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入学考试(语文)
-1-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格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迅渐被雅化。文化的根本性功能足以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现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礼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6.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2-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B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7.对画线句子中“自觉”和“自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自在”是说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B.雅文化是俗的“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C.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它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D.雅文化因为它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不再包括物质形态和风俗。8.下列对“(礼)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大的改变的观念意识。B.礼最充分、最直接地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观念、意识和哲学。C.礼是上层社会为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强制执行的一种行为标准。D.礼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向四方扩散。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3-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独端坐以.指画沙王好战,请以.战喻B.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禁女妇之.为僧道者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D.五年,依所.请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熹“善于处理政务”的一组是()(3分)①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②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④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⑤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⑥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3分)(2)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4分)(3)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3分)(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5分)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①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②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④__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4-⑤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完成10——16题。(24分)香山看叶站在幽静的山谷里,握着你的手仰头望树,不见红叶。阳光应当在山外什么地方朗朗照着。那里游人肯定如织,红叶也应当灿烂如花。正是好秋天气,阳光和游人,谁肯辜负红叶之美?然而还是这里好,我喜欢这无人的山谷。真要看叶,哪能在热闹的去处?树儿本是世界上最淡泊平和的物种,而我们是人类中甘愿孤独的一群。惟有在静默中的彼此凝望,你我才能互相明察各自的蜕变。秋风吹起,很凉很凉,是第几阵秋风?想不分明。只是身上的感觉超常敏锐起来。自知我在看叶,叶亦在看我,举手投足之间,都仿佛在叶无言的包围中。其实,我是知道树的心思都在叶里了。那是树的眼睛。树木用它们望着四季轮回,望着世间万象,望着风雨晨露日升日落,望着一群又一群灰喜鹊在夕阳下归巢。当然此时此刻,也好奇地望着一个女人躲开人群,静静地伫立在它们面前。以树的年轮和沧桑,它们也一定能感知人心的柔软和脆弱。很古的时候,秋风乍起时,它们可曾有幸听过人在树下奏琴?最古的曲子当然是《甲》了。高山有乔木,流水无知音时,伯牙一砸琴,会有无数红叶飘落成泥吗?那琴,那被古人用木雕成的琴,年轻时便是一棵当然的树啊。当人的十指弹拨如雨,琴音流淌似水时,那是树的另一种生命形式呢!人和树,怎么就能如此相通呢?今天再无人焚香净身,林中奏琴了。只有如潮的人群,在山外涌来涌去的观赏红叶。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山谷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每一片叶如今又成了它的手掌,成千上百的树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然而它们不是观音,是树,所以我才能听见它们善意的调侃和嘲笑:人类是如何经受不住疼痛啊,这么年轻就失去了感动和生命的能力,只会跻身于热闹以求麻木和消解生命的疼痛,是多么愚不可及的一群!心惊于树的嘲弄,却不得不承认骂得好!其实,叶红叶绿,关卿何事?明眸皓齿的我们,心已粗糙苍老;而历经沧桑的香山之枫,该是经历了多少次生命的大恸,却依然维护住青翠年轻热烈的心。岁岁之秋,红叶染山,那份生命的高贵,无法与人言说。回回看见外貌已惨不忍睹的老树,在春天里依然我行我素地绽放出青翠绿芽,内心便感动不已。惟有树了,惟有扎根于深土的大树,才能有这般的英雄气。而在深秋的风中缓慢旋落的红叶呢?我想起京戏舞台上那出美艳惨烈的《乙》。身着红裳的虞姬决断地横抹一剑,便在生命的舞台上轻盈深情地旋转着,旋转着,恰似一片红叶,在命运的风中缓缓着地。但求以一己的美丽消亡,换取爱者的生之路。那一片红裳,濡湿了古今多少英雄泪!真正是天地为之动容的永恒一幕。接下来便是乌江自刎。至此,树们又该嗟叹人类的脆弱了。“无颜见江东父老”,难道如此便有颜见虞姬之魂?李易安自可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项羽的赴死击掌赞叹,但虞姬呢,那一片红裳,算不算白白飘落在地?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山谷中,枫叶还绿着。走出山谷,不见枫,却见高坡上红艳艳的一棵树。鲜红的叶,像一条条红鱼在风中游动;鲜红的果,大如握拳,如晚秋的艳阳天里一颗一颗倒挂的金钟。蓝天下,风吹钟响,山谷口,我惊异地站立。那是什么树?!-5-柿树。北方的柿树。你说。你还说,看见树的根部了吗?一圈黑乌乌的伤痕。那是与野酸枣树嫁接时留下的伤痕。野柿树的果其实又小又硬如枣核般,北方所有的柿树,都必须经过这样的嫁接才能结出你所见到的艳如金钟般的果。我默然。心想也只有树了,只有树才能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命被腰斩的大恸,柿树可还记得分明?它以晚秋中超凡脱俗的美艳,试图向我证明什么?我望树,树亦望我。蓝天若水,红叶如鱼。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10.根据文意,文中“甲”、“乙”两处空格内应填的内容是:(2分)1)甲《》;2)乙《》11.作者“香山看叶”,感悟到的是:面对生命的疼痛,人表现出的是的,而树则是的(4分)12.文中说“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根据文意,你认为“伯牙”与“项羽”读懂了“枫叶之美”吗?请简要回答。(4分)。13.文中把虞姬比喻为“红叶”,两者之间应该有以下三点是相似的:(3分)1)2)3)14.文末最后一句“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理解,其表达作用是什么?(4分)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全文以拟人手法写树,“树”如同一个长者,引领“我”感悟了生命的真谛。B.设问和反问相间运用,设问在文中总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C.长句和短句错落有致,短句在文中表达了深沉和悲愤的情感。D.文中写高坡上挂着鲜红的果的柿树,意在揭示人为什么不如树的根本原因。16.你读柿树(倒数第三段中关于描绘柿树的句子)感悟到怎样的哲理?(4分)。第Ⅱ卷表达题(共85分)1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创.伤(chuāng)揶.揄(yē)女工.(gōng)赍.志而殁(jī)B.槟.榔(bīng)跻.身(jī)草屦.(jù)椎.心泣血(zhuī)C.渐.染(jiān)请帖.(tiè)转圜.(huán)咎由自取(jiù
本文标题:安徽省屯溪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入学考试(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6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