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t
1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最近一段时间,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又一次引起社会上的普遍关注,成为大会小会、街谈巷议的一个热门话题。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语文教学关系重大,影响深远,需要特别重视;另一方面也由于语文教学问题甚多,几乎随处可见,实在令人堪忧。早在20年前,也就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吕叔湘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多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先生的话振聋发聩,掷地有声,及时地为我们敲起了警钟。以后的20年间,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引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研究有了不少新的成果,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从总体上看,中小学语文教学近20年来的发展是很快的,成绩是喜人的,效果也是显著的。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也要看到,这个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区、各学校的差异很大,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从目前各个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还有相当多的地区、相当多的学校,语文教学方向不明,改革不力,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课时偏多、负担偏重、内容偏少、程度偏低”等弊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应试教育思潮的泛滥,又进一步打乱了语文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使语文教学又一次陷入困境。这种状况同四化建设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很不适应,与“三个面向”的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更是背道而驰。如何才能尽快摆脱困境,使语文教学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是语文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又一次陷入困境?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点:一语文考试指挥不当,教学方向难以把握;二语文教材体系陈旧,教学效率难以提高;三语文教研条块分割,教学改革难以深入;四语文教师素质欠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罗网,笼罩着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使语文教学改革步履维艰,甚至裹足不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抓住病根,对症下药,上下密切配合,施行综合治理。这里仅就语文教学改革方向、语文素质理论构想、语文标准化考试和语文教材体系改革等问题,谈一点个人的初步思考,希望能引起大家讨论。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研究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方向。什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长期以来,人们还缺乏比较明确的统一的认识。在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后,我们国家整个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也随之明确了。但是,语文教学改革如何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需要进一步深入展开讨论。从目前报刊上已发表的文章和言论来看,主要是对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问题,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各种不同的主张。我认为:“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语文教学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一是要为现代化服务,二是自身也要现代化。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文教学为现代化服务,就是要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改革,努力提高质量,提高效率,争取用较少的时间,尽快地完成语文教育的各项任务,为学好其他各门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成材”创造必要的条件。语文教学自身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革一切违反教育规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又比较科学的语文教学新体系,以保证语文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语文教学为现代化服务和语文教学自身的现代化,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变革,使整个语文教学的面貌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语文课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只是通过必要的改革,在努力实现科学化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和迅速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我国的语文教学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是语文教学改革合乎规律的发展。它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割断历史,应该按照“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方针,对中外古今一切言之成理、行之有效的好经验,都要认真研究,并且有批判地加以吸收,作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基础又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加上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源远流长,历史经验相当丰富,所以研究中国青少年学习本国语文的规律,主要还是靠总结我们自己民族的经验(包括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同时也有必要从外国人学习他们本国语文的经验中,吸收一部分确实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是,决不能生搬硬套,或简单地“移植”,必须同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相结合,使之逐步“民族化”,化为我们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能真正有用处。五四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忽视语文教学的民族特点,很难做到科学化,自然也就谈不上现代化。只有把民族化同科学化统一起来,语文教学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向前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现代化的起点,就在我们脚下。确定改革的目标,也要从实际出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经过拨乱反正,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少慢差费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主要表现在:一、水平较低(不少高中毕业生语文基本能力不过关);二、学程较长(花十二年的时间去搞语文基本训练);2三、容量较小(知识面窄,内容重复,方法单调);四、负担较重(课时最多,课业繁重,多劳而少功)。这种“费时不少,成效甚微”的状况持续下去,势必拖住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后腿,而且对整个国民教育,乃至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四化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它的根本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坚持走民族化同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奋斗。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根据目前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大体上可以提出以下几点:一、适当提高程度(普遍地、全面地提高语文能力);二、适当缩短学程(语文基本训练在初中阶段完成);三、适当加大容量(拓宽知识面,丰富训练内容);四、适当减轻负担(改进教法,讲求实效,严格控制课业)。既要提高程度,又要缩短学程;既要加大容量,又要减轻负担。这是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科学化的体现。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加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把全部工作都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严格按照教育和教学的规律办事,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之路。关于语文素质的理论构想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谈论语文教学的成败与得失,也离不开语文素质这杆“秤”。但什么是语文素质?语文素质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什么是它的核心?语文素质应该如何进行检测和评估?这一系列重要问题,目前还缺乏深入研究,更没有形成共识。下面是我个人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后提出的一些浅见。一、语文素质的结构语文素质结构是一个包含多项内容的综合体。语文素质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知识、生活体验和文化教养为基础,以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为指导,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二、语文素质的内涵(一)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语文能力一般概括为听、说、读、写能力。这四种能力都很重要,都是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1.听话能力主要包括:语音分辨能力、语词释义能力、语段分析能力、内容概括能力、思想鉴别能力。2.说话能力主要包括:标准正音能力、日常会话能力、即席发言能力、专题讲演能力、自由论辩能力。3.阅读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认读能力、语言释义能力、文章解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著作研读能力。4.写作能力主要包括:文字书写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联句构段能力、布局谋篇能力、思辨立意能力。(二)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指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所必须掌握的语文基本知识,除了听、说、读、写的一般知识之外,还有语言文字学基本常识、文章学基本常识、文学基本常识和文化学基本常识。语文知识是形成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全面、扎实地掌握实用的语文知识,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1.语言文字学基本常识主要包括:语音学、文字学、语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基本常识。2.文章学基本常识主要包括:文章体裁、文章解析、文章写作基本常识。3.文学基本常识主要包括:文学题材、作家作品、文学鉴赏基本常识。4.文化学基本常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三)生活体验和文化教养生活体验指对社会生活观察、分析、理解和感受的能力。文化教养指在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这两项也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条件,对语文素质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四)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指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审美情趣指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对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五)思想品德3思想品德指政治方向、思想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它贯穿在语文教育和整个训练过程之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有重要指导作用。从语文素质的角度来看,思想品德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2.热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3.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美德;4.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进行各项语文活动;5.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三、语文素质的检测(一)综合考查要对语文素质所包含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考查,并作出综合评价,不能单从某一方面着眼,以偏概全。(二)抓住核心要抓住语文素质的核心,以语文能力的发展水平作为检验语文素质的主要杠杆,不能偏离重心,舍本逐末。(三)区分阶段要认识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其阶段性的区分,从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考查重点,不能从概念出发,不分主次轻重。(四)把握能级要把握各项语文能力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客观进程,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不能只凭主观愿望,要求一步到位。(五)尊重个性要注意语文素质的一般要求,更要突出语文素质的个性特征,发挥特长,鼓励创造精神,不要搞统一模式,千人一面。(六)承认差异要有语文素质考查的统一标准,也要承认语文素质状况的各种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不能要求整齐划一,同步发展。(七)简便易行要根据语文素质的特点,选用简便易行的考查方法,抓住要领,讲求实效,不要漫天撒网,搞繁琐哲学和弯弯儿绕。关于语文标准化考试目前人们对语文教学议论的焦点,首先是考试问题。本来,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只不过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便是升学考试,附加有选拔人才的功能,也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特别的关注。然而,近十几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日盛,“应试教育”的影响泛滥成灾,加上从国外引进了标准化考试的方法,于是,考试问题,首先是高考问题,不断升温,而且越炒越热,逐渐变成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千行百业,影响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大问题。为此,人们还专门给它起了一个外号,叫做“指挥棒”。在目前的条件下,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客观存在,我们并不否认。问题在于它的指挥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稳定和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从这些年语文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说“方针对,方法有误”。所谓“方针对”,指的是“以考查语文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所谓“方法有误”,指的是过多地采
本文标题: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62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