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构造地貌复习要点1、构造地貌规模分级;一: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二: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三:地质构造地貌—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2、地壳均衡理论;固体的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似浮在水面上的快体一样,地壳厚的地方,突出地表愈高.插入下部地幔愈深;反之,地亮薄的地方,插入下部地幔愈浅。这样就形成地壳均衡。3、全球有三大构造活动地貌带(名称、特点);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火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新生代地层因受构造活动造成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也是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所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地震频繁,某些段落有火山活动。新生代地层受强烈水平挤压作用呈现大规模逆掩推覆现象。洋脊裂谷带: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不强,很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4、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1)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海岭、深海平原、海沟5、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和特点: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非常狭窄。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自海向陆依次出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陆缘弧:指陆地和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具有典型陆壳性质,并因有丰富的陆源碎屑堆积,成为浅海大陆架,其陆壳一直延伸到火山岛弧区域。边缘湖:它的弧后盆地基底更多的具有洋壳性质,并往往成为深达2千米左右的海盆,而火山岛弧的基底却具有陆壳性质。洋内湖: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重点掌握单斜地貌)。断裂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斜山褶皱地貌:单斜地貌(向一个方向倾斜的状态称为单斜构造。发育在构造盆地的边缘、穹窿高地的边缘、褶曲两翼等的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斜地貌。主要类型有:单面山(或猪背山)与单斜谷)、背斜和向斜地貌、穹隆山地地貌、火山与熔岩地貌名词解释海岭: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其成因类型有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台等海沟:洋底一侧的洋壳以一定角度向大陆边缘一侧陆壳下面俯冲,在俯冲带位置上形成了海沟单面山:如果组成单斜山的岩层倾角较缓,则顺岩层面的山坡坡度也较缓,而另一侧山坡成崖壁,两侧山坡有显著的不对称现象,这种山地称为单面山。猪背山:如果组成单斜山的岩层倾角较陡,山的山两侧的坡度都较陡,则成为猪背山。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物理风化作用的类型:(1)因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2)外来晶体在岩石裂隙中的挤压作用(3)因温度变化而引起岩石体积发生膨胀与收缩作用(4)生物活动对岩石机械风化作用的影响2、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类型(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岩屑型风化壳)(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化学风化的早期阶段:硅铝一碳酸盐型风化壳化学风化的中期阶段:硅铝粘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化学风化的晚期阶段: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3、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重点)(1)气候条件:(也是风化壳分布的地带性规律)(a)极地和高山寒冷气候区:岩屑型风化壳(b)温带半干旱和沙漠地带: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c)温带草原气候: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d)温带森林气候,硅铝-粘土型风化壳(e)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砖红壤风化壳(2)地貌条件(a)不同的地貌条件,影响到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的分布。在地面起伏较大、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的山区及地势低洼的地方均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b)只有在准平原上、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坦的地区,才有可能发育成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c)高大山区会形成风化壳类型的垂直分带性。(3)岩性和时间(a)母岩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b)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4、崩塌的形成条件;(1)地貌条件:由松散碎屑组成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它的休止角时则可以出现崩塌,坡地的相对高度直接影响崩塌的发育规模(2)地质条件:主要指岩性结构和构造,岩性结构致密又无裂隙的完整基岩,即使在坡度很陡的情况下可能仍不发生崩塌,反之岩性结构疏松、破碎的岩石就容易发生崩塌(3)岩性结构:当岩层层面或解理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倾角较大,又有临空面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崩塌(4)气候条件:在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风化破碎,产生崩塌。在软硬岩互层地区,差别风化使软弱易风化的岩层形成缓坡或凹坡,硬岩因耐风化,多形成陡壁或悬崖,这里也容易发生崩塌。5、滑坡的地貌特征和裂缝系统。滑坡体、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裂缝滑坡裂缝:环状拉张裂缝、剪切裂缝、鼓胀裂缝、扇形张裂缝名词解释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倒石堆: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都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第四章流水地貌复习要点1、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不明显冲刷带:地貌类型以浅凹地为代表冲刷带:形成一系列与坡向一致的平行侵蚀纹沟淤积带:坡积物围绕坡麓堆积形成形如裙边的堆积地形,称为坡积裙2、泥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特点;(1)泥石流沟谷的上游为高山环抱的环形洼地,此区域以侵蚀作用为主。(2)泥石流沟谷的中游为峡谷地形。(3)泥石流沟谷的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粘性泥石流停积后,形成许多平行于主流方向的砾石垄岗;稀性泥石流的堆积体呈扇状,沉积物粒径自上游而下游逐渐变小,有一定的分选性。3、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类型;(1)河流的下蚀作用(下切侵蚀、垂直侵蚀)(2)河流的溯源侵蚀作用(3)河流的侧蚀作用(旁蚀、侧方侵蚀)4、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概念;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该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5、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和特征(1)顺直微弯型河床:1、河道曲折率小于1.5,河岸顺直或略有弯曲。2、平水期,两岸边滩犬牙交错,水流弯曲,深槽、浅滩交替出现;洪水期,洪水淹没边滩,河水顺直奔流,深槽、浅滩的位置也不断发生变化。3、横断面上边滩与深槽并列,纵向上深槽与浅滩相间分布。(2)弯曲型河床:1、平面上碗蜒曲折(曲折率>1.5)。2、横断面上凹岸深槽与凸岸边滩相对应,弯段与过渡段相间。3、分布于河谷宽广、坡降平缓、河岸较低,并由二元结构组成的谷底,这里曲流摆荡有足够回旋余地。(3)分汊型河床:1、窄段为单一河床,宽段则由一个或几个江心洲间隔成二股或多股汊道。各股汊道经常处于交替的发展和消亡之中。2、主要分布于束窄河段上下方的开阔河段(4)散乱型:1、河身宽浅,水流散乱,槽滩高差不大,沙滩众多,河汊密布,无固定主槽。2、分布在沙多水少、洪水暴涨暴落,河岸及河床的抗冲性很小,而河床纵比降较大的河段。3、泥沙淤积严重,多发育地上河;主槽变化迅速,经常摆动。6、河漫滩的概念: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没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7、河漫滩的形成与类型: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河漫滩是河流侧向侵蚀和河床横向迁移过程中形成的。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小边滩→雏形河漫滩→成形河漫滩。①V形谷:底部几乎全为河流占据。②小边滩:出现在凸岸③雏形河漫滩④成形河漫滩河漫滩的类型:河曲型河漫滩、汊道型河漫滩(心滩式河漫滩)、堰堤式河漫滩、平行鬃岗式河漫滩8、河漫滩的沉积结构:河漫滩的沉积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层为较粗的河床相冲积物,通常由砾石与砂层组成,它是河床侧向移动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上层是较细的河漫滩相冲积物,通常为粉砂、粘土或亚粘土,它是洪水期的泛滥堆积物9、河流阶地的成因:1、构造运动:主要只指地壳的升降运动。当地壳上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抬升,而水流侵蚀作用使河床降低,原先谷底面靠近谷坡的部分则被抬升,形成阶地。由于不同地区地壳运动的幅度和方向有差异,所形成的阶地形态也随之而异。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能影响到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从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质的变化,在河谷中形成阶地。(1)干湿变化:气候变干时,河床堆积填高;气候变湿时,下切作用加强,下切干燥时期堆积的冲积层形成阶地。(2)冰期、间冰期变化所形成的阶地:冰期时,上游加积,下游下切加强形成阶地;间冰期时,上游下切加强形成阶地,下游堆积或形成埋藏阶地3.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侵蚀基准面下降,会发生溯源侵蚀,河口附近出现裂点。在溯源侵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如果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则能在河床纵剖面上出现数个裂点。每一裂点的上游将比裂点下游少一级阶地。10、河流阶地类型;1、侵蚀阶地:此类阶地由基岩组成,也叫基岩阶地。阶地面上没有或残余零星河流冲积物。多分布于构造抬升的山区河谷中或河流的上游2、堆积阶地:由河流冲积物组成。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常见。形成过程:首先是河流侧向侵蚀,展宽谷底,同时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宽阔的河漫滩,然后河流强烈下切侵蚀,形成阶地根据河流下切侵蚀深度与多级堆积阶地之间的接触关系,堆积阶地可分为内迭阶地与上迭阶地二种。内迭阶地:新的阶地套迭在老的阶地之内。上迭阶地:新阶地的冲积物完全迭置在较老的阶地冲积物之上。3、基座阶地:阶地面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的冲积物,下部是基岩或其他类型的沉积物。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深度超过了原来冲积物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4、埋藏阶地:若阶地形成以后,由于地壳下降或侵蚀基准面上升,引起河流大量堆积,使阶地被堆积物所覆盖,埋藏于地下,形成埋藏阶地。11、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泥沙供给、较弱的海流和波浪、浅平的河口海底地形、地壳运动相对稳定12、三角洲的沉积结构探据其地貌部位的不同,自陆向海,一般分为三角洲顶积层、三角洲前积层与底积层。从沉积相的角度,按照河口区水动力、沉积物和生物组合等特征的综合分析,还可将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划分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13、三角洲的分类1、按照三角洲发育因素、沉积相和沙体分布特征,可将三角洲排列成一个统一的成因系列,进行三角洲的地层分类:高度建设性三角洲、高度破坏性三角洲2、根据河口水流、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度,将三角洲分为:河流型、波浪型、潮汐型14、河流袭夺的概念;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15、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在构造抬升的基础上,外动力侵蚀剥蚀作用下,该地的地貌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幼年期、壮年期与老年期等几个地貌发育阶段:最初,地形起伏和缓,排水不畅;幼年早期,沟谷狭窄,高地宽阔平坦;幼年晚期,谷坡为主,仍有沟间平坦高地;壮年期,尽是谷坡与狭窄的分水岭;壮年晚期,地形起伏较缓,谷底宽展;老年期,成为具残山的准平原练习名词解释溯源侵蚀:向源头的后退侵蚀。(河流下蚀作用在源头或河床坡度突然转折处向上发展的结果)基座阶地:由基岩组成。阶地面上没有或残余零星河流冲积物。多分布于构造抬升的山区河谷中或河流的上游。风口: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形成新的分水高地。第五章喀斯特地貌复习要点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2、喀斯特水的动态;(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地表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以上,有利垂直洞穴发育(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丰水期潜水面至枯水期潜水面,丰水期呈水平流动,枯水期呈垂直流,发育垂直和水平溶洞。(3)水平流动带(饱水带):枯水期潜水面以下,直到低谷能补给河流的深度。水流呈水平流动补给河流,十分有利于发育大规模的水平溶洞。(4)深部滞流带(承压带):位于水平流动带以下,水流动慢,水质交替弱,喀斯特作用微弱。3、喀斯特水垂直分带名称及其形成的地貌。垂直渗透带(循环带):悬挂泉、垂直性洞穴季节变动带:垂直和水平地下溶洞水平流动带:上升泉深部滞流带:蜂窝状小洞穴4、地表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石芽、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干谷、盲谷、地下河、峰丛、峰林、孤峰5、洞穴化学堆积地下水进入洞穴,因压
本文标题:地貌学知识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4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