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规划》上海理工大学追踪上海“城中村”发展——许浦村与诸家宅学院:工程科技学院专业班级:包装工程学生姓名:孙硕学号:1527069131《城市规划》摘要:城中村是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城市建设发展急剧扩展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城中村问题,己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协调发展、功能提升和市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的瓶颈,就以上海这座目前经济十分发达的城市来说,城中村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现实意义,城中村问题将近一步困扰上海城市规划的建设。关键字:定义、存在原因、影响、改造、障碍前言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1990年代中后期,城市蔓延和郊区化进程加速,边远地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城市政府或开发主体为了规避极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导致被绕开的村落成为“城中村”,在土地利用、建设、景观、规划管理、行政体制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和矛盾(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2004)。“城中村”最早出现于深圳、珠海等新兴城市,而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历史悠久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不少“城中村”。有数据显示,深圳市有241个“城中村”,在北京市五环内共有231个,在广州因社会治安问题而出现了全国闻名的石牌村、三元里村等众多的“城中村”,在上海,仅徐汇区就有“城中村”40多个,南京市仅绕城公路以内就有71个“城中村”。随着西部地区现代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城中村”大量涌现于我国中西部城市。在西部城市的西安市,有“城中村”417个,在太原有75个“城中村”,在同样位于西部的昆明,也有“城中村”288个。可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着重以上海的诸家宅和许浦村为类展开论述。一、城中村的概念城中村被约定俗成地广泛运用于学术论文、媒体报道、政府文件是在2000年前后,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对城中村进行定义,其出发点大都是地理位置和城乡二元结构。张建明(1998)认为城中村是位于城乡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也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李钊(2001)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新旧城区较近的村庄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内,这些村庄就是城中村;李培林(2002)认为城中村是存在于城市与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李俊夫(2004)认为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或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李诚(2005)认为,城中村不仅是空间概念,更是社会经济概念,它是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所保留着的在社会结构、经济生活、人员身份、管理方式等方面依然承传农业社会的农村聚落点。虽然上述表述文字上有差异,但学者们对城中村实质的基本认识还是一致的。在我看来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城市化进程中迅速完成了世纪性的历史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并没有使这些村落社区顺利地融入城市,而是在众多因素的合力影响下演变成了城市中在短时期内无法彻底城市化的“孤岛”,即所谓的“城中村”.这些村落在其城市化链条的最后关键的一环上陷入了困境。二、上海城中村的现状《城市规划》(1)许浦村城中村”许浦村——这个沪上为数不多的外来人口聚集地,以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与这个繁华都市诡异却和谐地存在着。村里,群租房、小作坊、垃圾站、小饭店密密麻麻;村外,联排别墅、高级公寓、写字楼和城市高架鳞次栉比。许浦村位于华漕镇的东北面,东临长宁区,北临苏州河,紧靠外环线和虹桥国际机场。因为周边区域的快速城市化,从2000年开始许浦村迎来大批来沪人员。到2008年前后,这个户籍人口不过2000人的村庄,居住的来沪人员高达3.1万余人。据2013年闵行区妇儿工委数据显示:许浦村本地儿童342人,来沪儿童496人,流动儿童现象十分严重。村中的流动儿童,绝大多数都随父母来沪居住,由于父母疲于应付生计,实质上对子女疏于管教。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普遍较低,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缺乏父母监管。大部分流动儿童暑假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也缺少课外书籍。他们虽然身居城市,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从河道旁的小巷往里走,办证的、贷款的、卖药的各类“牛皮癣”广告纸像长在了这里的墙体上,街头巷尾无所不在。一抬头还能看见眼花缭乱的晾晒衣物。居民自行搭起来的晾衣杆密密麻麻地架在违章建造的小楼之间,与村子上空的电线组成一张网。这些小楼里几乎已经没有本地居民,各地方言都能在此处听闻。《城市规划》私拉乱扯的电线密麻如蜘蛛网,站在临近楼上,打开窗户就能握手。事实上,这里由于街巷狭窄,管线无序,缺乏水源,致使消防隐患丛生。从外墙上不难看出,这里曾经发生过火灾。许浦村内存在多处危房,房体倾斜、墙面开裂,成“定时炸弹”。但由于人多地少,大多居民往往仅采取了一些加固措施便继续居住在内。在院子里,不难看到这样原始的自挖水井,居民依然靠着这口井里的水做饭洗衣,维系着日常用水。楼上人随手向下扔东西的现象在这里时有发生,有时也会有人向下泼水。不少居民反应:这不仅违背社会道德要求,更存在着安全隐患,万一伤后果严重。(2)诸家宅诸家宅位于虹桥镇的东面,介于中环线与内环线中山西路高架之间,北面与古北高档开发区相衔接,南面紧靠漕河泾高科技开发园区。本地居民基本不在这里居住,他们将房子隔成一间间小间,出租给外地人。6-8平米,只能放一张床,租500元每月,大一点,10多平米的,有家具,就要1000多了。问了一位本地人,她家有25间这样的小间。月收租金1万到2万。据说多的有80间。月收租金10万的土豪房东有好几位。城中村自成体系,饮食店,熟食店,理发店,卖鸡的,卖鱼的,卖酒的,移动,联通,服装百货,一应俱全。最多的是卖水果的,有七八家,甚至还有纹身店。这里形成的集市,显然不仅仅服务于村里的居民,大量周边的打工者也来这里消费。三、“城中村”现象产生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重心逐步转向城市经济,在“效益优先”和“城市化”的大潮中,却极大地弱化了“兼顾公平”和农村经济。受唯“GDP论”和“城市化”的《城市规划》影响,各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本来就注定“增收困难”的农民雪上加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矛盾愈加尖锐。从主观上来说,城中村的形成是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这也是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指“城市”和“农村”分属不同的管理模式,二元所有制结构是指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制度。从个体理性选择的角度看,城中村这种特殊的建筑群体和村落体制的形成,是农民在土地和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情况下,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因此,从城中村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是造成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四、对“城中村”的辩证认识(1)城中村的负面影响城中村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突出体现。城中村的“脏、乱、差”极大的影响了市容。破坏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另外,城中村内人口组成复杂。其中有大量外来人口聚集,人口流动大,缺乏健全的管理,城中村内打架斗殴时有发生,黄赌毒问题严重,带来了社会治安问题。这不仅使得整个社区生活质量恶化,还破坏了社会秩序。尤其在南京即将迎来青奥会期间,为确保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社会治安稳定,政府需要大力整治。再次,城中村内违规建筑比比皆是,一些交通干道由于城中村的阻挠而不得不绕道,增加了成本。南京对城中村进行拆迁,违规建筑也被包括在政府征地补偿费用中,增加了政府的支出。城中村还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问题。城中村的普遍形象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小区缺乏物业管理,垃圾乱扔,道路狭窄、曲折,无法满足人流、车流以及消防车的通过。学校、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不齐全,量少质低。违规违章建筑比比皆是,采光通风情况堪忧。人口构成复杂,人口流动大,所以存在的环境隐患很多。(2)城中村的正面影响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城中村的问题的困扰。虽然各个城市的城中村外在表现不同,但实质问题却是一致的,就是各方的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农村城市化后,原来的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没有田地的居民只能依靠政府补助分得的房子的租金来维持生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居民就业压力,客观上对稳定社会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的贡献。另外,城中村是外来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流动人口聚集区的出现是和城中村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外来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中村问题的恶化,但就目前社会现状而言,对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外来人口补充了城市的廉价劳动力,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具有一定的贡献。而外来人口在城市挣来的钱寄回自己的家乡(很多是农村),又对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城中村最直接、显著的正面作用是给这些外来人口提供了廉价的住房。从调查中也可以发现,外来人口并没有特别不满意城中村的现状,他们更加不想搬出这一廉价房租地带。城中村的存在,也缓解和避免了一些其他国家出现的贫民窟的情况,避免了很多社会问题,社会效益明显。而且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于此,对本地原住民来说,是一笔客观的经济收入。原住民的房租、商铺等都因外来人口的聚集而获益。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你情我愿”。大量外来人口聚《城市规划》集于此,老乡之间可以交流感情,便于交流,有利于新外来人口更快的适应城市生活,学到必需的技能,对于城市化具有推进作用。五、“城中村”改造的必然性城中村”改造是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城中村”改造是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需要。A这是提升市容市貌实现城市发展一体化的需要。B这是改善城市环境和社会治安的需要。C这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使城市资产升位的需要。六、城中村拆迁改造的障碍城中村改造,虽然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支持的工程,但是随着改造的开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综合起来,其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资金缺乏由于规模大问题严重,改造工程量十分巨大。改造一个村需要资金动辄上千万乃至上亿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尽管,城中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但投资能力也毕竟有限。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地直接投资,一般只能在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开发商的介入是条很好的途径,但开发商更多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因此,城中村改造的资金筹措是一个难题,是城中村改造的瓶颈。(2)村民阻力大城中村的出租屋,已经成了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服务对象都是些低收入的外来人口。改造后虽然环境会有所改善,但租金的提高将失去大部分“租住客户”。这将直接影响村民的经济收入,所以部分居民不愿意接受改造。如果政府和开发商介入,就更涉及到利益补偿问题。如何确定补偿范围补偿方式、补偿标准一直都是村民和开发商产生矛盾的导火线。此外,很多村民都还保留着“乡村情节”、“重土难迁”,不愿离开自己的故土,不想去适应外面繁华的城市生活,希望保留原来单家独院的生活方式。(3)思想观念障碍城中村的改造,要想取得最终成功,必须要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城中村的村民也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够得到改善,希望能对自己的村庄进行改造。但具体到个人头上,却又都担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失,生活没有保障。再加上久居一个地方、旧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需要随着改造而重新适应,所以转变思想观念就显得十分关键。(4)政策法规障碍城中村改造是一件新事物,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财政体制、城市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复杂问题。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操作上也就没有统一的做法。现行政策及体制框架对城中村经济、社会基础的保护与改造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滞后。(5)利益分配问题在进行调查时,绝大多数的居民认为拆迁后收益最大的是拆迁公司或政府,几乎无人认为自己会是最大的受益者。这就是会使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激化出许多矛盾。(6)就业问题《城市规划》就诸家宅的居民来说,租金收入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实施拆迁工程无疑将会切断诸家宅居民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论文城中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1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