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貌学资料整理`1.地貌(landform):又称地形,系固体地球表面(通常简称地表)起伏状态的总称。2.地貌学定义: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等规律的科学。3.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即在某种力(内营力或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4.(了解)地貌研究的意义:科学意义:在于“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气-地、水-地、生-地之间的界面。实践意义:在于“地貌”乃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5.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碎屑物,甚至产生新的矿物,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6.风化壳:风化带的深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以致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到晚期阶段的产物。它的组成物质除粘土矿物以外,还有大量的游离的Fe2O3,Al2O3以及与SiO2所组成的凝胶。风化壳中由于富含Fe2O3,所以在整个剖面上呈红色或砖红色。我国南北方风化壳颜色不同的原因:气候,地形,地质。7.风化壳类型及其对应的发育阶段:1.岩屑型风化壳:代表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的发育阶段,形成碎屑残积物;2.碳酸盐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初期阶段,形成富钙的残积层;3.硅铝型或高岭土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中期阶段,形成高岭土等粘土矿物的残积层;4.铁铝型或砖红壤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晚期阶段,形成红土残积层。8.滑坡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滑坡体、滑动面和滑坡壁。9.滑坡的基本条件:(1)岩性与构造条件岩性条件:易滑岩性包括软弱岩层或者松散堆积物;构造条件:各种构造面。往往构成滑坡的滑动面或滑动带。(2)地貌条件主要表现在坡度和临空面上,松散堆积层的滑动坡度一般在20°以上,基岩滑动坡度在30°-40°。(3)水文:地下水、地表水、暴雨。(4)地震:破坏土体内部结构。(5)人为因素:开挖渠道、采掘矿石、修路、坡顶堆积废渣土、生活废水排放。10.治理滑坡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减”(就是用爆破、开挖等手段削减坡上部的重量(俗称“砍头”))、“固”(就是利用锚固、灌浆等手段锁定下滑山体(俗称“捆腰”)、“挡”(就是对滑坡体下部或前沿填方反压或拦挡,加大坡脚的阻滑力(俗称“压脚”))、“排”(防止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等)。11.滑坡地貌形态特征:(1)滑坡阶地(台阶)(醉汉树,马刀树)(2)滑坡陡壁(3)鼓丘、滑坡洼地与滑坡湖(4)滑坡裂隙12.蠕动的形成条件:冻融交替作用,干湿冷热的变化13.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14.坡积物:由坡面流水和重力作用所形成的山麓沿坡堆积物,称坡积物。15.冲积物:由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16.冰碛物: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冰川消融以后,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堆积下来,叫冰碛物。17.冰水堆积物:由于雨雪等的作用,高地基岩的风化产物借助于本身的重力沿斜坡滚动而堆积于山坡上的沉积物。照颗粒大小堆积成层,形成冰水堆积物。18.横向环流:河道水流的运动除有向下游运动外,还有与主流线方向垂直的运动,即水质点的运动轨迹在一个过水断面表层表现为下降水流,底层表现为上升水流。横向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弯道水流的惯性离心力、地球自转偏向力和枯洪水位变化。运动特征:弯道中,横向环流并不是在一个过水断面上运动,受上游来水的冲力和河流总比降的影响,其水质点也要向下游运动,形成螺旋流,其表流还是压向凹岸,底流指向凸岸。顺直时,a.枯水期:底部辐散型环流,侵蚀加深河床,在河岸两侧形成堆积;b.洪水期:底部辐合型环流,侵蚀河床两侧,在河中心堆积,形成江心洲。19.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对河道曲流、河床、河岸的发展、河漫滩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20.河水侵蚀作用的形式:下蚀、侧蚀、溯源侵蚀21.侵蚀基准面:每条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不能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其下蚀的最大深度往往受到某一基面(水平面)的控制,当河流下切到接近该水平面时即失去下切侵蚀能力,下蚀作用停止,此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指河床纵剖面上坡度变陡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增强,下切作用从此点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这种作用称溯源侵蚀。均衡剖面:河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了平衡状态,这时河床纵剖面将呈现一条凹形圆滑的曲线,称为河流平衡剖面(均衡剖面)。影响侵蚀基准面升降变化的原因:海平面的升降;新构造运动。对河床发育产生的影响22.对其进一步理解:①每一条河流都有其总的侵蚀基准面(终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②要考虑到地方侵蚀基准面的影响(局部侵蚀基准面或暂时侵蚀基准面:坚硬岩坎、湖泊洼地或支流汇口处)。③侵蚀基准面不是固定不变的。23.a.冰期时源于冰川作用区的河流携带大量冰川侵蚀的碎屑物质在上游段发生加积,而下游段则由于海面下降引起下游河段下切,形成河流阶地;b.间冰期,气候转暖植物增生,河源区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上游段河流下切冰期加积的河床,形成阶地,下游段则因海面上升,填塞冰期时河床,形成埋藏阶地。19.河漫滩是指分布于河床外侧,洪水期被河水淹没,平水期出露水面的河底滩地。河漫滩的形成一般经历三个阶段:1.滨河床浅滩阶段2.雏形河漫滩阶段3.成形河漫滩阶段。河漫滩的成因:河漫滩的形成与河曲的发育、发展密切相关。河床的侧方移动以及洪枯水位变化是形成河漫滩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单向环流是河漫滩形成的主要动力。河漫滩的二元结构特征是怎样形成的:(正解)河漫滩的物质组成具有河床相与河漫滩相沉积物二元结构特征;河漫滩上覆的细粒沉积物(河漫滩相)与下伏的粗粒沉积物(河床相)是两个互相联系的单元,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是在河谷发展过程中,河床沿河谷谷底侧向移动与洪水泛滥加积造成的。河床相沉积物是河漫滩发育过程中由横向环流堆积而成,细小的颗粒不发生堆积而随水流向下游搬运,因而颗粒较粗;河漫滩相沉积物是洪水漫过河槽在滩面上堆积而成,因其流速小,挟沙力弱,堆积的一般是细颗粒物质。20.原先河谷的谷底(河床或河漫滩),因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称河流阶地(alluvialterraces)。河流阶地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首先要发育较宽广的谷底(物质基础)②其次要有显著的河流下切侵蚀(动力条件)河流阶地的成因类型:地壳运动,抬升;气候干湿变化;侵蚀基准面下降。(特点在河流地貌3p19)21.准平原:在山峦起伏的广大地区,经长期侵蚀剥蚀作用把地面夷平为起伏平缓的平原。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侵蚀循环学说(河3P101)是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于1884~1899年间提出的一种地形发育理论。认为地块开始上升与被逐渐剥蚀夷平,并降低到起伏不大的地面或接近基面的准平原之间,存在着连续的剥蚀过程和地表形态。21.凡是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蚀与淀积)、机械过程为辅(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karstprocess),由这种作用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奇特地貌形态称喀斯特地貌。22.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态,称溶沟;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石林是一种高大的石芽类型,是热带环境下强烈的地面上下双重剥蚀作用的产物,(在低海拔的古热带气候条件下,以土下溶蚀作用为主,形成吐下石林,后经地壳抬升,石林被剥落,岩石表面经溶蚀和侵蚀,使石林发育了剑状喀斯特。)漏斗是岩溶地区的一种中、小型封闭洼地,呈碟形或负锥型,口大底小,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岩溶盆地(坡立谷)是指岩溶地区具有内部水系的、底部宽广平坦的大型封闭盆地或谷地。盲谷是喀斯特地区死胡同似的、没有出口的地表河,通常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转为地下河,它多见于封闭洼地或坡立谷中。富含Ca2+和HCO3-的地下水(岩溶水)在地表出露,由于CO2分压降低或温度升高而发生的CO2逸出和CaCO3沉淀,统称石灰华(简称灰化或钙华)。23.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受自身重力作用和冰层压力作用缓慢运动的由多年积雪形成的地面冰体,称为冰川。冰川的分类:A.按冰川发育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①海洋性冰川②大陆性冰川B.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①山岳冰川②大陆冰川。24.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线称雪线(或粒雪线)。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温度、降水、地形,(1)温度:多年积雪的形成首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是否长期保持在0℃以下,气温随高度和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温度越高,雪线越高,温度越低,雪线越低。(2)降水:一般固态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固态降水越少,雪线越高。(3)地形:地形地貌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全球雪线分布:双峰型曲线。25.冰蚀地貌的类型: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刃脊和角峰;雪线以下形成冰川谷,在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发育羊背石。成因:冰川的磨蚀与拔蚀作用。冰碛物堆积的各种地形总称冰碛地貌。主要的冰碛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成因: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落到冰川谷底,和底碛一起统称基碛。这些冰碛物受冰川谷底地形起伏的影响或受冰面和冰内冰碛物分布的影响,堆积后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或基碛丘陵。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貌,称冰水堆积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类型:(1)冰水扇和外冲平原(2)冰水湖(3)冰砾阜阶地(4)冰砾阜(5)锅穴(6)蛇形丘26.被搬运到很远或很高地方的巨大冰碛砾石,又称漂砾。终碛堤成因和演化与冰川的进退有关:当冰川处于平衡状态时,冰舌处的大量底碛和内碛沿冰体挤压剪切面被推举到表面形成表碛,另一部分内碛由于表面消融而出露为表碛。这些表碛如滚落到冰川末端边缘堆积下来,待冰川退缩后,就形成弧形的终碛堤。这种成因的终碛堤称冰退终碛堤。如果冰川的积累大于消融,冰川前进,除一部分冰碛沿冰体剪切面被推举到冰川表面再滚落到冰川末端边缘外,同时冰川以外的谷地中的砂砾或过去的冰碛层也被推挤向前移动,形成终碛堤,称推挤终碛堤。27.冰水湖的水体和沉积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冰融水增多,携带大量物质进入湖泊,较粗的砂和粉砂粒级的颗粒很快沉积下来,主要为石英和长石,颜色较浅;秋冬季节,融水减少,一些长期悬浮湖水中的细粒粘土才开始沉积,颜色较深。这样,一年中不同季节在湖泊内就沉积了颜色深浅不同的粗细相间的两层沉积物,叫季候泥,或称纹泥。纹泥测年:利用冰水沉积物冰湖湖底沉积确定冰川发展年限的一种方法。27.由于冻融作用多发生在冰川边缘地区,所以冻土地貌也称冰缘地貌。28.雅丹是风蚀垄沟的概称。浅湖萎缩或河流干涸之后,出露的湖滩地面干裂龟裂,风顺裂隙不断吹蚀,裂隙逐渐扩大形成槽沟,有时其上口比底宽还窄,槽沟之间为鳍形垄脊或垄岗。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由基岩组成的地面,经长期风蚀后,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来的小块原始地面称为风蚀残丘。29.黄土:由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大气粉尘沉积物。特征:1.颜色:灰黄或棕黄2.成分:相对均一性;3.颗粒的分异性:以粉砂为主,粒径主要在0.005-0.05mm之间;4.沉积的松散性:多孔隙。30.黄土的成因:风成说。主要证据:首先,可以看到,从亚洲大陆内陆向外围区域,戈壁、沙漠和黄土有规则地依次成带状分布;其次,黄土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均一性);第三,黄土粒度距离荒漠愈
本文标题:地貌学资料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4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