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城市2、城市规划3、城市绿地规划雅典宪章城市是构成一个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区域单位的一部分,城市即依赖这些单位而发展。城市的功能:工作、游憩、居住、交通城市化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又可称为城镇化。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指标,城市化水平又可称为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x100%内容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区域规划依据城市规划经济规划城市条件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社会规划物质规划对象城市深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远景规划(50年)总体规划(20年)近景规划(5年)(3)城市规划的阶段划分三.城市绿地规划1.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均可称为绿地”。城市绿地广义: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狭义: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近代城市规划理论霍华德“田园城市”(1898年)1898年著述《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又名“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乡的优点,形成互相吸引的结合体。这种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图解一:•中心城市•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交通----铁路和道路•城市总人口25万人•中心城市58000人,12000公顷•各个田园城市32000人“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对城市症结问题的认识---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城市地价的飞速增涨---城市财富的分配失衡两座新城的试验:---莱奇沃斯(Letchworth)(1903年)---韦林(Welwyn)(1919年)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卫星城”规划思想: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1944年“大伦敦计划”(GreaterLondonplan)以伦敦为中心,在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设置4个环状圈,从内到外依次为市区、郊区、绿地地带、外围地带,其中绿地地带的宽为16公里,具有抑制城市扩大的作用,同时又给市民提供农业用地和优美的娱乐环境。英国卫星城理论实践---1940-1950年“卧城”---1955-1960年“半独立卫星城”---1967年后“独立的卫星城”田园城市与卫星新城的区别---田园城市:小城镇群的布局结构其用意在于促进大城市的解体。---卫星新城:用发展卫星城的办法促进大城市地区的继续扩张。(3)勒·柯布西埃与“明日的城市”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思想解决城市矛盾的两种思想方法:“城市分散主义”与“城市集中主义”勒·柯布西耶看到了城市扩散的必然性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巨大潜力,主张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主要城市规划观点:----传统城市中心功能的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他的聚集功能;----摩天大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设计-----伏埃森规划(Voison):18幢摩天大楼取代巴黎市中心拥挤的住宅,下层提供快速的交通、公园、商店和居民的户外开敞空间。规划在城市的建筑形态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街廓形式,而是城市空间向四面八方跨步站开去。这种主张当然遭到各界的严历批评和坚决反对。他的致命弱点是完全忽视了巴黎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存社会结构,在经济上也是不现实的。受他的影响,在60年代巴黎也建起了几幢摩天大楼,但很快就制止了。70年代的巴黎规划对老城进行了严格的保护。(4)雅典宪章——“功能城市”(1933年)1928年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ongre’sInternantionauxd’ArchitectureModerne),简称CIAM。1933年,第三次会议在雅典举行,会议的主题为“功能城市”。⑴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⑵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⑶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⑷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⑸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使用;⑹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的需要;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⑻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5)《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针对《雅典宪章》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这一规划思想,提出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把那些失去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联系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动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6)伊里尔.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E.霍华德和勒·柯市西埃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法。前者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集中,主张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1873-1950年)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OrganicDecentralization)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良好设施。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越有效,每个居民在提高物质和文化水平方面从城市设施中得到的利益越多”“集中”与“分散”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样的组织方式是使目前密集城市实行有机疏散的方式。他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的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7)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1929年由美国人C.A.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理论,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邻里单位示意图四界为主要交通道路,不使儿童穿过,内设日常生活必需的商业服务设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充分绿地,建筑自由布置,住宅要求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8)盖迪斯“区域规划”1909年著书《进化中的城市》(CitiesinEvelution)他提倡“区域观念”,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居住地布局形势与地方经济体的影响关系,突破城市的常规范围,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于区域观念,他重视了城镇密集区,把城市乡村都纳入视野,即进行城市地区规划。它的历史贡献是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9)“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1882)2.相关理论•《威尼斯宪章》(1964年)《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于1964年5月31日在意大利名城威尼斯通过,因此又称为《威尼斯宪章》,这一宪章旨在对人类文化遗产提出一个具有国际性共识的保护与修复的纲领,以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呼吁世界各国和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合作,作出共同的努力,建立人类生存的理想环境。•1976年人居大会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了“人居环境(HumanSettlement)”的概念。•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在国际社会正式提出“可持续的发展”的观念。•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许多国家政府和专家参与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认为应该将资源保护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考虑,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简单对立。•《建筑师华沙宣言》(1981年)会议的主题是“建筑一人一环境”,讨论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对人性的尊重,强调了人的社会特征。•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界定和详尽的立论阐述,提出我们应该致力于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2年,第二次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中心思想是:环境应作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对环境和发展进行综合决策。•《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1996年的人居二大会,又被称为城市高峰会议,总结了第二次环境与发展会议以来人居环境发展的经验,审议了大会的两大主题:“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1971年开始的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明确提出了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开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人类住区。在1984年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吴良镛----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1.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无论面积大小),要在上一层级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2.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悖而避之。3.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在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的设想或建议。在每一个特定的规划层次,都要注意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的表达(Expression)与整体的和谐(Coordination)统一起来。
本文标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0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