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原始时期教育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均等•以生活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习•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教育尚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教育二、私学兴起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什么是“士”?颜回能“闻一知十”)•士食田(原来占有数量有限的土地)•统治者争相养士•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教育形式——私学的兴起。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1)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2)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在民间(3)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三、私学的特点•经济基础:个体经济•阶级基础:士、农、工、商的联盟•办学机构:已脱离政治机构而独立教教育育起起源源学学说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物遗传本能[法]利托尔诺(CharlsLetourneau,1831-1902)[英]沛西·能(ThomasPereyNunn,1870-1944)[美]孟禄(PaulMonroe,1869-1947)[德]恩格斯(FriedrichVonEngels,1820-1895)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教育对象:自由受教、惠及平民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丘的教育思想二、教育作用论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有教无类”的含义不分贵贱贫富和种类,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四、教育目的——培养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1.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2.君子品格——三达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评价:•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观。•这一口号与“任人唯贤”的选士路线相配合,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中国教育从发展伊始就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对于教育、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五、教学内容: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特点:•重人事,轻鬼神•重文事,轻武事•重政事,轻科技六、教学方法•1.学、思、行结合•(1)学习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并且,学习知识须不断深化。(2)学思结合(3)学以致用,学思行结合,行是学的目的2.启发诱导•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人的性格作出不同教育选择。4.好学、乐学,实事求是七、道德教育1.私学中道德教育居首位,且道德教育必须与学识教育相结合2.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实践3.道德教育内容:礼、仁(1)礼为道德规范(2)仁是最高准则4.德育原则(1)立志(2)克己*(3)力行*(4)中庸*(5)内省(6)改过八、教师1.学而不厌*2.温故知新3.诲人不倦*4.以身作则*(5)爱护学生九、历史影响•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丘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1.人性论及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人生来如素丝一样,非天成•环境和教育造就了人•批评儒者公孟子“教人学而执有命”的观点。2.教育的社会作用•三大施政纲领: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教育目的:兼士•兼士必须具备三项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四、教育内容1.政治、道德教育2.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3.文史教育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五、教学方法1.主动2.创造3.实践4.量力所至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二、教育理论的基础:性善论•人性论是教育哲学的基础。仁义礼智是人类种系学习的结果。2.教育目的:明人伦•人伦,具体指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核心是孝悌。•确定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教育的性质——伦理教育。1.培养目标:有高尚气节、有“浩然之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五、教学思想*1.深造自得2.盈科而进3.教亦多术*4.专心致志六、社会分工与教育劳心也是一种社会劳动,士人的劳心工作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第五节荀况的教育思想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1.性伪之分性:•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是“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是无待而然者也”。•伪,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如一切仁义礼仪。2.性伪之合人性具备认识一切仁义礼智的可能性*3.“化性起伪”:教育作用化性起伪是人完善的必须。两个条件:环境个体努力三、教育目的1.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即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四、教育内容•1.善假于物。2.儒经隆礼重法,礼法结合。.影响荀况重视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使先秦儒家经典得以保存,使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教科书,为文化、思想的定于一尊提供了依据。五、学习思想闻见、知、行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1.教师具有与天、地、君、亲并重的地位2.教师通过施教实现参与治理国家的目的3.师生关系中,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4.为师之道七、教育与社会群体1.学习是“善加于物”的重要表现。2.学习和教育保证了人之群的实现。3.分工是人之群的保障,而学习与教育则是社会分工之一。第二节齐国稷下学宫二、稷下学宫的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官家出资举办•私学是其实际形式•学中常务由私学大师主持三、稷下学宫的特点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兼容并包,来去自由百家争鸣,自由辩论四、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创造精神。(“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陈寅恪)•出色的教育典范•留下无尽的思考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取士制度九品中正制发展过程•始设于魏文帝时期•初期重视人才的才能•后仅重视门第评价:•取士不再由州郡牧守兼任,而由专职的中正官从事,这是对乡举里选的新发展。•取士工作从政权中分化出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组织上为科举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人才选拔大权为世家大族所把持,限制了庶族地主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权利,挫伤了人们的求学积极性。二、学校教育的发展•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设太学于洛阳,太学得到初步恢复。2.两晋时期的教育咸宁四年(278年),晋武帝初立国子学。3.南朝的学校教育•四馆并列:元嘉15年(438),征召名儒雷次宗至京师,开儒学馆于京郊鸡笼山,置生百余人。翌年,丹阳尹何尚之设立玄学馆,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馆,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馆。三、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二)论士大夫教育1.教育的重要性受教育的重要性(“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受特殊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决定着地位。)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知识指一切谋生手段)2.教育目标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人才,突破道德修养,更加关注人才的实用性3.教育内容:德艺周厚(三)论儿童教育/家庭教育1.重视早期教育2.家庭教育的原则•严慈相济•同等爱护•重视通用语言学习•进行道德教育四)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方法•勤学•切磋、问学•眼学(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方面。)第八章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及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教育制度(官学)1、中央官学:主干:六学一馆,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旁支:中央各专职行政机构中附设的学校。2、地方官学3、私学4、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教育的等级性明显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学校的分布面较广重视医学教育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1、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背景:新王朝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人才九品中正制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3、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之间呈现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方法等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封建社会通过科举制来操纵学校教育的发展,控制人们的思想。4、科举制的影响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消极:国家只重视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科举制有很大的欺骗性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宋元的书院•《白鹿洞书院揭示》标志着宋代书院建设的制度化。三、宋代书院的特点•组织上,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负责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学形式上,创立升堂讲学、辩论问难的传统。•活动内容上,包括聚徒讲学,学术研究,祭祀,藏书,刻书等。四、书院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学习的场所。•促进了古代学术的繁荣。•书院的形式和精神对中国现代大学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第二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二、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1.理一元论。(了解)2.人性分为“天命之性”“气质之性”。3.教育作用:变化气质,明明德,实现“明天理,灭人欲”。4.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明人伦。5.抨击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四、道德教育3.道德教育的方法: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居敬:•圣门第一义•不是“耳无闻,目无见,不接事物”的坐禅,而是专心致志,谨慎认真的意思。•要求: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五、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了解)2.熟读精思.虚心涵泳•虚心: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不可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反复咀嚼,细心玩味。4.切己体察(了解)5.着紧用力(了解)6.居敬持志:(了解)第八章明代的教育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了解)二、教育作用1.“致良知”(1)心即理:心是事物的本质。2)良知是心的本体2.教育作用:去除物欲对“良知”的昏蔽三、论道德教育1.“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植播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2.道德教育的目的:明人伦3.知行合一(2)反对知先行后四、儿童教育1.揭露和批判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教育。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3.儿童教育的内容:“歌诗”“习礼”“读书”4.儿童教学程序:动静搭配,体脑结合5.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第九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一)军国民教育(二)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三)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自由、平等、博爱)(四)世界观教育(五)美感教育(即美育)评价:蔡元培“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是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的,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北大改革(重点)(一)整顿学风、校风1.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职演说2.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3.发展研究所,引导师生研究兴趣(二)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整顿教师队伍(三)民主管理、教授治校(四)改革教学体制1.扩充文理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四、教育独立的思想基本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蔡元培要求教育独立于政党的理由是:(了解)(一)教育是要均衡地发展人的个性与群性,而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来扼杀个性。(二)教育是求远效的,其见效的周期较长,而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二者的目标相悖。(三)政党政治具有不稳定性。[若把教育权也交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因此,[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以外]。五、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反对封建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
本文标题: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9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