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1、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4、地貌学(geomorphology)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5、顺构造和逆构造地貌:正向构造(如背斜、穹隆、地垒)与高地(山地、台地)相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地堑等)与低地(谷地、盆地、湖泊等)相一致,则称为顺构造地貌;反之,各种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貌。6、地貌形成的动力(1)内(营)力作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2)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7、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道路、港口工程中选线和确定建港位置,以及城市、工业与大型建筑位置的评价和选择等。(3)在矿产资源寻找和勘察方面:风化矿床中的镍、铂、铝土矿等多产于剥蚀夷平的准平原上,沉积砂矿如砂金、铂、砂锡矿、钨、金刚石以及其它重砂矿床等,常见于古、今河床和滨岸特定部位。此外,地貌学在环境、灾害研究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地磁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第二章矿物1、矿物——指岩石圈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天然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2、晶质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呈有规律的排列,可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有显晶质和隐晶质。非晶质体:内部质点没有规律,不成几何外形,分为玻璃质体和胶质体。3、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同质多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4、矿物的硬度:是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实验室最常用简单的方法?指甲、铜钥匙、小刀代表的硬度。5、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裂开的光滑平面叫做解理面。分为五段:a极完全解理、b完全解理、c中等解理、d不完全解理、e极不完全解理断口: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破裂,同时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常见的有:a贝壳状、b锯齿状、c参差不齐、d土状。注意:一般解理发育的矿物无断口,断口发育的矿物无解理。第三章岩石1、侵入岩(侵入体)可分为:深成侵入岩(深成岩):3公里深处形成浅成侵入岩(浅成岩):3公里深处形成深成侵入作用————————深成岩2、岩浆转变为岩浆岩的方式浅成侵入作用————————浅成岩喷出作用——————————火山岩超基性岩:橄榄石为主,部分辉石,极少量角闪石,无石英。基性岩:辉石基性斜长石为主,少量角闪石和橄榄石,无石英。3、各大类岩石中的常见矿物中性岩:角闪石和中性斜长石为主,部分辉石、基性和酸性斜长石、黑云母,少量石英。酸性岩类:正长石、酸性斜长石和石英为主,少量角闪石、云母和白云母。碱性岩类:SiO2含量近似于中性岩,但FeO、MgO含量大大减少,而Na2O、K2O含量大大增加。4、硅铝矿物和硅镁矿物硅铝矿物:SiO2和Al2O3的含量较高而不含铁镁,如长石、石英等,颜色较浅,常呈灰白色、肉红色,所以又称为浅色矿物。铁镁矿物:这类矿物中FeO和MgO的含量较高,SiO2的含量较低,如橄榄石、辉石等,颜色较深,常呈黑色、黑绿色,所以又称深色矿物5、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的组成部分(包括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包括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自形程度及空间结合方式。结晶程度:分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结构6、矿物的自形程度:分自形晶、半形晶和它形晶,自形晶往往先结晶,半自形晶次之,它形晶较晚.7、岩浆岩的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主要受岩浆冷凝时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影响。(1)块状构造(2)斑杂构造(3)条带构造(4)流纹构造(5)流面和流线构造(6)气孔和杏仁构造8、岩浆岩的产状岩浆岩的产状:岩浆岩体在地壳中或在地表上表现出来的形状。包括岩体的形态、大小、埋藏深度、与围岩的关系。岩石类型颜色相对密度超基性岩深浅大小基性岩中型岩酸性岩物质来源:地壳表层的先成岩石;形成环境: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9、沉积岩动力来源:由太阳能转化而成的水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形成过程:经历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四阶段。10、搬运阶段(1).碎屑物质的搬运:(2).化学物质的搬运11、沉积阶段(1)机械沉积分异作用(2)化学沉积分异作用12、胶结类型:接触式胶结、孔隙式胶结、基底式胶结13、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区别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发生位置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地表环境条件高温高压较高温较高压常温常压动力来源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用外动力地质作相变特征液态——固态固态——固态空间变化原地岩石异地岩石14、变晶结构:原岩在固态条件下经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新的结晶质结构.第四章地质发展史地层和岩层的概念有不同?地质年代表地层单位:宇界系统时代单位:宙代纪世之间的关系。与构造阶段和生物进化的关系。1、不整合接触由于构造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不整合接触。两套岩层中间的不连续面,称不整合面。按照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之间的产状及其所反映的构造运动过程,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第五章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岩层的产状常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称走向2、产状要素倾向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方向,称为倾向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最大锐角夹角3、水平构造: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4、倾斜构造: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原有的水平状态,使岩层面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于是便形成了倾斜岩层。5、直立岩层: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直交或近于直交的岩层,即直立起来的岩层。在强烈构造运动挤压下,常可形成直立岩层。6、倒转岩层:指岩层翻转、老岩层在上而新岩层在下的岩层,这种岩层主要是在强烈挤压下岩层褶皱倒转过来形成的。7、褶皱构造: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褶皱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褶皱主要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它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拗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背斜指岩层向上拱弯,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老,外侧岩层8、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时代新的褶皱向斜指岩层向下凹曲,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新,外侧岩层时代老的褶皱。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核: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9、褶皱的要素轴面:指大致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轴线:轴面与地面的交线枢纽: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断裂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两类10、节理:指岩层或岩体破裂后形成的一种裂缝。其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位移。注意!与解理有什么不同?节理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张节理;剪节理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特征:长、大、平直光滑,延伸稳定,常常呈“X”型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特征:短、小、粗糙不平,延伸不远,豆荚状、树枝状、11、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两侧岩块沿破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断层面的产状,和岩层、节理一样,用走向、倾向、倾角来表示。断层的基本类型:1.正断层2.逆断层3.平移断层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叫正断层。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叫逆断层。逆断层是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形成。平推断层:指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的断层,又叫平移断层。水平剪切力作用形成。第六章风化作用1、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气体(氧、二氧化碳等)以及生物等的作用,其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通常将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2、化学风化之(1)溶解作用:易溶矿物多为非硅酸盐矿物,如岩盐、石膏、方解石等;难溶矿物多为硅酸盐矿物,如云母、长石等。(2)水化作用:水分子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相结合,改变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含水矿物。(3)水解作用:由于水中有一部分水分子离解成H+和HO—离子,从而使水具有酸性反应或碱性反应,使一些矿物溶于水后,其离子能和水中的H+和HO—离子结合而形成新的矿物。(4)碳酸盐化作用:当水中溶有CO2时,与岩石中的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碳酸盐,这种过程称为碳酸盐化作用。(5)氧化作用:在空气和水中或地下一定深度都有大量的游离氧,岩石经氧化作用后,化学成分改变了,硬度和比重都变小了,可进一步促进岩石的风化作用。3、露出地表的三大岩石抵抗风化能力的大小: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单矿物岩石——抗物理风化能力强,复矿物岩石——抗物理风化弱,有利于物理风化橄榄石辉石基性斜长石抗角闪石中性斜长石风化黑云母酸性斜长石能力增钾长石强白云母石英4、干冷地区:物理风化为主,产物以岩石碎屑为主。湿热地区:化学风化为主,生物风化亦强,矿物分解彻底,产物以大量黏土为主。5、山区地形山顶——物理风化强烈。山脚下——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为主6、风化壳的概念——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7、残积土的概念与风化壳有什么不同。8、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顺序(1)最易迁移的元素cl、Br、I、S(2)易被迁移的元素Ca、Mg、Na、F、K、Zn(3)迁移元素Cu、Ni、Mn(4)微弱迁移元素Fe、Al(5)几乎不移动的元素SiO2(石英)9、风化阶段及特点(1)机械为主的碎屑阶段特点:化学风化作用微弱,元素很少迁移,只有最易淋失的氯和硫发生移动,碎屑成分基本与母岩相同。(2)钙淀积或饱和硅铝的阶段特点:表层具有极细的土被,越近下部,残留碎屑越粗大。(3)酸性硅铝阶段特点:氯化物、硫酸盐被大部分淋溶迁移,碳酸盐也被大量淋滤流失。(4)铝的阶段特点: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得比较彻底。第七章重力地貌崩塌与滑坡的主要区别?1、崩塌:斜坡上的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迅速垮落的现象。引起崩塌的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及人工开挖坡脚等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①气候条件②地形条件③岩石条件④构造条件2、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或其它碎屑堆积,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滑坡的影响因素:(1)斜坡的地貌特征(2)岩土类型及性质(3)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4)地下水(5)地表水3、促使滑坡滑动的原因:(1)地震(2)斜坡形态的改变(3)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变化人为地震,不合理改变地形。发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常发生在节理面、断层面、黄土、含泥质较多的松散堆积、夹有软弱泥质岩系的沉积互层煤线夹层,以及富含绿泥石、叶蜡石、云母的片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片理发育的分布地带。4、滑坡的发展阶段:蠕动变形阶段、强烈滑
本文标题:地质地貌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4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