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GODBLESSZEJ!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自然变异的根本原因: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2.自然灾害的判别标准(1)是否以自然变异为诱因;(自然属性)(2)是否造成★危害(人畜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甚至社会失稳。)(社会属性)二.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一、气象灾害干旱、洪涝、暴雨、雪灾、冰雹、冻雨寒潮、霜冻、低温冻害、高温热浪热带气旋、龙卷风、沙尘暴、干热风雷电、雾灾等项目干旱洪涝热带气旋成因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连续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引起低洼地积水、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热带洋面的空气漩涡,受低气压影响危害农作物干枯死亡,陆地水减少,造成人畜和工农业缺水,社会动荡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交通、电力设施和造成人员伤亡形成强风、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造成海难和人员伤亡。分布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亚洲东部和南部、美国东部、欧洲西部等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孟加拉湾北部及其沿海地区。*说出我国气象灾害具有哪些特点?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种类多。我国的干旱灾害1.主要特征:①出现次数多;②持续时间长;③影响范围广。★2.最严重区域和多发季节及形成原因:①华北地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春旱为主,春夏连旱春季和夏初(6月)雨带未至,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季小麦返青季节农业用水量大②长江中下游地区+川东--伏旱为主,伏秋连旱夏季(7、8月)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业以水田为主,用水量大③西南地区--冬春连旱为主冬春季节冬季风和西南暖湿气流弱,降水少,气温偏高,蒸发旺盛;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渗透;西部坡度大,且土层薄,地表水难以保存农作物生长期需水量大④华南地区——夏秋为主,春季次之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3、形成原因:(1)气候:★降水低于平均值,气温高于平均值(降水少,蒸发旺盛)(2)水土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匹配:GODBLESSZEJ!北方地区:水资源少,耕地面积广,春季作物生长关键期,需大量灌溉水源——旱上加旱南方地区:虽然耕地少,但以水田为主,农业发展需水量大(3)社会经济:①工农业(发达)生产用水量提高②人口(稠密)的增加导致生活用水量增大4、危害:农作物、树木干枯死亡,可能引发森林火灾(次生灾害)河湖干涸,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社会动荡。★5.干旱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1、技术:★①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减灾防灾地理信息系统;★②建立(灾前)/发布(灾时)灾情预警系统/机制(信号);③生物技术(如培育/发展耐旱作物)④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利用飞机、高炮、火箭等增雨);2、工程:★⑤实施减灾工程:干旱—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引水灌溉等;3、生物:★⑥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体系(工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4、管理:⑦加强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建设;⑧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⑨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协调管理。★⑩制定/启动防灾应急预案/响应。我国的洪涝灾害1.★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东部季风区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2.我国洪涝空间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洪灾还有很多其它原因,比如积雪融化、凌汛泛滥(冬春)溃坝风暴潮等(海河:海河水系特征:支流多,扇形水系,入海口单一黄河:1、水系呈东西对称分布,干流和支流同时进入汛期2、下游地上悬河3、凌汛泛滥(冬春)GODBLESSZEJ!4.防灾减灾措施:1、技术:★①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减灾防灾地理信息系统;★②建立(灾前)/发布(灾时)灾情预警系统/机制(信号);2、工程:★⑤实施减灾工程: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河流中下游----加固堤防、截弯取直、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新河、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等;4、管理:⑦加强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建设;⑧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⑨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协调管理。★⑩制定/启动防灾应急预案/响应。影响我国的寒潮★1、实质:冷锋系统2、来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冷空气3、发生时间:秋末、冬季、初春4、影响范围:我国大部分地区(除藏、云贵影响较小外)5、影响危害(弊):①造成农作物、经济林木冻害(死),草原白灾;②交通受阻,交通事故增多;③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电力中断;④压跨建筑,破坏农业设施(如大棚);⑤危害人体健康。利:①强降温和严寒,能冻死越冬病菌虫卵,减少来年病虫害;②积雪可对地下土壤起保温作用;③雨雪改善土壤墒情;④北方降雪可成为旅游资源,为旅游活动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影响我国的台风★1、实质低压(热带气旋)系统2、形成条件:广阔的热带洋面(水温>26℃);海水蒸发水汽充足;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湿热的空气上升;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3、多发时间:5-10月,7-9月最多(夏秋季节)4、多发省区粤、台、琼、闽等5.影响:弊带来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的灾害造成①大量的财产损失(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中断交通)②部分的人员伤亡,③可能引发山洪、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利:可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旱情;降温消暑增湿。6特点:气压(中低四周高)气温(中高四周低)降水(双峰型)GODBLESSZEJ!二.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板块边界(消亡边界)距离长。5.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征:①频率高②分布范围广③强度大,危害大④地震震源浅6.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壳运动剧烈,断层多发。7.我国地震的分布GODBLESSZEJ!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一)风暴潮(1)成因和分类成因: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引起分类:热带风暴潮、温带风暴潮。(2)风暴潮的危害不仅可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而且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3)主要分布区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我国东南沿海。(二)海啸(1)海啸成因: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2)危害:颠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二)赤潮赤潮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夏季水温较高。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较多,水体富营养化。四、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林牧生物灾害。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广义的生物火灾。一、我国的虫灾1、害虫的主要类型农作物害虫和森林害虫2、害虫泛滥成灾的原因:气象作物天敌3、对策:培育推广抗病虫害强的品种重视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加强高效低毒农药的开发4、虫灾带来的主要危害农作物减产草原和森林生态环境加速退化二、我国的鼠灾我国两大鼠害危害区喜湿鼠类危害区--华东、华南全部,华北、东北、西南大部耐旱鼠类危害区--西北、青藏大部,东北、华北边缘2、★我国鼠灾的主要危害农田鼠害---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草原鼠害---草原生产力下降。破坏草场资源森林鼠害---破坏森林传播疾病,威胁人体健康GODBLESSZEJ!(三)自然灾害与环境★灾害损失程度的影响因素1、灾害强度2、人口和城镇密度→人员伤亡3、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损失4、防灾减灾能力(地震预警机制、防灾减灾意识经济技术水平)一、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1、灾害类型水旱灾害和地震旱灾①夏季风停留时间短,降水年际、季节变化大,特别是春季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加剧春旱③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灾:①夏季风停留时间长;②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际、季节变化大③本地区河流入海口少,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泥沙量大、河床淤塞,导致河流泄洪能力差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1、灾害类型:洪涝、地震、台风2、主要原因:①地处沿海,受海洋影响强烈,台风、风暴潮灾害频发②由于台风以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地区洪涝灾害严重③本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板块运动导致地震时常发生三、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1、灾害类型水土流失、干旱2、主要原因: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开矿、不合理耕作制度、植被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四、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2、主要原因:①四川、云南地处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边缘,地形以山地为主,由于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同时降水充沛且集中于夏季,因此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②该地域还处于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构造运动活跃,地震较多,并且地震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当地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四)防灾与减灾1、技术:★①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减灾防灾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②建立(灾前)/发布(灾后)灾情预警系统/机制(信号);③生物技术(如培育/发展耐旱、抗冻、抗风、抗雹能力强等优良品种作物)④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利用飞机、高炮、火箭、烟熏、大棚、微喷灌等);2、工程★⑤实施减灾工程:地震----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滑坡、泥石流—修建护坡工程、岩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台风、风暴潮—修建防潮堤坝,保护珊瑚礁(热带);洪涝—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河流中下游(加固堤防、截弯取直、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新河、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城市(完善城市排水系统;铺设透水砖)干旱—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引水灌溉等;3、生物:★⑥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体系(工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4、管理:⑦加强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建设;★⑾灾害多发区人、财搬迁撤离。⑧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⑨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协调管理。★⑩制定/紧急启动防灾应急预案。
本文标题:地理自然灾害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42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