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3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髙三联考语文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1卷第1页至第6页,II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2.答选择题(第I卷1〜6题,第II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第1卷7〜14题,第II卷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華學卞本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寧串寧寧E苹节亨W荸率禾窣,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原生文明的创新性(节选)中国原生文明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复、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每个时代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上都有创新,秦代达到原生文明的最高峰——民族统一、文字统一、疆域统一,由此创造性地统一了中国文明.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直到今天。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夏商周从邦联制发展到联邦制的实践,'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代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先投入治国实践,是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500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是人类古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秦帝国时代最大的创造是统一了中国文明。夏商周三代,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统一。春秋伊始,对这种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曰渐高涨。自此,那时的中国进入了重新探索新的国家形式的历史阶段。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对松散分治的诸侯制的危害已经有了普遍的深刻的认识,天下向一”的思潮开始形成。当时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经就“天下向一”有过分析论述。战国的历史实践也趋向于统一的发展,天下由春秋时代的数百个诸侯国,渐渐兼并融合为三十余个诸侯国,又渐渐兼并融合为七大诸侯国。因此,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不由秦统一,也会由别的诸侯国统一。而秦之所以能承担统一重任,最根本的原因,是经由深彻改革而创建了法治文明,从而使秦成为当时整体文明最为发达的诸侯国,统一国家是如此,统一文明也是基于历史潮流而发生。否则,这种统一文明在秦灭亡之后不能持久传承。战国末期,当时中国的所有基本制度与文化经济的基本呈现方式,都因国而异。所谓田畴异亩、钱申异制、车涂异轨、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等等,都显示了这种国别不同。这种差异与不同,给经济民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价层都有普遍的不满。为此,秦帝国以方方面面的统一,最终完成了文明形态的统一,获得了当时社会的最为普遍的拥护,也成为后世无法改变的文明基对,一直有效传承两千余年。历史已经证明,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坚实根基是不可撼动的。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将近三千年。在这近三千年中,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文明跨越,都有强烈的文明创造精神,都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巨大发展,直到我们建立了伟大的统一文明的国家.惟其如此,原生文明是我们文明跨越的根基,原生文明时代是我们今天可以没取文明跨越经验的最重要历史时期.(2012年3月24日《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有关“中国原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A.中国原生文明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方面进行创新。第2页共8页B.中国原生文明在秦时发展到了最高峰,形成了至今仍在不断完善的统一的中国文明。C.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秦国因此而强大,并进而统一了中国。D.原生文明的创新性,不仅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的经验。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以时间先后为序论述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代原生文明的基本特质。B.第一段概括中国原生文明经历了七个时代;紧接着第二段以五帝和夏商周时代为例,强调每一个时代都在践行着“大一统”。C.第三段先概述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遗产,再以“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为例,阐明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D.第四、五两段分别具体分析了秦帝国“统一国家”和“统一文明”的历史原因,最后强调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有坚实根基的。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代将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百家争鸣投入治国实践,至今仍有活力,我们应继承发扬。B.春秋伊始的变革呼声,是人们对夏商周三代以来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不满的表达。C.“天下向一”的思潮和战国时期趋向于统一的历史实践,都说明了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丈的必然》D.秦亡后,秦完成的“统一文明”仍能传承两千余年的事实说明,“统一文明”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①自东征备,破之,还于官波。二月,绍遣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自引兵至黎阳,将波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顏良可禽.也。”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坏敌,如何去之!”绍将文魄将五六千骑至。谈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梢多。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竟大破之,斩螝。良、魄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逆为屯。公亦分营以当,合战不利。公与荀或书,议欲还许②。或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敗。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尽烧其车。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去琼等。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球。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城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彼攻琼等,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紹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有删节)【注】①公:指曹操。②许:地名,许县。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颜良可禽.也禽:擒拿B.公勒.兵驻营南販下勒:勒令C.遣徐晃、史涣邀.击邀:拦截D.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将:率领第3页共8页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若.将渡兵向后者若.入前为寿B.欲与.公决胜败彼若.彼年相若也C.何.向而不济青泥若.盘盘D.绍初闻公之.击琼臣若.壮也,犹不如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镟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在处死了密谋加害自己的董等人后,亲自领军东征刘备,凯旋官渡。B.为救援刘延,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佯装波河,突袭白马,终于大获成功。C.面对袁绍的连营之阵,处于劣势的曹操在荀或劝说下,坚定了决战的信心。D.曹操采纳荀攸的计策,烧毁袁军粮车,斩杀淳于琼,破袁绍后,天下莫敌。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拥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入清溪①行山中〔唐〕李白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②向余景。【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o):桨。S.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赏析颔联“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写景技巧。(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曰:“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孔子《论语.为政》)(2)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3)吾师道也,______?(韩愈《师说》)(4)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屈原《离骚》)(5)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6)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7)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杜甫《蜀相》)(8)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绿刘白羽①该早荒芜了,记忆中的一团绿色。②跟着近乎金黄的童年,一齐消逝了所有的悠适。像一只孤独地走过一百里沙漠的骆驼,我在这二十年头上感到了焦灼,也感到了喉咙和嘴的干哑。在这一小段落的旅程上,留下的是什么呢?除了深邃的铃声之外,也许就是那曾经偶然发现了的绿洲。在那儿一边饮着清澈的水,向玻璃似的水皮上,瞅着自己的影子以及天上的白云,悠然起了遐思。那完全是微带溶合的绿影。这偶然是怎样的使我欣快过!③“疲倦吗?”④到南方来的第一夜晚,谁朝我这样问询。我赶紧摇了摇头。现在,住下来很久了。同时,那一扇楼窗上的颜色,也经了几度的改变。最初是发红的檀黄和发黑的浓缘,挽在这两种颜色的混合里,流着汗液,感觉到眼黑、眩晕。渐渐的,一直到最近,身上披了夹衣,心上也仿佛轻松了一层。窗上,太阳换成一抹米黄色,象牙色。中间摇晃着的树影,却单纯得带了一点黄了。是绿得疲倦了吗?不,不是。第4页共8页我摇着头。可是我明白,迟早有那么一天。⑤我给朋友的信上,写过:⑥“也许,天生是一只应该跋涉的骆驻,你让它休息,四条腿弯弯的倒显得难过了。现在人家说我病了。的确,自己也知道,头在涨疼,两颊在发烧。可是我怒起来……呵,还是跋涉去吧!能这样呆下去吗?固然,每天坐在窗下,也不停地用手指掀着书页写下些记忆中的字句,不过——还不能说不是休息出来的毛病。”⑦昨夜,听了一夕秋风,早晨爬起来,就担心着一件事,赶紧扯开窗帷,连一扇铁纱也不剩的把两层木框全用臂肘撞开了。⑧俄!果然,颜色全变了。远远近近都在一层淡薄的黄雾里。这也许是裸露的朝光吧?⑨隔了两片菜园,从一簇高深的树枝下,露出一段台阶,阶前幽静的几棵红鸡冠花,像几滴凝着的血,点缀了这秋的静穆和沉默。院子整个是绿荫荫的,时常有一两个白衣的人,悄悄走上台阶。……这个绿的庭园染了黄,我的心仍向往着它。我想那里一定是充满了美丽的梦幻:住的是一个弃世的诗人,是一个养疴的少女,还是一个梦恋着古罗马的光荣的教士呢?⑩一夜,我曾站在窗前吹风,忽然从那稀朗的树梢上露出两点火焰。不是星子,风一偏,它便会拉长起来。仔细地瞧了瞧,才知
本文标题:安徽省江南十校2013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7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