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试卷体裁作者、篇目题材涉及考点2017·卷Ⅰ(宋)诗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即事抒怀诗语言(炼句)、思想感情2017·卷Ⅱ(宋)诗苏轼《送子由使契丹》送别抒怀诗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2017·卷Ⅲ(唐)诗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赠答抒怀诗表达技巧、思想感情2016·卷Ⅰ(唐)诗李白《金陵望汉江》即景抒情诗形象、思想感情2016·卷Ⅱ(唐)诗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写人抒怀诗形象、表达技巧2016·卷Ⅲ(宋)诗曹翰《内宴奉诏作》抒情言志诗语言(炼字)、思想感情2015·卷Ⅰ(唐)诗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边塞诗(羁旅思乡诗)表达技巧、思想感情2015·卷Ⅱ(唐)诗韩偓《残春旅舍》羁旅思乡诗语言(炼句)、思想感情1.从试题形式上看,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有何特点?(1)为真正落实“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考纲要求,古代诗歌阅读2017年命题形式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5选2选择题+一道主观题”的命题形式,降低了阅读答题难度。(2)原来的命题形式仍值得重视。2016年全国三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第一题均设置了两个小问题;而全国卷Ⅲ还涉及了比较阅读,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命题方式。2.从试题考点上看,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有何特点?(1)“5选2”客观题的考查面较为广泛,往往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2)古代诗歌主观题题目设置直问直答,不拐弯抹角,考查点明确。第一节整体阅读学会快速读文——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对应学生用书第96页)Ⅰ古代诗歌阅读“三步赏析法”第一步:看标题,定题材,知大概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读出以下内容:1.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2.写作缘由或目的;3.作品的感情基调;4.诗歌的主要内容;5.诗歌的题材;6.暗示的表现手法。第二步:看作者、注释,挖掘暗示信息(一)看作者,了解思想情感、写作风格。(二)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注释的内容有:1.提供写作的背景,暗示主旨情感;2.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3.注解典故;4.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第三步:看正文,把握诗歌鉴赏要素1.理清诗歌结构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主)(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分为首、颔、颈、尾四联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古代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起”用于扣题;“承”对诗意申述;“转”用于拓展诗境;“合”收束主题,卒章显志。2.抓住关键词句,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1)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2)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果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情感往往既快又准。这类“字”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3.把握诗歌形象,分析诗歌表达技巧通过读诗,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三步快速读文示范](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尝试答题]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BD[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由此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A、C、E正确。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Ⅱ熟知常考7大题材,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1.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对接教材篇目:《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内容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标志(1)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情感(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3)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①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①李之仪(约1035-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吗”。(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D.“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E.“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BC[B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词人种种思绪,把无限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收到的是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C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理解有误,这两句生动描写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2.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对接教材篇目:《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内容(1)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2)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标志(1)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2)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情感(1)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3)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4)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2)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3)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导学号:35900062】应天长韦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D.“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E.“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
本文标题:诗歌鉴赏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6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