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理课程教学标准课程编号:SX20课程类型:基础课总学时:72学分:4适用对象:五年制学前专业和五年制初教专业开课学期:每周4节课五年制学前专业第二学期五年制初教专业第一学期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材一、课程目标:《地理》是一门以作为行星的地球、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所构成的地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承担着向学生传授地球科学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知识的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动的特点,掌握地球结构及分层特点,熟悉人类探索近地宇宙的历程及展望,正确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树立正确世界观打下扎实基础,也为将来胜任《自然》、《科学》等的教育提供一定的知识保障。二、能力目标:在课程实施上注重突出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利用实验、观测等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从其他方法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本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知识目标:在知识结构上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本课程在知识结构上应根据学生今后职业需求和终身学习的需要,精选学生本学科中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求课程必须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提高科学素养,树立服务社会、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四、素质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本课程的核心理念。《地理》课程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五、实训目标:培养学生天文、星象观察、地质、地貌实践、小气象站的建立、气象预报的基本技能。六、教材内容分析: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地球。使学生认识处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层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有密切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第一册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主要让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地理特点。使得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保护陆地和海洋环境是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第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二册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主要讲解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的因素。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迁移,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历史和现实都说明,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第二单元“城市和城市化”主要了解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化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城市化影响地理环境。第三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七、具体措施:采用“互动式”地理课堂教学。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控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材(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学生认知的工具。这三个环节不是机械地独立,而是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1.教师会激,学生乐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图片、动画、声音和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学生在欣赏、观察中乐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例如,在讲述泥石流时,给出泥石流发生地的景观图片,爆发时的壮观场面,爆发后的悲惨景象,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反映的地形条件、植被状况、降水情况等。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2.教师设疑,学生勇思:教师设疑,应重在一个巧字,教师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心理,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环境日宣传漫画“啊!地球出汗了。”并设计如下疑问:①、漫画中经纬网地球周围被废气包围着,这些废气从哪里来?②、图中滥伐树木的痕迹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图中经纬网地球表面老人愤怒的面孔和上方的水滴表示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基本能独立地解答了这些问题。这样,学生由于成功产生了喜悦,并且得到了满足,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事物的热情。3.教师善导,学生勤究:教师善导,学生勤究是指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励学生勤勉探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提供的相关信息与资源,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或问题进行独立地思考,或在老师和同学的协同下,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来分析问题的结构,构思解题的思路,共同实现意义的构建过程。八、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周次教学进度第2周—4周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2课时)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2课时)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课时)第5—7周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课时)第二节:山地的形成(2课时)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2课时)第8-10周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课时)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课时)第11周-13周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2课时)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2课时)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2课时)第14-16周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课时)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2课时)第三节:城市化(2课时)第17-19周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2课时)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第20周期末考试九、考核形式:考核方式从学习素养、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其中1、学习素养占20%,包括考勤(随机考勤4次)、按时完成课外学习任务(布置任务能完成任务加1分/次)、按时完成作业(布置作业4次,能独立完成加1分/次)、课堂表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表现较好1分/次)、学习诚信(无抄袭作业,小测试,论文,总分为4分)等。2、学习能力占30%,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协助学习能力、自评与互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表达展示能力等。3、学习效果占50%。按照学生学习效果对照教学要求分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等。具体实施细则参照下表:考核项目评分标准考核得分总评成绩学习素养占20%考勤随机考勤4次,出勤者的1分/次按时完成课外学习任务布置任务能完成任务者加1分/次按时完成作业布置作业4次,能独立完成者加1分/次课堂表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表现较好者1分/次学习诚信无抄袭作业、小测试、论文者奖励4分学习能力占30%自主学习能力视学生实际表现评价0—6分协助学习能力视学生实际表现评价0—6分自评与互评能力视学生实际表现评价0—6分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视学生实际表现评价0—6分表达展示能力视学生实际表现评价0—6分学习效果占50%能快速完成,表现优秀,达到学习要求45—50分能完成,表现良好,达到学习要求35—45分能基本完成,表现一般,基本达到学习要求30—35分不能完成,表0—30分现差,不能达到学习要求
本文标题: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43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