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姓名学号学部理学部专业地理科学年级2012级目录摘要、关键词…………………………………………………………(1)1、绪论……………………………………………………………(1)2、我国城镇化问题概述……………………………………………(1)2.1城镇化的涵义……………………………………………………(2)2.2我国城镇化的历史………………………………………………(2)3、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分析……………………………(4)3.1土地利用的涵义…………………………………………………(4)3.2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4)3.3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土地利用因素分析…………………………(5)4、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策略……………………………………(6)4.1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6)4.2处理好城镇化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关系…………………………(6)4.3实现土地制度改革………………………………………………(7)4.4加强郊区的土地管理……………………………………………(7)5、结语…………………………………………………………………(9)参考文献………………………………………………………………(9)1摘要:城镇化是农业工业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城市化的发展能够带来社会经济关系的剧烈变动,更驱动城乡地域土地利用的重大变革.并由此引发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等系列问蘑。城市化必须以用地作为依托,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的集聚,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通过土地的重新配置来实现。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将士地进行高散、集约利用以促进形成结构舍理,功能互补,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城镇土地利用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城镇化;土地利用1.绪论中国城镇化发展已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阶段,随着城镇化与市场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使全国各城镇规模得到极大规模的扩张,占用了大量土地。由于我国自身发展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不足,使全国土地的供需矛盾十分激烈。土地是稀缺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只有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才能使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可见,我国只有加强城镇的土地利用,才能节约土地资源的使用,使社会经济获得持续的发展[1]。我国改革开放后GDP得到了持续的增长,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导致了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使农耕地急剧流失。中国人口大国,占地不到全世界十分之一,养活着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只有处理好城镇化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的矛盾问题,通过政府的调控,加大农耕地的保护工作,加快土地的节约与利用,才能使中国城镇化获得健康的发展。2.我国城镇化问题概述2.1城镇化的涵义2.1.1城镇化的概念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种转化的深刻内涵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果的转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2.1.2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2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虽然城市化进程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其相似之处,但由于基本国情不同,有许多地方有别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城市化起步较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时间更晚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1949年才刚刚起步.既晚于发达国家,也晚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尽管1949年以前城市人口有所增长,但乡村人口增长更快,加之工业化仅处于萌芽状态,所以根本谈不上城市化的发展问题。我国真正进入城市化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1978—2002年全国的城市化率由17.9%上升到391%。第二,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性明显中国幅员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东高嚣低。在我国现阶段,东部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这种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决定了城市化在发展速度、规模和建设特点等方面存在蓍一定的地域差异。80年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滓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地区。从总体上看,该区应当成为国家推进农村城市化战略的重心所在。就西部地区而言,它的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很大,紧靠中心的城市或大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远远高于西部的其他地区,与东部沿海的差异也趋于缩小,这些地区在我国城市化战略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城市结构不平衡,呈现出较大的规模差距和地区分布差距首先是我国的大、中、小城市结构的不平衡。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大城市发展较馒,人口规模小的问题较为突出其次,城市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从我国的各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看,我国总人的分布态势是东高西低、东密西疏,这是我国的生产力布局所决定的。这样的布局又决定了城市在各地区间分布的不平2.2我国城镇化的历史2.2.1中国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新中国建立50年来,根据不同阶段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政策,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启动、波动、停滞及快速发展阶段。5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这一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战后的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现的时期。此期间重点是优先发展工业,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市化,初步推动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这一时期的城镇化受国家宏观政策失误的影响,经历了较大的起伏。仅1958年到1959年,城镇化率由15.39%升至19.75%。此时国民经济增长有相当严重的水分,实际上无力支撑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此时,国家及时采取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并动员2000万城镇人口回乡参加劳动,同时调整市镇设置,从而使城市人口急3剧下降,即从1960年的1.3亿多降至1962年的1.1亿多人,仅1964年一年全国就撤消城市39个。经过调整,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城市人口恢复到了1960年的水平。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078年)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这期间城镇化水平从1966年的13.4%下降为1976年的12.2%。城镇化水平恢复阶段(1979——1985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大量下乡知青、下放干部回城及大学招生等,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镇化水平有所恢复,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1985年的23.7%。这一阶段主要是较前些年强制性向农村疏散人口,导致城镇化水平下降而出现的反弹现象。城镇化水平缓慢增长时期(1986——1999年)改革开放以后,稳定的政策环境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的高速增长,农村非农就业幅度的增加,特别是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供给条件大大改善,提高了加速城镇化的有利条件。再加上这一时期出台的降低设镇设市标准、放宽农民进镇落户条件等政策.改变了以往城镇化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从1985年到1992年城镇化率由23.7%提高到27.6%。但是由于户籍管理体制仍然限制着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致使城镇化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跃。1992-1999年,城镇化率由27.6%提高到30.9%点。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做出“我图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决策,并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对城市发展不再强调控制,而是要求“走出一条符台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的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并且十六大报告引人注目地首次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政策的引导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经济的发展,为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为4590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6.22%,到了2001年城镇化水平是37.7%,2002城镇化水平是391%。城市经济学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达到30%,城镇化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2.2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城镇化道路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的地域条件、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不尽相同,而工业化与城市化却有着共同的规律: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城市化。但是,各个国家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与方式,却各有不同。与发达国家和其他类型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背景、发展环境、发展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的4不同。城镇化的发展背景是在农业大国的前提下进行,我国的城镇化是以低发展起点外压式的工业化而启动,城镇化发展环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3.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分析3.1土地利用的涵义土地利用的内涵是指根据城镇化过程中全新的土地利用特征,土地利用模式、用途、数量、质量等全方位的变化及用地功能及利用方式的重构,将一定量的土地配置到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用途上,从而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将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社会性及经济性进行优化组合,进而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从总体意义上讲,本文涉及到的土地利用宏观领域包括了土地制度、土地流转问题、耕地保护等,微观方面的内容有城镇内用地规模的确定、土地整理、结构调整和土地交易等。3.2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3.2.1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及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是以要素集聚获得资源集约利用和规模经济效益。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本来就十分稀缺的土地,理所应当充分地挖掘资源潜力,但现阶段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2.2城镇扩展占用耕地问题严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利用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和耕地的减少。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费、资金沉淀及严重的社会、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随着城镇化、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镇用地扩展将进一步加快。城镇的急速扩展导致农田大量丧失。从城镇扩展造成耕地减少面积可以看出,城镇占用耕地最大的是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和广东等省,这些地区是重要的粮食区,经济发展较快,城镇扩展占用耕地较多,占全国的50.99%;其次是北京、浙江、四川、广西和上海,占全国的22.85%。城镇化发展在空间上,存在着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土地,这样会造成人片良田的减少,使本来就已经十分稀缺的耕地变得更为紧张。所以城镇化过程中土地问题的焦点是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吃饭与建设、发展与保护的矛盾。3.2.3土地污染严重土地利用不单单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区域的生态效益。城市化发展中,土地利用往往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乡镇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设施简陋,普遍缺乏防污、治污措施致使工业三废来经处理大量排放,加之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因而污染扩散程度和影响范围极大(2)农业生产人力投入减少,普遍依赖于农药、化肥.而需要较多人力投入的有机肥5施用量逐年减少,使施肥结构和土壤养分失调,土地性能趋于恶化。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羞,保水肥能力下降。特别是近几年两北、华北地区火面
本文标题: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2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