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解题策略篇第二篇专题三地理高考四项能力解读题型策略能力一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试卷中的信息包括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形式多样,在解题时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存在差异,因此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文字材料是地理试题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解答题的重要信息。平时解答试题很多同学有“轻文字、重图表”的习惯,这是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克服的。具体在读图过程中要坚持“材料读三遍,信息自然见”的思想,即阅读材料要细致、认真,要在材料找到其可能包含的所有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与图示及设问相结合,为解答试题提供良好条件。一般而言,高考题中所给的任何一个文字都是有用的,切不可轻易放过,对于量较大的文字材料,也应该认真阅读,找出这段信息到底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其中哪些信息是解题必不可少的,甚至本身就是试题答案的,因此对所给材料进行归纳、提炼是十分关键的。基本步骤:审题干——解题意——读材料——提信息——调原理——找关键。2.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从题干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命题的考查意图。设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指向性”,即问的问题是什么,为解答问题提供具有限制性的词语,如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限制性要求,这是设问信息最重要的表现,切不可掉以轻心。3.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地理图形信息是指等值线图、柱状图、区域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地理试题已经逐渐形成了“无图不地理”的命题风格。这为考查获取和解读图像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地理图表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因此判读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应该从地图上获取哪些方面的信息。如经纬度、大陆轮廓、国界线和省界线、等值线、特殊地名、特殊地理景观等。然后再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与设问无关的图形要素就可以不管,排除干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基本步骤:审题干——知图名——看图例——观图形——析本质——调原理。4.从前题的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是属于组合式的试题。围绕一个共同的背景材料设问。试题在设问时各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前一题的答案是解答后一题的信息。如果前一题解答错误就会为下一题的解答提供一个错误的信息,产生连锁反应。为此,在答题过程中一是要做到前题设问结论的正确,在明确下题设问的基础上,构建两者的内在联系;二是要结合上一要求,能充分调用与此相关的地理知识为解答问题提供条件。(2013·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茶树适宜生长在温度为10~35℃,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图中所示甲、乙两地区,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是__________。你是依据图中哪些信息判断的?请列举两条并说明。【获取和解读信息】文字信息:茶树适宜生长的环境——温度范围、年降水量、空气湿度、地形坡度、排水条件。图中信息:【答案】乙地乙地位于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据等高线特征判断,乙地地形为低山、丘陵。(2014·湖南长沙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某区域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甲、乙两地在图示季节气温和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描述南回归线以南区域地形的主要特征。(3)图中R区域的两片沼泽地在不同季节会呈现离合变化的现象,请予以说明。解析:(1)两地降水多少受风向和洋流影响,该季节盛行东南风,甲地处在由海洋吹向陆地的迎风坡,且沿岸有暖流经过,所以降水多,而乙地受从陆地吹向海洋风的影响,且沿岸有寒流经过,所以降水少。两地位于同纬度地区,影响两地气温的因素主要是洋流和地势,甲地受暖流影响,且地势低,所以气温高,而乙地受寒流影响,且地势高,所以气温低。(2)从图中等高线数值和分布分析,海拔高,四周地势陡,可判断该地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面地势起伏和缓;海岸线较平直,岸边等高线分布密集,表明沿岸平原狭窄。(3)从图中等高线分析,两片沼泽地之间地势较高,且该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两季,湿季时,降水多,地表积水多,使沼泽水位上涨而聚合;干季时,降水少,地表积水少,且蒸发量大,导致沼泽水位下降而分离。答案:(1)甲地降水量大于乙地;甲地气温高于乙地。甲沿岸有暖流经过;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地处迎风坡);且海拔比乙地低。(或乙地沿岸有寒流经过;为岸风;且海拔比甲地高)(2)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和缓;海岸线较平直或沿海分布狭窄平原。(任答一点)(3)两片沼泽之间地势较高;沼泽的补给水源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湿季时,水源补给量大,使沼泽水位上涨而聚合;干季时,水源补给量小且蒸发量大,导致沼泽水位下降而分离。(言之有理即可)能力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该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已有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1.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这一层次要求的核心要素有:准确识别、选择知识;准确地调动、运用知识;准确地认识、说明问题。“认识”和“说明”其实就是试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它决定了应用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角度、广度和深度。而对试题的认识和说明其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比如在设问中的要求就有“是什么”“为什么”“将怎样”等的差异。“是什么”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为什么”“将怎样”的问法,更多地强调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知识上。这就要求考生在认识和说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这些差异,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2.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复习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特别注意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实际应用领域。在具体分析地理现象时,要注意地理原理的正确选择和合理解释及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的有机衔接,避免出现机械的生硬搭配。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要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考生要理解、熟记规律原理的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熟记某一内容的要素,注重思维的建模,尝试根据实例进行综合(多维)分析,注重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和方法。3.以热点问题为中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把与热点问题有本质联系的主干知识迁移、重组、整合到一起,形成能够多角度分析热点问题、具有综合思维价值的知识新体系。既点明主干知识的核心内容,又注重揭示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更强调以热点为中心形成多角度、多系列、抱成团的知识新体系。这有利于考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主干知识,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把分散知识转化为组合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在遇到新情景时能自然顺畅地用得上活知识,从而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4.以常考知识为依托构建考点模板在长期复习和大量的考试中会发现有很多原理与重要问题经常出现,对这种高频知识或问题要善于归纳和整理。这不同于前者简单的储存,而是更重视对这种知识和问题进行有效的开发、分解或聚合,形成多用常用的答题“模板”,便于检索,随时调用,使其在新问题上也可以共享,是待命的“常规武器”,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如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落差,流速,水能资源。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信息提取调动和运用知识】【答案】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2014·甘肃省张掖市高三第五次诊断)古代阿拉伯人把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所在地区统称为马格里布地区。甲图为马格里布地区示意图,乙图为该地区瓦德市的气候资料统计图,下表为甲图中①②两城市各月平均日照时数表(单位:小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月份123456789101112①5.86.57.58.59.49.610.29.98.77.66.35.8②8.18.79.610.510.711.210.29.58.98.88.18.0(1)简述甲图中断层南、北两侧的主要地形类型,并分析该断层的成因。(2)比较甲图中①②两城市冬季日照时数的差异,并分析原因。(3)瓦德地区种植了大量的椰枣树,请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分析椰枣树的生长习性。解析:断层南、北两侧的主要地形类型应从等高线的分布进行判断;断层的成因应从板块构造角度进行分析。此处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线,岩层受挤压,发生断裂,并产生位移。由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两城市冬季①城市比②城市日照时数少;从纬度位置考虑,①城市比②城市纬度高,冬季昼长更短;从气候角度考虑,①城市靠近地中海,地中海气候特征更加明显,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强,阴雨天气较多;从坡向考虑,①城市处于迎风坡,多阴雨;从地形考虑,①城市比②城市海拔低,日出较晚。瓦德附近多沙漠、盐湖说明其耐干旱、耐盐碱、耐湿润的特征;同时当地总体年均温较高,说明其耐炎热。答案:(1)断层南侧以高原为主;北侧以山地为主。位于板块交界块,岩层受挤压,发生断裂,并产生位移。(2)冬季①城市比②城市日照时数少。原因:①城市比②城市纬度高,冬季昼长更短;①城市较②城市更靠近沿海,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强,阴雨天气较多;①城市处于迎风坡,多阴雨;①城市比②城市海拔低,日出较晚。(3)当地总体年均温较高,说明其耐炎热;当地年降水量小(周边多沙漠分布),说明其耐干旱;当地有大量盐沼分布,说明其耐盐碱,同时又喜湿润。能力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所谓描述事物,一般是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等特征,阐释事物则是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考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1.把握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掌握地理规律和原理这是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前提,而理解、掌握地理规律和原理是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关键。地理现象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必须准确把握事物的规律和原理,才能正确表达事物现象,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特征,应采用以下学习策略(1)从过程中归纳地理规律和原理。如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从二分二至日的昼夜变化过程中归纳出:①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②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③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无太阳直射的半球与此现象相反等规律。(2)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把握概念,才能正确描述和阐述事物。如冷锋的内涵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而形成的锋,外延包括太阳辐射、下垫面、气压状况、风向、降水特点等,这样就可以准确描述和阐述锋面气旋图的天气特征及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2.全面思考,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提高概括能力阐释事物的能力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显示着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阐释事物的能力,可以通过考生对问题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提高概括能力,首先掌握好课本知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的能力;其次综合复习时要寻找资料和素材,锻炼思考、分析、解答问题的思路,逐步形成综合能力。如综合分析某一个区域时,一般包括10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交通、农业、工业、城市。3.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
本文标题:地里四项能力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5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