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宏经练习题(必做)答案
13—1《宏观经济学》练习题(必做)CH1导言一、单项选择题CADB二、判断改错题错,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三、简答题区别:研究对象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中心理论不同;研究方法不同。()联系: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都是实证分析方法;两者是互补的。CH2国民收入的核算一、单项选择题BADDBC二、名词解释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2.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3.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4.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三、判断改错题1.错,计入GDP的是1500元;2.错,学生数是流量;3.()对;4.错,应计入美国的GNP,计入中国的GDP;5.错,计入GDP的是5000万元;6.错,扣除个人所得税;7.()错,计入GDP的是5万元;8.错,是一种投资;9.()对;四、简答题1.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算GDP。具体包括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2.收入法就是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具体包括: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13—2要素的报酬;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所得税;资本折旧等。3.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4.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另加净出口构成。其中,消费是总需求最大的组成部分,政府支出可以控制,净出口在GDP中的比重相对较小,变化最大的是投资。5.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六、计算分析题解:GDP是地域所属概念:凡在本国国内的收入,无论是否属于本国的企业或个人,都计算在内;凡是不在国内形成的收入,无论是否属于本国的企业或个人,都有不计算在内。GDP=本国企业在国内的收入+本国国民在国内的收主+外国企业在国内的收入+外国国民在国内的收入=200+120+80+12=412亿元。GNP是国民所属概念。所有本国国民无论在国内国外取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而所有非本国国民,无论在国内、国外取得的收入都不计算在内。GNP=本国企业在国内的收益+本国企业在国外的收益+本国国民在国内的收入+本国国民在国外的收入=200+50+120+10+380亿元。CH3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一、单项选择题BDACABCBDBAABDCC二、名词解释1.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即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二增加消费的比率。2.棘轮效应:指消费者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随着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于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3.示范效应: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平的影响。4.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其作用是双向的。5.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晨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6.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7.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8.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三、判断改错题1.错,指收入(或消费)变化引起投资倍数变化。2.错,称为边际储蓄倾向;3.对;13—34.错,国民收入增加;5.错,等于一;6.错,称为平均消费倾向;7.对;8.错,称为平均储蓄倾向;9.错,等于一;10.错,增加更快;四、简答题1.凯恩斯认为:决定一个经济社会总就业水平的是有效需求,即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但它们一致时并不保证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国民收入也并不等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当实际的有效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将存在紧缩的缺口,从而出现失业;反之会发生通货膨胀。一般情况下,实际总需求是小于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失业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2.在两部门经济中,储蓄增加将会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储蓄减少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由此得出一个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经济萧条,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来说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社会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3.这是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主要特点。棘轮效应是指消费者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随着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于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示范效应是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平的影响。五、论述题1.乘数原理考察投资变动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投资乘数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其作用是两方面的。加速原理考察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反过来又怎样影响投资的变动。其内容是:收入的增加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要靠资本品生产出来,因而消费增加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生产一定数量产品需要的资本越多,即资本-产出比率越高,则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越大,因此,一定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率被称为加速系数。同样加速作用也是双向的。可见,两个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找到经济自身的因素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不同的是:乘数原理是投资的变动导致收入变动的倍数;加速原理是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导致投资变动的倍数。六、计算分析题1.解:(1)根据均衡条件Y=C+I+G及C=100+0.9Yd,Yd=Y-T,T=0.2Y得Y=2000亿元(2)投资乘数KI=1/[1-c(1-t)]=3.57税收乘数YT=-c/[1-c(1-t)]=-3.2113—4CH4IS--LM模型一、单项选择题ACCABDCDADCCCCA二、名词解释1.流动偏好: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人们之所以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随时可作交易之用,随时可应付不测之需,随时可作投机用。2.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3.IS曲线:是投资等于储蓄,即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的曲线。4.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和投资降低的效果。。5.LM曲线: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即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三、判断改错题1.对;2.对;3.错,IS曲线不变;4.对;5.错,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6.错,与国民收入;四、简答题1.凯恩斯认为:(1)企业投资水平决定于资本的边际效率与市场利息率的对比。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时,投资随着利率的下降而增加,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减少;(2)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效率呈递减规律;(3)由于货币的流动偏好的作用,利率的下降是有限度的;(4)由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率的下降受阻,导致投资需求不足。2.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应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可用于投机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由此,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这种效应就是挤出效应。3.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其动机主要有: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投机动机。4.凯恩斯区域是指LM曲线呈水平状,此时财政政策的效果最好,货币政策无效;古典区域是指LM曲线呈垂直状,此时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5.凯恩斯认为货币使用上的灵活性,使人们持有货币。三种动机:(1)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3)投机动机。指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六、计算分析题1.解:(1)由Y=C+I+G得IS曲线为:Y=1200-25r;13—5由L=M得LM曲线为:Y=1000;说明LM处于充分就业的古典区域,故均衡收入为:Y=1000;联立IS和LM得到:r=8,I=100;(2)根据上述方法得:r=12,I=80,Y仍为1000。G增加20使投资减少20,存在挤出效应。说明政府支出增加时,只会提高利率和完全挤私人投资,而不会增加国民收入,这是一种古典情况。2.解:(1)由Y=C+I得IS曲线为:Y=1250-30r;由L=M得LM曲线为:Y=750+20r;(2)联立得:Y=950;r=10。3.解:(1)由Y=C+I+G得IS曲线为:Y=4250-125r;由L=M/P得LM曲线为:Y=2000+250r。(2)联立得:r=6;Y=3500。4.解:(1)联立得:r=25.7,Y=4572;(2)产出3000高出均衡收入,此时利率也高于均衡利率,利率将会下降。进而引起产品市场求大于供,产出趋于增加,又引起利率提高,最终经济趋于均衡水平。5.解:(1)r=0.05时,Y=550–50=500。由MPS=0.2得,MPC=0.8因此政府支出乘数KG=5,政府支出增加5,则Y增加25新的均衡收入为500+25=525(2)IS曲线水平右移25,新的IS曲线为Y1=550-1000r+25=575-1000r。6.解:由L=M/P及P=1,可得LM曲线为:0.1625Y-10000r=6000………………(1)由Y=C+I+G,且G=7500时,可得IS曲线为:r=—0.37Y/20000+15800/20000……………………(2)联立(1)、(2)得:Y=40000,r=0.05于是:I1=6500(亿元)当政府支出增加为8500时,依同样的方法得:I2=6036(亿元)I2-I1=-464(亿元)表明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出私人投资464亿元。7.解:(1)由Y=C+I+G,得IS曲线为Y=1200-25r由L=M得LM曲线为Y=1000。(2)说明LM曲线处于古典区域,均衡收入为1000。联立IS和LM得:r=8。代入投资函数得:I=100(3)政府支出增加20时会导致IS曲线的移动,此时新的IS曲线为Y=1300-25r,与Y=1000联立,得r=12,代入投资函数得I=80,而收入没有变化为1000。CH5宏观经济政策一、单项选择题1—10BCBBCCAADA11—20AAADADCBAB21—30CBBACBDBDD31—37CDABAAA13—6二、名词解释1.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2.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卷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4.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5.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6.货币幻觉:是指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映,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映。7.利率效应:指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的情况。8.补偿性财政政策:总需求不足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总需求过度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做法,称之为补偿性
本文标题:宏经练习题(必做)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8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