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埇桥区2014年度土壤墒情技术总结
埇桥区2014年度土壤墒情技术总结一、项目背景1、地理位置埇桥区位于安徽省的东北部,是宿州市政府所在地,也是皖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3°20′--34°02′和东经116°59′--117°20′之间。南北长约91公里,东西宽约44公里,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12个街道办事处,325个行政村,总人口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万人,耕地面积215.6万亩,农业人均耕地面积1.6亩,是我省乃至全国较大的县级农业区之一。2、气候条件埇桥区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日照雨水充裕,年均气温14.5℃左右,全年无霜期200天—220天,日照时数2000—2300小时之间,全年降水700mm—1700mm(平均850mm左右),雨量集中在7、8月份。3、土壤状况埇桥区土壤共分为五个土类,九个亚类,十六个土属,四十四个土种。其中砂姜黑土面积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9.16%,潮土面积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3.46%,褐土、棕壤和黑色石灰土三土类所占的比例较小,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38%左右。4、农作物种植情况全区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0万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蔬菜、果品等。名特优产品较多,优质麦、香稻米、无公害蔬菜名扬省内外。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350万亩,总产12亿公斤左右,其中小麦面积180万亩左右,总产近7.3亿公斤,优质麦面积100万亩,总产4.4亿公斤;大豆面积87.4万亩,总产10361万公斤;玉米面积92.6万亩,总产38980.3万公斤,是典型的粮食种植大区。蔬菜常年播种面积30万亩,总产74244.6万公斤,无公害蔬菜面积10万亩,总产23087.7万公斤。土壤墒情监测是农业物联网“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适时掌握土壤墒情,对于农业减灾、知道农民科学灌溉、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土肥站严格按照省站要求依据土壤类型在北杨寨丁楼村、夹沟镇夏刘寨村、小麦二场、灰古镇付湖村、夹沟镇辛丰村、杨庄乡杨庄村、永安镇永安村、芦岭镇相王村、苗安乡曹集村、时村镇林口村建立了10个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点,涉及全县典型土种,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网,建立完善了墒情数据的上报制度和发布制度,2014全年共编写墒情简报46期。二、项目技术内容及完成情况1、土壤墒情监测地点的要求埇桥区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出现干旱,常对我区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冬季干旱主要对小麦生产造成损害吗,高温、干热、少雨的夏季干旱一般从6月中下旬开始,这一时期,我区玉米、大豆、蔬菜和水果等主要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和旺盛生长,作物对水分敏感而且需水量大,极易因缺水干旱造成减产或失收。因此,这些作物应优先列为土壤墒情重点监测对象。另外,不同的土壤保水和供水能力不同,同一种作物会种植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上,因此,土壤墒情监测还应考虑到不同的土壤种类。墒情监测点确定后统一标号,设立土壤墒情监测点标志牌,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区土壤墒情监测网点。2、土壤墒情监测数量与布局结合我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作物类型、土壤类型和耕作制度、地形地貌等因素,安排土壤墒情监测点10个,具体是:北杨寨丁楼村1个(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土);小麦二场1个(省级物联网墒情监测点,土壤类型为淤黑土);灰古镇付湖村1个(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土壤类型为淤黑土);芦岭镇相王村1个(土壤类型为黑土和青白土);夹沟镇夏刘寨村1个(土壤类型为山淤土);夹沟镇辛丰村1个(土壤类型为淤土);杨庄乡杨庄村1个(土壤类型为沙壤土);永安镇永安村1个(土壤类型为淤土);苗安乡曹集村1个(土壤类型为淤黑土);时村镇林口村1个(土壤类型为两合土)。3、土壤墒情数据采集及发布在作物苗期,土壤墒情监测每次采集0-10cm、10-20cm、20-40cm、40-60cm土层分别取样,备耕待播期和作物出苗、幼苗期需增加取样检测0-5cm土层含水量;其它生育期取样深度按0-20cm、20-40cm、40-60cm;干旱等异常灾害天气情况下,根据作物生育期墒情监测的需要确定监测取样深度,并观察作物受旱表象。取样时以取土钻人工采集为主,在监测地块,以GPS仪定位点为中心,长方形地块采集“S”法,近似正方形田块采用“X”法或棋盘型采样法确定5个以上数据采集点进行监测,取平均值。采集的样品要迅速装入铝盒中,并立即盖好盖,以防止土样失水,影响测定结果。在采样取土过程中,做好记录,记载清楚取样地点、时间、重复号及土层位置。采集的土样及时送区土肥站化验室。墒情监测时间,每月2日、9日、17日和24日为统一取样测试时间。关键农时和季节性干旱易发时,加密(加时、加点、加层)监测,加密监测原则:按冬、春季连续20天以上无有效降雨7天一测,连续30天以上无有效降雨5天一测,连续45天以上无有效降雨3天一测;夏、秋季连续15天以上无有效降雨5天一测;连续25天以上无有效降雨3天一测。连续遇小雨(日降雨量小于10㎜),则雨止后24小时取样,中雨(日降雨量10-25㎜)在雨止后36-48小时取样,大雨或者连续降雨以及田面有积水时可不取样,每日记录降雨量,上报规定监测日的降雨量。已实施抗旱灌溉监测点,可根据亩灌溉水量确定墒情监测取样时间,浇灌农田和未浇灌农田墒情监测结果分别注明。区土肥站根据天气、作物长势、农时季节等要素及时对墒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在规定日期完成墒情监测综合分析报告上报省土肥总站、市土肥站及区农委领导并公开发布。4、墒情监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真做好全区年度监测信息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通过简报、信息、快报等形式,及时发布出去,2014年全年共完成发布46期墒情简报。土壤墒情报告内容包括:本次监测数据和土壤墒情评价分析;近期降雨、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土壤含水量是否满足作物播种或生长需要,当前作物生长情况吗,有关生产措施和抗旱措施的建议。三、取得的主要成果1、初步搞清降水对土壤墒情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是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因此降水量的多少成为土壤墒情变化的决定因素。土壤墒情变化总体上随降水量的增多而增加,这与当地的降水特点相吻合。4中下旬到6月,降水量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随之升高;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75%以上,土壤含水量也达到了全年的高峰,也是土壤蓄墒的关键时期;10月以后降水减少,土壤进入缓慢失墒阶段;冬季和春季降水极,随着土壤水分的缓慢损失,到次年的4月份土壤含水量达到全年度中的最低值,对小麦的生长和秋季作物的播种十分不利。今年气候反常7月降水量偏小,造成玉米前期生长缺水严重。2、摸清了墒情变化的特点根据各监测点监测结果,墒情的变化规律与降水特点密切相关。土壤墒情的变化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早春调墒期:2月下旬至4月上旬,土壤处于轻旱状态。初夏失墒期:5~6月份,气温升高,地表水分蒸发加快,作物蒸腾作用增强,而这一阶段的降水弥补不了土壤水分消耗,土壤含水量比较低,耕层土壤墒情不足。夏秋蓄墒期:进入7月后降水逐渐增多,特别是今年8月下旬至9月份降水集中,土壤含水量。秋冬缓慢失墒期:9月下旬至11月底,气温逐渐降低,降水、蒸发变化趋于平缓,土壤水分消耗降低,土壤进入缓慢失墒期。3、取得了大量可靠的监测数据,为农业抗旱提供第一手资料从监测成果看,我们取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资料,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基本掌握了不同土壤水分变化的特点、小麦玉米大豆田土壤墒情的变化,为丰富节水农业技术内容,提高节水技术的科技含量做出了贡献。2014年夏玉米旱情比较严重,及时上报土壤墒情供领导决策和参考,确保了农业的增产和增效。四、监测技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通过近一年来监测情况看,监测数据资料基本和我区实际情况相吻合,但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虽然进行了土壤水分数据分析工作,但还没有很好的和降水等条件结合,进行数据资料综合分析。目前,我县墒情数据的整理主要应用EXECL绘制表格进行分析,缺乏其它如数理统计、数值分析等方法的应用。为此,今后计划从土壤外部环境、降水、生物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加强土壤墒情监测数据资料的分析,为各级领导及农业部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开发提供依据。2、墒情监测工作开展以来,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失误,下一步继续做好墒情监测技术宣传培训,提高了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3、目前,安徽省已建立了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埇桥区土肥站,受数据资料有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还未能建立,评价指标的准确性与实际农业生产仍有差距。埇桥区土肥站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本文标题:埇桥区2014年度土壤墒情技术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8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