缘区域的人地关系及落后区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剖析海南西部资源环境变迁与社会经济变化及其与地理边缘的关系,揭示海南西部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变化过程、动力机制与区域发展的规律,探讨了地理边缘的发展模式及海南西部的发展对策。本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论与认识:⑴地理边缘是一个有特殊形成机制、性质特征、结构功能的地理系统。多应力集中、物质能量转换量大、要素运动快以及人类干忧强等因素使地理边缘具有脆弱性、多变性、动态性等特征。作为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具有多种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的地理系统,地理边缘具有截流、整流、交流与汇流(边缘效应)等功能,这些功能使它与环境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能力高于一般的地理系统。⑵海南西部区域资源环境显著受控于地理边缘的影响。地理边缘的机制与功能作用于资源环境,使海南西部出现沿海干旱、沙地环境以及土地资源的海洋性利用等特征。海南西部人口、聚落与经济等人文环境变化同样显著受控于地理边缘的影响。海南西部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具有向地理边缘集中的趋势,聚落与地理边缘出现空间的耦合,表现为地理边缘出现中心聚落与聚落密集带。经济发展出现与地理边缘相适应的初级产品经济与重化工经济两个过程。海南西部沙地环境资源化与山区资源环境化在区域资源环境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⑶地理边缘资源环境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特殊的边缘机制。灾害多发与干旱化、环境脆弱与退化等自然机制是海南西部资源环境变迁的动力,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民族的融合、边疆政策与开发政策的变化、区位与交通优势的发挥是海南西部社会经济变化的主要动力。人类价值取向而决定的环境观的变化则是海南西部资源环境一体化的推进机制。⑷地理边缘发展存在两种潜在趋势——区域边缘化与中心化。海南西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渐边缘化的过程,西部地区由海南的先行地区演变成落后地区。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与倾斜政策使现代海南西部发展逐渐表现出较显著的区域中心化趋势。⑸海南西部作为地理边缘可以实行反边缘化、边缘效应、功能中心3种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快捷交通、壮大优势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提倡模仿创新、承接产业转移及重点区域开发带动实现反边缘化发展。通过区域合作与特区建设创造新的边缘效应。通过交通中心、区域中心(中心城市)、物流中心、工业中心(工业走廊)、海洋开发中心的建设,可以发挥地理功能优势,实现区域的快速发展。⑹地理边缘与区域过程在相互作用中不断耦合、演变。海南西部干旱、多沙、多灾、脆弱的环境及其资源状况是山地与平原、陆地与海洋两大边缘四大系统作用的结果,而较落后的社会、资源型与初级产品型经济则主要由地处中国南缘直接相关。区域特征的形成,特别是中心聚落的成长、主导经济部门的发展是利用地理边缘区位、资源等优势的结果。书名:姓名:尹永义作者:李晓娜学号:1443206000113出版社:在生态旅游日趋发展的今天,一些非工业化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的良好氛围,显示了无尽的魅力,吸引了大批游客。但在已开发的生态旅游区由于现有的管理措施存在缺陷及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大多的生态旅游区开发以后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同时,植被又是一定地域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最直接表现,能充分客观地反映其生态环境的质量优劣。以阴山为例来分析。(1)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植被格局分析:大部地区以灌木和草本为主,乔木木只在南部山区的部分阴坡、中北部河滩与村边有小片分布。植被的垂直分布在南部山区较为明显,而在北部丘陵地区则变化不大;植物种类自东向西,白南向北逐步减少;在丘陵地区和山地阳坡的建群种或优势种为旱生小半灌木冷蒿,在放牧强度大重度退化的地段冷蒿数量减少,被卣里香取代;(2)对哈达门森林公园草地的调查显示游客的采集和当地居民的放牧已经严重影响了中低山草甸草原的群落结构;对丘陵干草原的调查显示,坡向、坡位和坡度对丘陵干草原的植被格局有着很明显的影响;(3)作为景观评价指标的群落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退化物种系数与自然地理因子相关不显著,但与人文地理因子有较大的相关性;(4)选择花冠面积指数作为景观评价指标可以将环境因子与植物景观效果联系起来;同时所选择作物的花冠面积指数与日平均温度、5cm地温、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存在正相关关系,并根据气象因子对花冠面积指数及景观花期的影响,将田园景观分为4个等级;不同耕作方式(施肥水平、田间管理等)对作物开花时间、花冠面积指数和景观花期都有很显著的影响:(5)阴山北麓属于生态敏感地区,开展以草原景观和农田景观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可以拓宽农民的生计,优化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从而减轻常规种植业和畜牧业对草地植被及环境的压力,同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分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生境敏感性及旅游开发将产生的生态风险和田园景观风险,为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6)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生态旅游植物景观开发途径:大力发展以田园景观为特色的观光农业;以哈达门森林公园为依托,开发森林景观区、草原休憩娱乐区和廊道林区。在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开发生态旅游,是生态恢复基础上资源的适度利用,不仅可以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还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书名:姓名:尹永义作者:从丽侠学号:1443206000113出版社:西南岩溶地区,由于茂密的植被覆盖,在遥感图象上直接的岩性光谱信息很弱,而反映的大部分是植被覆盖层的光谱信息。因而利用遥感图像识别岩性,尤其是碳酸盐岩岩性的识别难度很大。以广西灌江流域为主研究区,在对研究区各种碳酸盐岩进行野外光谱测试的基础上,首次探讨利用多源遥感数据-ETM、SPOT、ASTER数据在植被茂密的中国西南岩溶地区进行碳酸盐岩的计算机岩性遥感自动识别。以广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岩溶山地为辅助研究区开展不同类型碳酸盐岩之岩性与土壤、植被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揭示碳酸盐岩岩性、土壤和植被之间的元素迁移规律。据此,将不同岩性分布区连同其上覆的土壤、植被作为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系统,研究遥感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技术,并进行遥感图像的岩性分类与岩性填图。一、岩性、土壤和植被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三者之间的元素迁移遵循一定的规律。岩性作为土壤、植被的基底起着土壤元素和植物元素“源”的作用,制约着土壤元素和植物元素的成分和构成。土壤和植物元素成分和构成的不同在遥感图像上便会表现出不同的光谱特征。二、基于上述认识,将同一岩性分布区内的岩性、土壤和植被作为一个有机关联的系统,进而从整体上探索并提取植被覆盖下岩性的遥感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作为碳酸盐岩岩性遥感自动识别分类的依据。三、岩性遥感自动识别分类的探索研究表明:单一的遥感数据类型在岩性的自动识别分类中,分类精度都不高。以单独遥感数据类型的岩性识别分类效果来比较,ASTER数据的识别精度最高,TM/ETM数据次之,SPOT数据最低,这应该归因于它们的波段范围及波段设置的差异;由于单一类型的遥感数据无法取得较高的岩性识别精度,采用多源遥感数据的组合来进行岩性识别分类便是合乎逻辑的途径,不同的遥感数据有着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的特征在岩性识别时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如本次研究,ASTER数据较宽的光谱范围和较高的光谱分别率与SPOT数据较高的空间分别率的结合使得岩性识别效果大为改善;在充分利用光谱信息的基础上,加入纹理信息参与分类大大地提高了岩性的识别程度和分类精度。提取纹理信息时关键在于确定窗口的大小,窗口大小的确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研究区域遥感图象上纹理的复杂程度和纹理条带的宽度;二是岩性地层单位的出露宽度。尤其是后者对岩性识别精度影响很大,对于薄层、地面出露宽度小的地层,提取纹理信息的窗口大小以不超过其出露宽度为宜。窗口过大,反而降低了这类薄层地层的识别精度。最后以SPOT的4个多光谱波段、ASTER所有14个波段、TM的6个波段共24个波段加上SPOT的4个光谱波段和ASTER的3个近红外波段分别以11×11窗口提取的纹理波段的组合共31个波段组合进行岩性的自动识别分类,取得了82.01%的自动识别分类总精度。岩性遥感自动识别分类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岩性填图,自动分类结果即使理论精度很高,但错分、混分难免,只有经过屏幕目视判别修改才能形成最终的遥感岩性地质图。目视判别修改遵循两条原则:(1)优势原则,(2)岩性地层单位分布的规律性原则。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植被覆盖、岩层出露条件不好的地区,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岩性识别进而开展遥感岩性填图也是可行的。以岩性、土壤和植被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研究为基础,将不同岩性单元及其上覆的土壤和植被作为有机关联的系统,从整体上提取不同岩性单元的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进行岩性遥感识别分类和岩性遥感填图。书名:姓名:尹永义作者:李刚学号:1443206000113出版社:秦岭被誉为华夏文明的龙脉,是至今保持最自然的生态系统。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2m。山体巍峨雄伟,地势高差悬殊,它具有典型的温带山地植被景观,茂盛的森林资源,古老的植物区系,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太白山地区(自然保护区)隶属陕西省宝鸡市(主体)和西安市(部分),涉及周至、眉县、太白县等3个县,9个乡镇,总面积56325km2。科学评价、认真保护、合理开发太白山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是本论文重要任务之一。太白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根据旅游地学的原理与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太白山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布、分类和特征,共划分出“高山峡谷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水体景观”、“构造地貌景观”、“层状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地貌景观”等6大类、22亚类。并对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数十个地质遗迹单体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同时,对其它类型旅游资源--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也进行了分类与评价。深入分析太白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全球的视野角度,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山地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科学的开发理念和在旅游管理、保护、开发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为太白山地区旅游开发提供模板和启示。最后,根据建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原理,借鉴国内外山地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太白山地区的旅游开发环境与资源特色,提出了太白山地区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及山地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即山地生态旅游“三维立体开发模式”。根据该模式原理将太白山地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三大圈层和三个旅游产品垂直分布带,并建立一整套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书名:地理学报姓名:尹永义作者:李攀峰学号:1443206000113出版社:黄河含沙量极高。据资料,黄河花园口水文站次记录的最大含沙量约为546k/立方米m。目前平均每年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1米宽、1米高的沙堤,可绕地球赤道27圈。“治黄先治沙”,这是人类在治黄征程上得出的经验。小浪底水利枢纽是国家建设的黄河干流具有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既可较好地控制黄河洪水,又可利用其淤沙库容拦截泥沙,进行调水调沙运用,减缓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河流泥沙测验,就是对河流泥沙进行直接观测,为分析研究河流的水情、河流的治理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提供依据。河流向下游输移的各种泥沙总机全沙。按泥沙输移的方式、全沙可分为悬移质和推移质。悬移质是指悬浮于水中,以与水流基本相同的速度运动的细颗粒泥沙;推移质是指在河床上以滚动、滑动或跳跃的方式运动的粗颗粒泥沙。此外,组成河床表面活功层的泥沙称为床沙。由泥沙运功同时受水力因素和泥沙特性的影响,各类泥沙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着水力条件的变化,悬移质、推移质、床沙三者之间都会发生相互交换。各类泥沙的划分是由当时的运动状态决定的。黄河水域的泥沙测验主要以悬移质泥
本文标题:地理科学导论相关文献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4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