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08年第一学习阶段宏观经济学A第1页共7页《宏观经济学》试题考试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两套题进行案例评析,并分析说明案例后面的问题(每题50分)案例1:一、案例名称:美国的微观财政政策二、案例内容:美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也很重视微观调节。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陷入“滞胀”的情况下,用宏观政策进行总量调节,已经遇到了很大难题。于是,美国政府扩大了微观财政政策的使用范围,强调以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的配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美国微观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利用大幅度优惠减轻企业、居民负担,鼓励私人投资和消费,刺激供给和内需有效增长。1981年,美国经济处于严重衰退之中。为实现经济的复兴,里根政府奉行了以刺激供给,调动企业积极性为主要目标的新经济政策,其重大举措是“经济复兴税法”的实施。该税法在大幅降低公司所得税率的同时,把加速折旧制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把资产的使用年限与专为征税目的而折旧的周期之间的联系切断,如规定建筑物的折旧年限为10年,而实际平均使用年限为37年。这样,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进一步加快,公司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笔固定资产的重置资金,从而为扩大投资迅速积累资金。另外,为了使无利或低利企业享受投资税收抵免,即企业资本投资额的一部分可从当年应纳税额中扣除美国政府出台了“安全港租赁”条款。该条款允许低利或无利企业可向别的企业租赁设备。这样,作为出租方的高利贷企业因购入设备,可享受投资抵免的好处,而租用方的低利或无利企业不仅获得设备,而且还可和出租方“共享”投资抵免的好处。再加上投资在享受投资抵免后,仍可按全额计算折旧。这样,有力激发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维持了企业在经济衰退时适当的投资规模。为刺激国人消费,美国政府同样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居民消费。如美国政府运用减免税引诱人们购买房地产。住宅购买者在计算自己当年度应税收入时,可以扣除购买第二栋住宅支付的地产税和住宅贷款利息;住宅购买者如因购买新宅而将旧宅出售,他可以将出售旧宅所得不计入当年应税收入总额中,享受延税优惠。另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向高收入者征收高税,再以转移性支付的方式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贷款利息补贴、租金利息补贴、食品补贴等。减轻他们的消费开支负担。类似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极大刺激了人们消费的极积性,保证了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2)政府自身投入高新技术开发与研究,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了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旨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是,由于技术投资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私人企业对技术开发和研究往往不会投入足够的资金。这就要求政府在鼓励私人投资高新技术的同时,必须自身投入技术开发与研究,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美国政府大幅度压缩军事开支,减少军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向民用产业转移。据统计,1981-1990年与1991-1995年相比,联邦军事开支占总支出的比例由24.2%降到了19.3%。同时,1994年8月,美国政府推出“技术新投资计划”,鼓励国防部门与有关的民用企业一道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加快了国防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移,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次,美国政府还选择了信息、生物技术、特种材料等10部门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2008年第一学习阶段宏观经济学A第2页共7页域,在税收、补贴等方面实施产业倾斜政策。包括:(1)税收支持。设立专项税收信贷基金,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降低资本收益税率,鼓励风险资本家投资于技术创新型公司;不断延长“科技换税法”的实施期限,降低科研和实验费用。(2)鼓励多方合作研究。美国政府放松了反托拉期法的管制,有助于各公司共同发展高技术;增设了九十个新的制造技术推广站,以加强政府与产业界的合作,加速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3)直接提供科研补助。美国政府每年都向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供2000万美元的专款,用以资助大学和工业的合作研究;每年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向工业企业所属的科研单位提供科研费用等。1993年,美国政府研究与开发开支达715.48亿美元。美国政府对科研等的极大支持,有力推进了美国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据统计,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7%归属于技术通信和信息产业。这样,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自然就得到了恢复和加强。(3)政府融入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国家开支效率。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美国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纳入市场运行之中。同时,政府对企业的非行政性干预也要求美国政府参与市场运行,以市场化的政策手段实现其影响经济的目标。目前,美国政府参与市场活动最显著的代表是政府采购活动。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美国政府本着公平竞争、等价交换的原则,以招标等竞争手段参与市场活动。美国政府制定维护采购信誉的行为准则,捍卫采购的公正与道德;设立抗议程序保持采购制度的透明度;增加商业操作,变换采购技巧,在众多的厂商之间展开竞争,以获得价格最低、质量最好的商品或服务。另外,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美国政府也要给予中小企业帮助。小企业管理局通过搁置购买、拆散合同,颁发能力证书,以及在二级合同中推动政府机构或大企业向小企业订货等方式帮助小企业尽可能多地得到合同。随着采购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政府采购数额的不断增加,美国政府的采购支出已构成了美国经济中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1994年,美国政府采购总额为111175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4%。美国政府以其作为一个超级公司所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影响市场价格,从而间接影响其他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最终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包括:增加就业,增加市场需求,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等。三、案例讨论:1、美国微观财政政策的意义。2、美国微观财政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案例2:一、案例名称:中国的经济波动二、案例内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以来的资料分析,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确存在经济波动。下表1是1978~2000年按“波峰—波峰”划分的短期经济波动周期,其中GDP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提供GDP指数计算;根据存货投资的1952年不变价数值(以存货投资占GDP的比重乘以1952年不变价GDP)计算推导出存货投资的增长率及波动数据;固定投资数据以1980年为分界采用不同的计算标准,1980年之前根据国有经济名义投资额计算,1980年之后依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计算得出。表一:1978~2000年按“波峰——波峰”划分的短期经济波动周期GDP存货投资固定投资2008年第一学习阶段宏观经济学A第3页共7页波动区间波长波幅波动区间波长波幅波动区间波长波幅1978~1984610.01978~1981336.731978~1982424.41984~198732.61981~19854115.441982~1985322.61987~1992510.41985~19891111.491985~198833.91992~199977.11989~1993456.041988~1993569.01993~1995232.061993~1999660.71995~1999476.383.5T平均67.535.5T平均3.2771.364.5T平均4.6736.12依据周期理论,可以将短期波动的波长对GDP和固定投资进行五年移动平均,对存货投资进行三年移动平均,从而得到中期波动情况。三、案例讨论:1、我国当下的经济增长波动有什么变化?根据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态势,预测其发展趋势并给出你的依据。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经典作家的描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是有计划和按比例的不应该发生经济危机和经济震荡,但是,现实是经济波动或经济危机一直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对此你怎样解释?案例3:一、案例名称:中国的住房消费能否拉动经济的增长?二、案例内容: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消费市场活跃,商品销售保持较快增长,成为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在2000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8.2%的增长率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8%,拉动GDP增长四点八个百分点。2000年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7800亿元,比1999年同期增长9%;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4000亿元,增长9.5%。较为典型的是占据居民生活性消费50%强的住房消费比重不断扩大,对经济起到了较大程度的拉动作用。2000年全国销售给个人的商品房2840亿元,占商品房销售额的79.5%,比1999年同期净增九点二个百分点。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购房支出455元,比1995年增长150.8%;人均居住支出500元,是1995年的一倍,居住消费比重从1995年的7.1%,上升到10%,增加二点九个百分点。其中,住房支出202元,增长101.6%。农村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类消费支出由1995年的186元提高到258元,增长39.1%,年均增长6.8%。2000年农村居民居住支出中,43.8%用于建筑材料,22.3%用于家居生活的燃料支出,12%用于生活用电用水支出,4.2%用于住房装饰装修。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人均住房面积由21。01平方米增加到24.82平方米,增加3.81平方米。2001年1—5月累计,全国商品住宅销售899亿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44.1%。从居民消费趋向分析,中国住房消费仍将大量挤占居民其它消费支出,对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截止2000年底,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3.6平方米,与国外发达国家人均居住面积20—30平方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城市还有近200万户缺房,其中人均住房面积4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户还有近40万户,在不少城市尚有一定数量的危房需要改造。为此,“十五”期间,全国城乡将建房57亿平方米,其中城镇建房27亿平方米,较“九五”期间增长15%。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二是,中国每年大约净增人口1300万左右,在“十五”期间大约有1350万对新婚夫妇需要住房。三是,随着农村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高,在今后五年间有14%的家庭准备购买新房,户均支出约11万元,平均每年增长7.4%;有14.6%的家庭准备装2008年第一学习阶段宏观经济学A第4页共7页修住宅,户均支出约2万元。四是,预计今后每年的房地产投资将递增7%,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0.7个百分点。到2050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将增加150亿平方米,住房共计将达210亿平方米。届时,到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进入市场买卖住房产生的住房消费为8000亿元,到2050年,将达到3.4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在1000亿元以上。据专家测算,建筑业每生产1亿元产品,需要直接消耗0.46亿元的工业产品,还可以带动0.04亿元的商品销售。每增加1亿元的住宅投资,其它23个相关产业相应地就增加投入1.479亿元;其中,建材、冶金、机械工业和农副业等5个部门将增加投入0.70亿元,被带动的直接或间接相关较大的产业有60多个。不仅如此,住宅消费的提高,还能带动诸如钢铁、建材、化工、汽车、交通、家电、装饰、家具、文化市场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消费的相应增长,其比率大约是1:6。有关部门计算显示,中国城市住宅建设每年要消耗钢材相当于1995年全国钢铁产量的14%,消耗水泥占年产量的47%,消耗玻璃占年产量的40%,消耗木材占年产量的20%,消耗的运输量占年运输量的8%。由此可以看到,城乡住房消费的增加,将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三、案例讨论:1、为什么说市场需求已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请谈谈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与方法。案例4:一、案例名称: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比较二、案例内容:自觉地把经济增长作为政府首要的经济政策目标,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最早是美国,于二十世纪50年代率先实现了转变,原联邦德国于60年代、英国、法国、日本分别于70年代相继实现了转变。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中,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区和台湾省于80年
本文标题: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8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