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013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基础过关100点1、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与河外星系同一层次的是银河系。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是总星系。2、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日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火星、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外部原因: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①表现在太阳光照一直很稳定;②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八大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自身原因:①日地距离适中,形成适宜的温度条件;②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条件;③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液态水条件。4、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提供主要的能源。其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与太阳辐射无关的能源有地热能、核能、潮汐能。5、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黑子(光球层)和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影响;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两极地区高空出现极光;引发地震、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6、地球自转特征: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转真正周期为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以太阳为参照为1太阳日(24小时);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约为15度/小时;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7、地球公转特征:方向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为1恒星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速度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速度慢。8、地球自转使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区时计算规律:东加西减。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9、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3°26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ˊ之间作回归移动,随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形成了四季。黄赤交角与五带划分关系。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10、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状况(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节气(北半球)日期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春分3月21日赤道全球昼夜等长自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秋分9月23日赤道全球昼夜等长自赤道向南北递减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11、根据地震波速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往里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统称为岩石圈。1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13、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14、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都是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有2云的的夜晚大气逆辐射更强。15、热力环流的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流上升,气压低,高空气压高;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气流下沉,气压高,高空气压低。热力环流的两个典型实例: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16、气压带的分布: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90°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在其影响下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在其影响下气候湿润。(上升湿润下沉干)17、风带的分布:风总是由高气压带吹向低气压带。低纬环流形成信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中纬环流形成西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高纬环流形成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信风影响下气候往往干燥,西风影响下气候湿润。(西风湿润信风干)18.全球的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与二分日相比,就北半球而言,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19、东亚冬季吹西北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东亚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南亚冬季吹东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成因),夏季吹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成因:即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风)。20、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温带季风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1、冷锋过境时的天气:大风、降温、雨雪;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的天气: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寒潮对应的天气系统:冷锋;梅雨对应的天气系统:准静止锋。冷锋降水一般在锋后位置,暖锋降水一般在锋前位置。22、气旋,对应的气压为低压,水平气流为辐合(北逆南顺),垂直气流上升,气旋控制下为阴雨天气;反气旋,对应的气压为高压,水平气流为辐散(北顺南逆),垂直气流下沉,反气旋控制下天气晴朗。台风对应的天气系统是低压(气旋),伏旱对应的天气系统是高压(反气旋)。2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原因: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淹没沿海低地;影响农业,对高纬有利,低纬不利;影响水循环,改变降水分布格局。24、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的类型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6个):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25、水循环的意义: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地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联系四大圈层,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不断塑造地表形态。26、洋流按性质分为寒流和暖流。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北顺南逆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环球性的西风漂流(北半球呈“8”字型,南半球呈“0”字型);北印度洋近岸夏季向东流,呈顺时针流动,冬季向西流,呈逆时针流动。(夏顺冬逆)27、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全球气候——促进高低纬间水热输送和交换,对维护全球水热平衡有重要意义。对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对渔场——寒暖流3交汇处和有上升流的海区常形成著名渔场;对航海——顺流快,逆流慢,寒暖流交汇处常形成海雾对航海不利(寒流流经海区也常有海雾);对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但扩大污染范围。28、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成为极地不冻港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秘鲁寒流加剧了南美西岸的干旱气候;北海道渔、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的形成与上升补偿流密切相关。29、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空间);夏秋多,冬春少(时间)。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范围不断扩大。30、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有: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31、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包括: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外力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作用形成)。各类岩石通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有气孔构造,沉积岩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主要有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等。32、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年龄中心老两翼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层年龄中心新两翼老。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外力作用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等都是典型的褶皱山。33、岩层受过度挤压或拉张时发生破裂,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位移,形成断层。断层上升的岩体常形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断层下降的岩体常形成低地或谷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34、流水侵蚀地貌:河谷、峡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溶洞(溶蚀)。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山前)、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石钟乳。风力侵蚀地貌:蘑菇石、风蚀城堡、戈壁。风力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冰斗、峡湾。35、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线路常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聚落往往分布在河谷地带;山区聚落往往分布在山前的冲积扇或沿河流两岸分布;平原地区聚落密集,有的沿河发展,有的沿海发展。36、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7、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改变大气成分;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造岩石圈,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通过生物循环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38、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求人类活动应从整体性出发,使自然地理环境进入良性循环。39、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受太阳辐射的影响;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受海陆分布的影响,4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这种变化在中纬度较为明显;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水热状况为基础,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分异越明显。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求人类活动应因地制宜。40、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寒潮、台风、水旱灾害等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我国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寒潮的危害:低温冻害。台风多发地区:东南沿海;台风危害:狂风、暴雨、风暴潮。火山、地震多发地区: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地带;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泥石流的发生条件:陡坡、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岩石破碎、地壳活跃地带、地表植被覆盖差。我国云贵高原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可加剧水旱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41、世界人口的增长: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有所加快,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迅速。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逐渐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化,进而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42、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我国由于采取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特点与发达国家相似;世界人口大多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因此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与发展中国家相似。43、19世纪
本文标题:基础知识100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9546 .html